浅谈残疾人康复建筑空间人性化设计——以万州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为例

2015-12-11 09:18苏晓萍
福建建筑 2015年10期
关键词:残疾人人性化感官

苏晓萍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庆 400030)

引 言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导致不同感官的缺失。建筑师在进行康复建筑设计时,较少细致入微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更多考虑的是满足功能和规范。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康复理念也由原来的“被动”转化为“早期、主动、全面”的康复模式。医学界涌动着回归人性、回归社会、回归人文传统的思潮,强调在医疗建筑设计中应引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而作为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建筑,人性化设计也同样不可忽视[1]。

1 康复建筑空间人性化设计的必要性

所谓的“人性化”是指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心理情况、思维方式等,对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的综合分析,在设计中以满足人和人活动的需求为核心[1]。在进行残疾人康复建筑设计时,同样应满足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最新的医学模式和康复理念表明了良好的康复空间可以积极地引导患者参与康复活动,其所带来的良性刺激和暗示更可传递健康的信息,从而帮助病人早日康复[2]。

设计初始之时,作者对北京、重庆、成都、西安、福州等地6家康复中心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康复建筑公共空间及康复治疗空间。对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可借鉴之处进行总结,并对患者的康复训练心理行为需求进行调查。调研得出生理需求是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最基本的需求。心理需求主要是对治疗咨询及康复知识具有求知性。此外,社会需求也是在这两种需求满足之后患者所要求的,即希望能够在康复环境中进行一定的交流,从而减少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因此,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环境对患者的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康复建筑空间人性化设计原则

从调研得出的数据,作者对其进行总结,得出相对应的设计原则。本文仅分析与残疾人康复建筑关系较为密切的方面。

2.1 整体、高效性原则

空间的整体、高效性包含便捷性、有序性及可识别性。空间的便捷性、有序性是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要求,功能流线便是对两者最好的解读。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已经处于较成熟的发展阶段,本文不再累赘复述。可识别性对于提高使用者效率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对残疾患者来说,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陷让他们对于空间的差异性需求更是显而易见。因此,从空间的形态、尺度、围合方式、色彩等提高可识别性,减少患者的盲目流动是很重要的途径。当然,无障碍设计及标识系统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设计手段。

2.2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主要包括疏散安全及卫生安全。这里主要讨论疏散安全方面的内容。残疾患者的特殊性导致他们无法达到正常人的疏散能力。因此,设计师更应加强康复建筑中的疏散安全,而不仅仅是满足规范要求。例如足够多的疏散口、疏散宽度、疏散距离以及疏散空间的可靠性。

2.3 感官多重性原则

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后,使用者需求将上升到心理层面。心理层面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开放性、私密性及感官多重性。开放性及私密性是一般医疗建筑中均会涉及到的设计原则,本文主要分析感官多重性原则。残疾患者不同的感官缺失导致他们体验空间的途径也不相同,或通过视觉、触觉亦或是听觉,因此设计时尽量将不同类型患者使用的空间分开设置,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空间。此外,也可通过对景观环境的差异化设计增强不同患者的感官体验。

3 康复建筑空间人性化设计策略

万州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位于重庆市万州城区,是专门用于残疾人康复疗养训练的医疗机构。总建筑面积为16721.33m2,由综合门诊楼,1号残疾人康复区,2号残疾人康复区,托养、文体中心,儿童康复区以及地下车库及设备用房组成(图1)。

图1 鸟瞰图

3.1 合理布局,因地制宜

项目用地东北高西南低,最大高差达 12m,如何将现状地形高差大的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并合理地进行无障碍设计,是设计中最具有挑战性及趣味性的一个难题。

总图布局规划中将五栋建筑单体按功能分为三组分布于三个不同高差的台地上,使建筑与原始地形无缝融合,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灵活而不凌乱。这种形式不仅使每栋建筑均可获得较好的朝向、通风和采光,也保证了室内环境安静、舒适、卫生。各单体建筑以合院聚落的方式有机地分布于主轴线的两侧,形成围合的大院落。

功能分区动静分离,将残疾人综合服务楼管理中心等公众参与度较高的建筑类型布置于基地东侧,靠近主入口处;而诊疗功能的建筑处于基地中段;住院部分则位于相对较为安静的区域(图2)。

图2 功能分区图

竖向设计中结合地形高差,将基地分为三个台地处理,每个台地高差为3.6m(图3),台地之间以台阶及坡道进行连接。残疾患者通过建筑之间的连廊或者坡道满足其在不同建筑间的无障碍通行。基地地势有高低,建筑也形同地景,随势起伏,连接自然景观,将山城重庆的地理特点和空间要素呈现于此,同时,亦能为残疾人的康复疗养活动提供一些独具特色的外部场所。

图3 场地高差处理

3.2 丰富的空间体验和领域感设计

残疾人康复建筑门诊与普通医院门厅类似,除了具备综合大厅挂号、取药等基本功能外,还需加入休闲、咨询等其他延伸功能。本项目中,综合大厅同时具备挂号、收费、康复治疗、交通等功能。因此,将挂号与康复治疗两种不同功能分布于两侧,水平交通与垂直交通则相邻布置,由此达到功能之间的互不干扰。具体流线安排如(图4)中所示。

图4 首层平面流线分析

综合大厅的集散功能具有极强的公共性,体现为外向的空间。而等候、休息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表现为内敛的空间。因此,大堂设计为两层通高的开敞空间且仅设置必要的指示牌,以加快人流的疏散。挂号、取药、康复及等候空间则设置一定的休息区,并加强绿化等布置。两者之间通过座椅、绿化、廊道等软质界面构成空间领域的层次性,保证空间的通畅与视线的通透(图5)。

图5 公共性与私密性

图6 连廊平面图、剖面图

3.3 营造丰富的康复环境

心理学情景治疗理论认为一个风景优美、清新幽静的疗养康复环境,对心理有平衡、放松、镇静与情景暗示的作用,同时还能陶冶情操[3]。一个治疗性的花园对于残疾患者的康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项目设计中注重环境的营造,加强绿化等自然要素的引入。除了建筑布局形成的中心庭院外,在建筑与建筑之间设置了连廊,为使用者在康复治疗及工作之余提供一定的交往空间。休息座椅与景观绿化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内部空间的品质(图6)。此外,在住院区的西侧结合地形设置复健花园(图2)。细致的无障碍设计、升高的种植池、方便触摸的水池、悦耳的鸟叫声、愉悦的芳香为不同年龄段和身体条件的患者提供康复条件(图7)[4],刺激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的细微感受,让患者从不同感官体验空间。例如,升高的种植池为坐在轮椅上的患者提供了植物栽培和园艺活动的机会,促使他们在与植物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及社交能力。

图7 患者通过嗅觉、园艺活动及触觉感受空间

3.4 人性化的细节处理

3.4.1 符合心理需求的座椅排布

调研中发现由于空间的限制或设计的单一,等候区大多为“排排坐”的布局方式,且座椅均为冰冷、单调的不锈钢座椅,给原本就烦躁、焦虑的就医环境带来了更多的乏味、沉闷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适当引入咖啡厅、茶座、书吧等布置方式(图8),加强使用者的交流沟通,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感受,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空间的美观性。

3.4.2 多重感官体验的空间设计

因为社会环境及经济等限制因素,设计中很少考虑到患者的不同感官缺失,导致残疾患者完全谈不上感受空间。因此,若能针对不同感官缺失的患者设计满足其需求的空间环境,将给患者带来全新的感受。本项目将不同类型患者使用空间进行分类,在住院区每层休息活动室设置不同感官体验的空间,例如针对视力、听力残障的患者在获取信息的特点,模拟自然环境声音或设置质感较丰富的空间界面等丰富他们的知觉感受。

图8 等候区座椅排布优化平面及意向图

3.4.3 营造丰富的室内环境

室内环境塑造对于建筑空间品质的提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色彩、材料、陈设品、光环境及绿化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建筑设计的不足。对于康复环境来说,这些细节处理更为重要。例如在康复治疗空间内采用符合患者心理需求的装饰,残疾儿童康复环境采用活泼的色彩、童趣的绘画,帮助他们融入陌生的治疗环境。

4 结语

残疾人康复建筑作为残疾人的疗养建筑,对他们的身心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国内现阶段对康复建筑空间设计的研究较少,要为残疾患者创造一个有趣丰富的空间环境,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切身地为患者考虑。本文从康复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得出设计原则,进而结合实际工程项目,从总体布局、景观环境及细节的人性化处理等方面论述了人性化设计的策略,希望为类似的工程项目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1]张炜.从后现代主义看室内设计的人性化[J].室内设计.2006,02.

[2]杨真静.浅析医院环境的艺术化设计[J].室内设计.2010,03.

[3]张文英,巫盈盈,肖大威.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J].中国园林.2009.

[4]康伟.设计结合医疗——现代康复景观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残疾人人性化感官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感官训练纸模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感官训练纸膜
我骄傲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