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2015-12-10/ 第01版面/要闻 /作者:●本报驻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特派特约记者 邢雪 陶短房 青木 李珍 ●本报记者 高颖 ●汪析
中国需要小心暗箭了!英国《金融时报》昨天刊文援引匿名人士的话,质疑中国试图弱化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最终达成的全球协议。将于本周五闭幕的巴黎气变大会被视为史上最宏大的气候会议,其目标是为2020年以后全球每一个国家确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和义务,目前19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官正在巴黎“冲刺”。从东京到巴厘岛再到哥本哈根,每次气变大会都会揪出“坏人”,在这一点上西方媒体和官员攥着“舆论霸权”。不过,这次将手指指向中国会让绝大多数人觉得不公平:中国首次承诺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中国支持每五年一次对各国的减排方案进行总体盘点,中国宣布向发展中国家提供200亿元人民币帮助应对气候变化。正在巴黎参加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专家邹骥说,“对中国的这种质疑站不住脚,也不负责任”。
“黑”中国,站不住脚
“从历史上看,这将是分歧加深、讹诈加剧、整个协议看上去命悬一线的时刻。”9日,《纽约时报》报道进入“最后一段跑道”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黎会谈时如此写道。
同一天,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版)刊文称,“就在北京本周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关闭学校并限制汽车使用之际,中国谈判代表在巴黎联合国气候会议上被指试图弱化定于周五敲定的全球气候协议”。报道援引“某个发达国家的一名谈判代表”的话称,在稍早前召开的一个会上,中国官员试图弱化国际社会创建一套共同制度的努力,该制度将统一各国向联合国报告其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化计划的方式。该谈判代表称“这非常令人沮丧”。自称“为全球3.86亿人提供商业信息”的美国CNBC转载《金融时报》的报道时,还专门配发了中国经历雾霾天气的图片。
正在巴黎参加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9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西方想创建的“共同制度”用意不纯,它们想用所谓的“统一”抹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是不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试图强加一个统一规则给世界。我们都知道,从能源消耗到实施减排需要很多条件,比如大量资金、专业人才、临时和常设机构等。发展中国家在相关知识与技能储备上还比较弱,整个政策基础也比较弱,强行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要求统一起来,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像《金融时报》这样质疑中国的文章在最近的国际舆论场上显得突兀。美国《华尔街日报》8日还刊文称,中国成为巴黎气变大会的“拉拉队长”。报道回顾中国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的传奇故事,论及中国最近引人瞩目的承诺,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最迟在2030年达到峰值,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30亿美元应对气候变化等。法国总统保护地球特使尼古拉·于洛9日在中国媒体上撰文说,如果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有成功的机会,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的表态及其在世界范围内所引发的积极反应。他在文章中说,“坦率地说,我认为中国朋友有点过于低调,因为中国付出的努力和目前的投入已经超过其承诺的,做的比说的多”。加拿大电视台8日报道称,“随着最后期限逼近,气候会谈争执谁是坏人,谁是英雄”。报道认为,印度与中国的表现令人惊奇,而石油大国沙特是“障碍”。
《金融时报》还援引“另一名特使”的话称,中国代表还抵制一项被广泛视为对成功达成协议至关重要的措施:要求各国更新其限制排放的承诺,最好从2020年左右开始每五年一次。这名特使表示,中国支持每五年一次对各国的承诺进行总体盘点,但希望在自愿基础上对这些计划所含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作出更新。该报称,随着周五的最后期限逐渐临近,巴黎会议加紧了谈判,但北京方面的谈判立场导致很多与会代表精神焦虑。德国新闻电视台9日评论称,西方有人在向中国施压,要求其在政策上妥协。
邹骥说,国家自主决定是华沙协议的一个共识,国际治理也需要依法办事。中国并不反对各国按照自己的原则和国情自主调整减排目标,我们反对的是侵入性的、别人强加的方式。现在一些人提出五年盘点的结论,让缔约方依据这样的结论调整目标,这将违反自下而上的国家自主决定原则。他表示,全球治理的理念更注重的是国家的自主决定,鼓励激励性的机制、非侵入性的规定,不能破坏国家主权。
结盟与分歧
上月30日开始的巴黎气变大会12月7日进入第二周,第一周主要是各国拿出自己的立场文件,第二周则是高级部长会协商全球性协议,是决断性时刻。进入第二周时,欧盟气候行动及能源事务委员卡尼特对记者说,“所有困难的政治问题都尚未解决,将留给各位部长们。第二周是妥协的一周,也是困难的一周”。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第一周达成的文件有48页,但上面有900个方括号——这被用来表明存在分歧之处。报道还援引一名穷国代表的话说,不能接受以饥饿为代价换来巴黎的协议成功。
过去十天,《环球时报》记者几乎每天都前往巴黎北郊的气变大会现场。会议一直采用闭门会谈方式,留守的记者和非政府组织人员则通过各种渠道探听消息。由于各方立场一直在不断协调、摸底、调整,因此代表们对媒体介绍会谈内容时大都比较含糊。
“每到这种大会临近尾声,谈判就趋于激烈,有人会利用媒体向其他国家施压,可以说这是‘惯例’”。德国柏林环境和政策学者费德理乌斯9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他认为,也不排除有国家担心会谈失败,先行为自己撇清责任,“找替罪羊”。
在这场近两周的谈判中,各种结盟令人目不暇接。印度总理莫迪抵达巴黎后迅速牵头100多个国家成立“太阳能联盟”。6日,为了促成大会成果顺利出炉,会议主席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宣布成立一个由14国外长、环境部长及谈判领袖组成的“推动团队”。8日下午,由巴西、南非、印度和中国四个新兴经济体组成的基础四国在布尔歇会场联合举行记者会并发表声明,强烈呼吁发达国家尽快兑现资金承诺。日本《每日新闻》9日报道说,欧盟8日和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集团举行会议,并发表支持“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的共同声明。欧盟国家有意分化发展中国家,从而将交涉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推动。
法国电视二台报道称,谈判过程十分艰难,在8日的全体会议上195个与会国部长就几乎所有主要领域的分歧展开激烈讨论,尽管他们强调有进展及“合作氛围”。报道说,“开幕以来几乎每天推出一份决议新草案版本”让许多人担心会议可能如此前历届那样再打“加时赛”。芬兰绿党议员奥拉斯9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参加过16次气候谈判大会,从未遇到过像巴黎此次这么好的气氛。多家媒体报道说,对于达成一份全球协议的乐观情绪在会议现场蔓延。
最大的问题:金钱与信任
为了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42岁的津巴布韦农民泰迪维·奇达拉鲁姆长途奔波近5000英里抵达巴黎,这名种植甘薯、棉花的农妇想告诉谈判代表成千上万的津巴布韦农民因为恶劣天气而面临的问题。过去几年,她种的玉米根本获得不了足够降雨,这意味着她没钱买东西养活3个孩子,“我们来这里就是让谈判者知道,我们在盯着他们,他们应该做出决策,让我们更幸福,而不是更痛苦。”澳大利亚《天主教新闻》8日援引泰迪维的话说,“我们需要资金”。
发达国家曾经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气候资金将在2020年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此次巴黎谈判中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2020年后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高支持力度,但发达国家不愿就具体金额作出承诺,而且希望发展中国家也承担出资义务。
“对贫富国家分裂的怀疑,给联合国气候辩论蒙上阴影。”美国之音8日报道说,在阻碍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全球性协议的因素中,有一个几十年的传统观点,即世界分化为两个阵营——承担气候变化金融责任的富裕国家与不承担该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一开始,最大的问题是把钱从富裕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前者自从工业化以来,产生了世界大多数的温室气体,而后者想要资金以协助他们正在发展的经济转向低碳的将来。这种区分源自1992年,当时各国同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而在过去20多年来事情变化很大,包括亚洲经济体的迅速崛起。结果是,富有国家认为现在需要重新计算。他们想要在巴黎达成一项新的气候协定,要求气候变化资金“捐赠国”多样化。一名欧盟消息人士说,像罗马尼亚这样的国家必须出钱,而沙特却不出钱,这是不公平的。罗马尼亚人均财富今年排名52,而沙特排名第9,仅次于美国。
“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入第二周,也是最后一周,它涵盖了一系列广泛而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法律问题。不过,归根结底,会谈是围绕两个问题:信任和金钱。”《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道说,美国推动强有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要求各国政府监视、核实及向一个国际机构报告其减排。但许多发展中国家不赞成此类条款,认为它们具有侵入性,潜在地侵犯国家主权。报道举例称,核实全球排放变化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卫星监视巴西和印尼等国的森林覆盖。两国承诺减少大规模砍伐森林,砍伐森林是温室气体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巴西气候变化特使安东尼奥称,“我们一直支持透明机制,条件是它们不是侵入性的,而是以一种合作的方式进行,侵入性是不受欢迎的。”
香港《信报》9日发表评论文章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进入冲刺阶段,中国今年改变了过去作为发展中国家不愿多承担的做法,宣布设200亿元人民币的基金帮助落后国家,但其他发达国家能否愿意承担每年筹措1000亿美元给发展中国家,将是全球气候升温多少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