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金银花药用成分及药理作用分析

2015-12-10 08:31:36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8期
关键词:三萜药理作用类化合物

王 勖

(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定西 748100)



中药金银花药用成分及药理作用分析

王 勖

(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定西 748100)

目的:分析中药金银花的药用成分及药理作用,为正确使用金银花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近年来与中药金银花相关的文献资料及理论研究,总结分析金银花的药用成分与药理作用。结果:金银花的药用成分包含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成分、三萜皂类化合物、无机元素类、有机酸类化合物等,其药理作用主要为散热消炎、止血、抗病毒、养肝护胆、抑菌、抗氧化等。结论:金银花药用成分丰富,具有较强的药理作用,值得在中药或中西药制剂中推广应用。

金银花;药用成分;药理作用

金银花是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材,别名银华、双花、忍冬花等,系水保生态型植物,易得且便宜,古代就被医家推崇为清热解毒的神药,现如今又具有“国宝一枝花”的美誉。金银花的藤与花均可用药,其中以花的效用最明显。目前,临床上含金银花成分的药品较多,应用广泛,如“银翘解毒片”“银黄片”“银黄注射液”等。由于金银花自身包含多类药用成分,临床上可发挥多种药理功效。金银花味甘性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疏散风热,治疗温病发热、咽喉肿痛、消炎凝血、皮肤感染、痈疽疔疮等病证及增强机体免疫力均有一定的疗效,但脾胃虚寒及气虚体弱者慎用。在临床药物中,诸多制剂均内含金银花成分,现就金银花的药用成分与药理作用功效进行总结,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翻阅古今中医医学著作,分析近年来与中药金银花相关的文献资料、理论研究、医学期刊及论著等。

1.2 方法

统计分析金银花的生物学研究、品质研究、草本考证、药用成分、药理作用,进一步探究中药金银花的药用成分及药理作用。

2 结果

2.1 金银花药用成分

金银花的药用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三萜皂类化合物、无机元素类、有机酸类化合物等。

2.1.1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中的忍冬苷与木犀草素成分,最早由日本学者从金银花中提炼出来的,之后我国研究者又从金银花中发现了4种黄酮类化合物。提取一般采用溶剂提取法、超高压提取法、水提法、醇提法等方法,其中水提法与醇提法的回流时间、提取溶剂、温度等因素对提取结果均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超高压提取法可获得较高的提取率。资料研究表明,木犀草素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骨髓灰质炎病毒等功效,且可抑制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生长。金丝桃苷具有明显的局部镇痛功效,镇痛效果强于阿司匹林,且不会让患者产生依赖感,是临床上一种新型的镇痛药物成分。1996年,我国学者又提炼出了3种黄酮类化合物。

2.1.2 挥发油 挥发油为金银花中最重要的药用成分之一,常用于合成香精或香料,具有疏散风热的药效。金银花的枝藤、枝干及鲜花中富含挥发油成分最多。由于挥发油的沸点较低,且具有亲脂性,相对分子量较小,因此可选择二氧化碳提取法或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提取,同时提取期间必须控制好温度,以保证金银花挥发油的提取率。另外,不同花期、不同部位提取出来的挥发油成分含量也有所差异。目前,采用气质联用仪提取出来的挥发油成分主要有苯乙醇、棕榈酸、金合欢基丙酮、芳樟醇、十六酸、肉豆蔻酸、十四酸、亚麻酸、亚油酸等。挥发油的核心药用成分为萜类化合物,主要可分为倍半萜、单萜类两种。新鲜金银花和已晒干金银花的挥发油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异,新鲜金银花的挥发油成分以芳香醇为主,已晒干金银花的挥发油成分以棕榈酸为主。芳樟醇与香茅醇具有同等的抗菌效果,且为苯酚的5倍,临床常用于治疗痔疮。

2.1.3 三萜皂类化合物 我国研究者分别于1990年和1994年从金银花中提炼出了1种三萜皂苷和2种新型的双咖啡酰基奎尼酸酯化合物,其中三萜皂苷中含有6个糖基。此外,相关研究人员又提炼分离出了3种三萜皂类化合物,其中黄褐毛忍冬总皂苷中α常春藤皂苷和无患子皂苷β具有较好的保肝功效。

2.1.4 微量元素 大量研究表明,金银花内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无机类微量元素,具体有钠、铁、锌、铜、锰、铯、钙、硼、锂、钡、铅、钴、钛等。

2.1.5 有机酸类化合物 经大量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金银花内含多种有机酸类化合物,如原儿茶酸、咖啡酸、绿原酸、异绿原酸、棕榈酸等。其中成分含量最高的为绿原酸,是一种关键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胆、降血压血脂等功效。绿原酸一般采用水提法、酶解法、超声萃取法等方法提取,其中超声萃取法提取浓度较高,其次为酶解法,水提法操作难度则较大。目前,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异绿原酸属于一种混合物,其异构体有7种。另外,在轻度改善心功能的前提下,原儿茶酸对加长心肌耐缺氧时间具有较大的帮助,可缓解由缺氧而造成的血压降低现象,进而减慢心率。

2.2 金银花药理作用

大量研究指出,金银花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清热抗炎、止血、抗病毒、保肝利胆、抑菌、抗氧化等。

2.2.1 散热消炎 金银花最为显著的药理功能为散热消炎。研究表明,从金银花中萃取的药用成分对足水肿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尤其对角叉菜胶、蛋清、二甲苯等引起的足水肿,效果更明显。此外,金银花在临床中也常用于治疗急性炎症,其临床疗效与地塞米松、皮炎平等药物差异不明显。实验表明,金银花还可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巨红细胞的概率,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2.2.2 止血 金银花的混悬液、 炭水煎液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其中混悬液临床疗效优于水煎液。药用成分中咖啡酸及绿原酸也具有一定的止血效果。

2.2.3 抗病毒 中药金银花中绿原酸具有一定的抗病毒功效。通过体外药效实验研究表明,绿原酸对呼吸道疾病患者具有明显的抗病毒疗效,尤其在对抗合包病毒、萨科奇B组3型病毒等方面效果更加明显。此外,金银花的抗病毒疗效明显优于双黄连粉针剂、病毒灵。

2.2.4 养肝护胆 金银花含有三萜皂苷成分,可起到较好的保肝作用。黄褐毛金银花中总皂苷对四氯化碳具有较为显著的对抗和抑制功效,治疗损伤性肝脏疾病患者疗效显著,可延缓患者肝脏的坏死速度,缩小坏死面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此外,金银花中绿原酸具有较好的利胆功效,可促进大鼠胆汁的分泌。

2.2.5 抑菌 金银花中绿原酸成分具有较好的抑菌、抗菌作用,特别对肺炎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副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杆菌、伤寒杆菌等,其效果更为明显。另外,绿原酸对绿脓杆菌、结核杆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连翘混用抗菌功效更强。金银花被赞为中药抗生素,多种清热解毒药品中均含有金银花。

2.2.6 抗氧化 金银花中黄酮类化合物可起到一定的抗氧化功效。金银花水提取物可在体外直接清除过氧化氢,大大降低烫伤小鼠中性粒细胞合成和释放溶酶体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研究表明,金银花醇提取物对5种油脂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

3 结论

金银花是一种多年生半常绿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一般在夏天开花,有淡淡芳香,常用于制备银翘散、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西药制剂,是一味古老的中药材植物,也是国务院明确指定的名贵药材,富有“药店小神仙”的美誉。金银花药用成分较多,主要有绿原酸、白果醇、芳樟醇、木犀草素等,其药理作用早有记录,《神农本草经》中指出:金银花性寒味甘,可起到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抗氧化、止血化脓、消除红肿等功效,临床常用于防治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红肿热痛、胀满下疾等疾病。

综上所述,金银花含有黄酮类化合物、三萜皂类化合物、挥发油成分、有机酸类化合物、无机元素类等药用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病毒、养肝护胆、散热消炎、抑菌、止血、抗氧化等功效。随着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金银花在抗菌、消毒等领域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冯彦,王红丽.中药金银花的药用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6):95-96.

[2] 景恒翠,翟庆梅,曹倩.金银花的药用成分及药理分析[J]. 河南中医,2014,34(9):1839-1840.

[3] 陈明光,刘倩.中药金银花的药用成分和药理作用[J].北方药学,2013(10):29-29.

[4] 杨鹏.中药金银花的药用成分和药理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5):24.

[5] 王亚丹,杨建波,戴忠,等.中药金银花的研究进展[J].药物分析杂志,2014(11):1928-1935.

[6] 刘婵娟,毛晓霞,苏占辉,等.金银花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98-100.

[7] 汤献彪.浅述金银花的药理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9):77-78.

[8] 夏远,李弟灶,裴振昭,等.金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4):26-32.

[9] 王力川.金银花的化学成分及功效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036-2037.

[10] 朱述英.金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J].价值工程,2011,30(29):284-285.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5-03-03

王勖,女,甘肃省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主管中药师,研究方向为医院药学。

R285

A

1673-2197(2015)18-0030-02

10.11954/ytctyy.201518015

猜你喜欢
三萜药理作用类化合物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泽泻原三萜、降三萜和倍半萜的分离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保健酒中非法添加一种西地那非类化合物的确证
中成药(2018年12期)2018-12-29 12:26:08
橘红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成药(2018年9期)2018-10-09 07:18:50
一锅法合成苯并噁唑类化合物
佩氏灵芝中三个新三萜
无花果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成药(2016年8期)2016-05-17 06:08:32
茯苓皮总三萜滴丸制备工艺的优化
中成药(2016年4期)2016-05-17 06:08:05
新型环磷腈类化合物的合成
合成化学(2015年1期)2016-01-17 08:55:47
玛咖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