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军 陈伟 贺婧雯 汤远 袁文华
摘要:基于当前校企对接平台建设的背景,为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共进,针对地方院校与企业产学研对接平台建设进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建设校企产学研对接平台的相关举措,并对校企产学研对接平台建设形式及成效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地方高校;企业;产学研对接;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41-02
一、问题的提出
“产学研联合工程”概念提出后,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发展,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高校服务于行业产业及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但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如科技投入不合理,高校与企业的校企对接平台建设需要受该地区的经济形式的影响较大,加之校企需求信息不对称,高校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转化率不高等,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存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各类技术人才较缺乏以及校企合作平台对接不充分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有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本身缺乏的原因,也有校企对接平台还没有能够有效地建立起来或者未能有效地运作起来的原因。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要统筹考虑项目技术、市场及管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必须结合行业产业需求、地区经济内涵式发展、校企各方优势提出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从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如何对接及其效能评价作一定的探讨分析。
二、校企产学研平台对接基础
目前地方院校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配置资源的不合理、缺少高水平的科研带头人、无稳定的科研经费、陈旧落后的实验设备等,加之部分偏远地区其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能力的大型企业较少,造成校企科研合作平台搭建的科研学术氛围不浓、经济保障不牢固等多方面的不良后果。因此,加强地方高校的科研平台的建设,有助于该地区地方高校的自身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服务于当地企业使其各项竞争能力提升,进而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高效、互助和共赢的良性循环。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科研平台应该是合作实体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石,能否发挥其显著的效能,高校的基础性设施建设的加强及其服务实力的提升是其关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力物力资源的整合配置、科研经费的合理预算分配、实验设备的全方位配置、信息的综合使用和配置、科学研究环境建设、管理制度健全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的重点应集中在人才、实验和经费三大要素上,因为科学研究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人才,高素质水平的人才队伍决定了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其次实验条件是科学研究的必备工具,良好的、先进的实验设备有利于创新思想的成果转化,没有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做保证,人才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最后,经费是开展各项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保障,能够为平台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费支持,是人才培养、实验设备和科学研究的强劲后勤保障动力。因此,地方院校的平台建设必须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一切资源,立足于人才、实验和经费条件,明确重点科研建设方向,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经过地方高校的自强建设,科研平台建设趋于完备,培育和谐、进取、自由的学术之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各方面的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健全,同时内部运行管理机制能够使得平台良好运作,这样地方高校就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基础,必定能够争取外界的投资与支持,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与之长期合作。
三、产学研对接平台建设形式
高校与企业组成的有机体,构成了产学研合作平台的组织机构,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的不同优势资源,通过高校出人才和场地、企业出资金等方式建立实验基地,结合校企双方参与共建产学研对接平台的目的,在了解彼此互利共赢共进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管理和稳定合作研究,开展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及培养人才,提升科技研发队伍实力,进一步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建立互进平台有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在共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同目标的促使下,形成内部关系结构,协调系统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产学研对接平台建设对地方高校及相关企业都提出了一定要求,高校要求企业凭借其资金设备优势建立相关的定岗实习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及配置科技特派员等;而地方高校则利用科研人员及政策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并要求能力出众的科研带头人形成一支能力超强的科研队伍;通过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协调创建产学研对接平台,由双方共同组成的平台管理委员会负责平台的正常运行,包括建立多支创新团队、共建资源共享机构与对外共同承担科研项目等;最后通过相互的协调合作、研究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局面。
校企产学研对接平台组织结构应具备动态性、稳定性、高效敏捷性等系统特点。首先,动态性具体表现为科研团队的动态变化,平台管理委员会是科研团队中的上级管理部门,管理监督合作创新团队,并负责日常的管理工作和具体资源的调配,同时对校企资源共享机构进行资源调配,且对外承担课题项目研讨,体现了平台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柔性。其次,稳定性体现在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之间,是并行研发的关系,彼此地位平等,在组织中,各种创新团队的人员不轻易改变,不随平台及合作创新团队的组建而改变,平台的管理委员会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平台内部各类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等的调配,具有相对稳定性。最后,平台管理委员会为各创新团队和合作创新主体提供支撑和服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通过不同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组合,强化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知识流动和人才流动,同时有利于合作创新团队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效率的提升;聚集各类资源,使得地方高校和企业无力解决的技术难题、信息缺乏等棘手问题得到高效率解决,从而进一步加快创新步伐,促使最终创新的诞生,实现双方最大利益的共享。
四、成效评价体系
要对产学研对接平台的研究成果做出科学、公正、客观、及时的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困难的工作。必须要有一套较为完善、科学、合理并与基础研究成果特点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要求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研究与探索,更需要参与者共同做出不懈的努力,建立如图2所示产学研对接平台成效评价体系,从不同方面对平台建设的成效进行合理评价。
该体系从四个方面反映产学研对接平台成效,科研成果转化、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及社会效益,全面地反映了校企产学研对接平台成效的评价指标。首先,成果评价时考评的标准应尽可能量化,不能量化的方面则可进行定性评价,确保评价过程能够更加直观、更加合理的进行。例如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发表论文、撰写著作、发明专利就可以通过量化得到直观的评价,成果获奖情况及成果知名度等方面则可进行定性评价;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研发创新产品的数量、相关创新成果实际转化效率都可以进行量化评价,而产品成果市场推广度能够进行定性评价。其次,评价时还需掌握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位置,进行一定的侧重评价。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在评价过程中始终要紧紧抓住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这两条主线,平台科研技术的发展能够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经济在得到发展后,能够确保足够的资金投入平台科研技术的创新,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目前校企对接平台建设的背景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地方高校与企业互利共赢的目标,针对校企建立产学研对接平台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措施,地方高校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各项实力,尤其是人才、实验设备和经费方面的建设能力;企业则通过整合自身的设备和资金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协同互助的对接平台。同时对校企产学研对接平台建设形式及成效评价体系进行了相关探讨,提出了量化质化和偏向重点的成效评价形式。以期最终实现校企产学研对接平台从初期诞生直至良好运作的互利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