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要开放,更要自强

2015-12-11 13:50于旭波
中国经济报告 2015年12期
关键词:进口贸易农产品

于旭波

过去的政策导向是“鼓励生产、农民增收”,今天的导向是“从田间到餐桌”,所以整个农业政策要平衡好生产与消费、环境与农业、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关系

从一个贸易企业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农业政策和全球农产品贸易形式应该说是相互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农业政策可以影响到贸易政策,影响到全球的贸易流动。

中国农业政策成效显著

中国农产品贸易在过去六七年以来非常快速地发展。大豆进口呈阶梯式增长,从5000万增长到6000万,2015年到了7000万吨,可能明后年就会到8000万吨。在消费增长和城市化的驱动下,膳食结构由过去的吃粮食到吃肉蛋奶,这直接驱动饲料产业的发展,也直接驱动了饲料原料的进口。80%的大豆作为饲料原料,就能看到市场驱动进口不断增长。同时,别的饲料原料也在增长,粮食进口也在增长,究其原因还是经济发展驱动。

玉米进口量比较稳定,基本上每年在两三百万吨左右,规模不是很大,但玉米之外的饲料呈现快速增长。中国玉米进口数量难以提升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有差价。贸易是追逐价格的。大麦、酒糟蛋白饲料(DDGS)、高粱,前两年进口量比较大,归根到底有市场的原因。第二,更多的还是农业政策的一个结果。中国农业政策在过去十几年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农业产量不断提升,国内库存非常充足。从大局来看,粮食充足,农民增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国家的农业生产,影响了中国的进口。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说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农业政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化的影响是非常有意思的。

生产和消费相结合

现在中国农产品的价格开始调整,如何有一个更好的价格,可以在生产增收的同时能够刺激消费,拉动国内消费。农产品加工行业在过去两三年可能是历史上最差的时候,一些玉米加工厂今年已经停产。这个时候国家及时调整农业政策,我觉得硬实是站在全局高度上进行了一次科学调整。虽然进口业务会受一定影响,但国内整个市场活了。

过去政策导向是“鼓励生产、农民增收”,今天的导向是“从田间到餐桌”;今天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人口的消费、整个生活成本,能否生活得好、生活得安全。这是政策的主要取向。现阶段的农业政策需要平衡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从农业来看,现阶段有一个很大的担心就是出口的放缓。第一,因为国内的农业生产减少,脆弱的土地要退出耕种,导致产量减少。第二,国内的粮食库存比较高,我们需要消化。从短期来看,因为价格因素导致的进口也会放慢。但是从长期来看,进口趋势不可改变。从国家来看,粮食安全政策不会改变,应该适当进口,特别是饲料、谷物适度进口,油料类彻底放开。从国内消费增长的趋势来看,人均肉蛋奶的消费水平,对比美国、欧洲、澳洲等地区,差距还是很大,这个增长还是刚性的。所以,从这些角度看,未来可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消化国内库存。

环境和农业相结合

希望国家尽快出台农产品工业使用方面的政策。眼下我们的玉米进入到燃料乙醇的生产环节,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是一个直接拉动,又不会影响到整个传统的食品领域。不管是玉米加工、油菜籽的加工,还是生物柴油、生物能源等在工业乙醇领域的使用,都可以大大提升短期内的消费,而且有助于长期环境的改善,农产品生产的长期拉动。事实上,国外在这方面的先例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一些国家大量使用乙醇之后,玉米产量大大增加,刺激了国内消费,这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很好结合的一个点。这是一个短期安排,也是长期的一个考虑,因为它把环境和农业结合起来。

改革与开放相结合

今天世界变得更加一体化,APCE、G20、FTA等都是农业贸易和投资在多边、双边、区域磋商的很好机制,特别是中国中央政府提出“一带一路”政策,这对中国和周边国家开展农业磋商、农产品贸易便利化,包括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首先,市场随着农产品的开放,农产品贸易将会变得越来越便利,关税也有所减免。中国粮食库存充裕,恰恰给我们在农产品贸易开放上提供了有利条件,也给农业的价格改革提供了良好方向。往往一改革,就会担心农民产量减少,供应不稳定。今天我们库存充裕,对整个国际市场的农产品贸易谈判就会带来一个很好的契机。特别是从长远看来,价格市场化之后,中国的进口将导入到良性轨道上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还是非常高兴地看到这种价格变化。中粮在过去两三年间,一直在“走出去”,一直在海外做投资,做供应链的建设。作为一个农业企业,我们肯定要去国外发展供应链,因为我们将来会是一个全球的企业。

第二,在多边、双边谈判过程中,应更多考虑到中国企业走出去时,投资环境怎么样。目前,中国对国有企业“走出去”还是有一些特别的审批。当然现在并不是审批有什么突出问题,但和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比起来还是额外多了一些环节,这是一种不公平的情况。

建议

基于上述观察,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在农业政策改善方面,还是要坚定改革的态度和改革的方向。只有这样,中国的农业企业才能变得越来越有竞争力,越来越强大。随着改革,中国农业企业的规模会不断扩大,农业组织会不断加强,农业企业会变得更加强大,更有竞争力。伴随着变化,国家在农业生产的布局上可能会有一个全面的规划。特别是在农业补贴方面,直接补贴农民之后,农民收入多少,农民生产什么,农民收入怎么构成,需要尽快完善起来。另外,也要注意国内的产业布局,包括产业的健康程度。不能说农民高兴、加工企业很难受,这不是政策取向。

第二,增大农业产、供、销等环节的透明度。伴随着APCE、WTO、TPP的发展,国内外市场信息传导非常重要。中国的库存很充足。中国政府每年对于主要农产品的产、供、销情况增加透明度,会使全球的农业生产规划有一个很好的预期。这样,全球资源也会得到更好的使用。同时,政府应该有一个很清楚很明确的粮食储备计划。这样,真正把市场放开后,才会有一个自动优化的调节。

第三,中粮“走出去”之后,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国际上的同行不再把中粮当作国内企业。希望政府也能推动行业商业化自律机构建设,加快与国际接轨。中粮非常愿意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政府在推动多边谈判过程中,希望更多地从为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而改善国际投资环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作者为中粮集团总裁)

猜你喜欢
进口贸易农产品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贸易统计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