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如今信息全球化的社会中,全球各地的民族文化都在融会贯通,语言文字成为交流与沟通的唯一障碍。一切的交流活动,都需要在语言的帮助下,在规定的语境中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顺应语境就,采取正确的翻译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是从以上两个角度来探讨译者应如何在实际翻译时恰当的联系语境和应用策略以传递正确的文化信息。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27-01
一、引言
语境是指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指说话的时候,人们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和状态。语言环境分很多种类型,一般来说,有自然语言环境、局部语言环境和自我营造的人工语言环境。自然语言环境是指以此种语言为母语的生活环境,例如,我们们中国人以中文汉字为母语,英美国家以英语为母语。而现今社会,全世界范围内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为汉语,而使用范围最广的为英语,因此,英语语言文化的教育与研究在我国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活动,语言的表达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而世界最大的两种语言:汉语与英语之间,由于语法、语音、语汇和表达方式等等方面的不同,要在不同的语境中寻找出合适的翻译方式,更是十分不易。
二、文化语境的顺应论
语言顺应论作为一种语言顺应理论的语用学,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这里,顺应就体现为语言的使用环境和语言结构选择之间的相互适应。波兰语言学家最早把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其中,文化语境又可以再划分为物质文化语境和精神文化语境。翻译者应顺应的不仅仅是翻译文字的表层文化含义,更应该根据不同语境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文精神、社会风俗、价值观念等等方面的不同,更进一步的了解文化语境的区别,了解更多的不同的文化语境的组成因素。文化的共通性可以保证本土阅读者可以从译者的译文中同等层次的感受到文字所传达的信息感情因素,但同时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和各族文化的个性,又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形成碰撞和冲突,这就要求译者严格遵循顺应文化语境的方法进行翻译。
例如,就中文与英语来讲,中文是我国中华民族流传的几千年的古老文字,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而英文却是历史不长但适用性非常强,流传广泛的文字。这两者之间几乎很难找到共同点。尤其是我国古代的文言文书籍古典以及古诗词,很难将其翻译为英文。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直译成英文为“Two Oriole Ming Cui Liu, a row of white egrets on the sky”,完全丧失了中文古诗词原有的韵味和趣味性,往往让外族读者认为乏味和无聊不解,这就是译者在翻译时并没有做到顺应文化语境。再如我国古典名篇《出师表》中名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如果翻译为“Barely manage to survive in troubled times, not seek to make oneself known to princes”不仅完全的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还保留了原来的韵脚,最大程度的让外族读者感受到原文的气息和感情因素。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社会文化的历史背景,决定了语言更深层次的含义,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否准确的翻译出文化语言语境,取决于我们对文化语境的认知能力,更取决于我们对这个民族的社会习俗、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了解程度,只有做到这些,外族读者才能准确的把握文章要传达的信息,达到译文的效果。
三、文化语境影响下的翻译策略
译者翻译会受制于文化语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考虑到原文所包含的宗教文化、民族特色、语言个性等等,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原文的创作风格、语言特色、和艺术形式。所以,译者不仅要充分把握好各族文化的知识,还需要掌握好翻译策略。而现当今常用的、需要译者把握好的,是“异化”和“归化”两种。
1.“异化”翻译主要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意让译文突破目的语的常规,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此种做法目的在于把读者都带入到原文的语境中去,让读者更好的感受到文章中的文化和情怀,能够更好的把握文章要表达的意思,而不会曲解或不解。比如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翻译为英文是“A grasp of mundane affairs is genuine knowledge; an understanding of worldly wisdom is true learning.”这样的翻译不仅生动形象,更完好的保留了原文的含义,让外国读者能够很好的体会到由这句话中传达的我国的社会风俗人情。当今社会,信息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地的差异越来越小,翻译“异化”更为简单直接而有效,可以缓和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冲突,让各民族文化更好的融会贯通,在让外族人民了解我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让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吸收融合外族文化,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更好的实现跨文化交际。
2.“归化”翻译是与源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的,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译语词语。它的优点是可以试译文减少很多的外族特点,更加流畅自然,阅读性更强,更加适合广大群众,符合一般的阅读习惯,让文章阅读的时候本土气息更浓厚,是一种融合性的翻译策略。比如在翻译“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可以翻译为“子言慕雨,启伞避之。子言好阳,寻荫拒之。”又能翻译为“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更多一分优雅和韵味,更适合我们对汉语的审美标准。归化翻译不会逐字逐句,而是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在文化语境对等的情况下,保证尊重各民族文化,平等对待文化差异和读者理解能力的前提下,做出的一种符合原文内涵和情怀的翻译策略,获得更好的译文,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文化语境的顺应和翻译策略的应用需要相辅相成,译者作为各国人民之间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应该在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语境的情况下,酌情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实际应用时考虑到人文、宗教等各方面不同的因素,“异化”或者“归化”的翻译出适合阅读的文章,从而实现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让汉语、英语甚至更多语言的不同文化融会贯通,达到文化与教育全球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