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书敏 郑现菊
郑州财经学院(450006)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浅析
吴书敏 郑现菊
郑州财经学院(450006)
主要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高等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本科教育的有益补充,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并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出了贡献。但是,在辉煌的成绩背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
1.1 规模发展迅速,办学资源相对短缺
自2002年国务院明确提出“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规模上来了,但教育投入少,资金短缺,因此,在教学基本设施如校舍、教学设施、图书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缺口,使高职教育只能处于维持阶段。
1.2 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模糊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院校在规模发展的同时,其办学特色却被淡化。一方面,与普通高校比较,高职院校职业性体现得不明显,重理论教育、轻技能训练;课程体系学科性明显,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单一,与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脱节,偏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与同类院校比较,高职院校之间的个性不明显,各校之间在办学模式、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甚至专业设置上都趋同,难以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个性。
1.3 师资队伍还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许多高职院校的现任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1.4 教学改革滞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素质、人文知识等各部分的比例、结构不尽合理。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高职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培养急需人才目标的实现。
1.5 产、学结合不够紧密,形式单一
总体而言,我国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链条较短、合作层面较浅。校企双方在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方
面的合作较多,在招生和培养过程的合作较少。可见,当前我国的产学结合表现为重结果、轻过程,形式较为单一,难免出现校企双方的供需错位[2]。
2.1 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办学实力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资金是硬道理。广开财源固然理想,但在目前大多数学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中,为了资金问题而广招生源,只重规模而忽略了自身的办学能力、办学质量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政府应对高等职业教育切实重视起来,将其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切实承担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任,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扶持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应尽快加强与企业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合作,打破维持生存的僵局,迅速成长起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2.2 找准定位,办出特色
定位有三层含义:一是培养目标的定位,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二是办学层次的定位,是专科层次还是本科层次;三是当地区域性经济重心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性经济的,找准经济定位,才能知道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如何办出特色是所有高职院校在苦苦探索的问题,基于以上定位,各高职院校可以制订如何办出特色的方案。
2.3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1)培养在职教师的专业技能。让在职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生产第一线,重点学习岗位知识,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熟悉本专业的生产现场和作业流程。
2)引进一批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从生产一线引进一批既有教学实践又有工程经验的技术专家充实教师队伍,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的要求。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在相关的行业中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又有高文化素质的兼职教师,保证教学质量。
2.4 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必须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育观念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从重理论、轻实践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转变;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课程定位要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培养方案,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课程要为学生就业作准备,改变“学科型”的课程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基础课模块的开发按照培养“社会人”和为专业服务的要求设计,删减那些要求过高或与岗位工作关系不大的课程及理论知识。专业课模块的开发则根据专业特点、学校实际情况、毕业生就业方向,按照培养职业能力素养和突出实用性来设计,建立起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在课程体系中引入新技术课程、新技术实训项目、新技术教学内容,以便使学生适应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3]。
2.5 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作好充分的市场调查,了解企业所需,制定相应的计划,制定计划要做到目的明确、训练系统、时间保证、措施得力,最好能让企业参与到培训计划当中。二是结合实际,改革校内实验教学。应删减理论型、科研型实验,增开工艺型、设计型和综合实验。三是建立校内外稳定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践基地应以主干工程实训为主,规模适度。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势。四是实施产教结合,大力发展校办产业。设置开放型“创新实验室”,同时加强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实验室全天或定期开放,学生可根据情况自主选择实验时间,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践,增加实际动手机会[4]。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办好高等职业教育是每一个教育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1]李迈强,方凤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改革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6(34).
[2]梁勇.高职教育改革浅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6(2).
[3]罗群英.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3).
[4]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