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雨凡
上次回爸爸的老家过年,已经是五年前的事儿了,那时,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五年间,我长大了许多,而比起我的变化,老家的改变却微乎其微。
春节,我们开车又回到东北老家,眼里见到的还是那一条条不加修整、狭窄、脏乱的泥土路;还是那一个个堆在门前、码放整齐、高大的柴垛;还是那一间间简陋、老旧的平房,还有那不变的场景:当我们到家门口时,看到从冒着热气的房门里奔出来的那些溢满笑容的亲人们的脸,顿时,我心中涌起一股亲情的暖流。
一家人见面,喜气洋洋,千言万语都化作笑容与拥抱。为了迎接我和爸爸妈妈,我的几个姑姑、姑父都拿出了看家本领,在我们来的那天晚上做了十几道菜,全都是我和爸爸妈妈爱吃的:炖豆腐、炖酸菜、酱炖鱼……
我望着身旁的姑姑、姑父,他们的皮肤黑黑的,牙齿参差不齐且泛着黄色,皱纹像一条条沟壑纵横在脸上,一笑起来,憨厚中带着土气。可我一点儿不嫌弃,相反,觉得他们的笑容如此温暖。是啊,没有家人在身边,不管怎样热闹,春节都没有年味。
姑姑、姑父们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也不善表达,不过在老家的这几天,他们总能让我感受到亲切与关怀:三姑夫是个不爱说话的人,可他每天早上总是很早就起床,然后默默陪在我们身边;四姑父不常说话,却乐意花大把的时间在我们休息时给大家炖汤,然后默默端上自己的拿手菜,陪爸妈喝酒;每天晚上我们躺在炕上,炕烧得很暖和,身心熨帖得很。老家在东北的一个小村庄,没有什么特产,但我们回北京时车里却塞得满满的。
家人的热情和体贴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让我在北方寒冬感受到了温暖,这温暖来自家乡,回家真好!无论农村怎样落后,老家怎样贫穷,我都爱我的家乡和家人们。爸爸说过,每个离家在外的人都像风筝,不管飞出多远,那根风筝线始终握在家乡和亲人的手里,家乡就是根,永远连着心;还有人说过,回家不需要理由,不回家才需要理由。
《常回家看看》的歌声回响在耳畔,回老家过年呀——血浓于水,心系我的根脉!
教师点评
本文写回老家过年,在环境的喟叹中,小作者以一双纯情的眼观景看人,用一颗真诚的心体味感受乡情,赞美了农民亲戚的质朴、亲切和热情,还原了农村风俗的原汁原味。文章采用白描手法,抒情议论自然明朗,篇末点题,把回家与血脉寻根联系起来,使主题直达传统文化理念的高度。
(古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