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兰:三点导读

2015-12-09 02:04熊小兰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小酒馆毛钱真善美

熊小兰

美点赏析

冯骥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小说家,《酒婆》能管窥他为文的才情。小说《酒婆》情节非常简单。首善街有一家小酒馆,只出售一种“劲头很猛”名曰“炮打灯”的劣质酒。老板多年来在酒中掺假兑水,使“炮打灯”的酒力只能维持酒客们步行百余步的时间。酒婆是这里的头号酒鬼,她每天下晌花上两角钱喝上大半碗,然后乘醉回家,走百来步到十字路口,正好酒醒,故而从未出事。某天,老板良心发现,发誓“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当天,酒婆照例来酒馆喝过酒,不想行百余步,“竟然没有酒醒”,到路口处时却转悠到大马路上,结果发生惨祸。

小说文气酣畅,笔墨饱满。作者采用既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欧·亨利笔法,起承转合,一气贯通。“老板良心发现”,是情节逆转的关键,作者处理得十分巧妙。老板六十无子,“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这一符合时代特点又契合常理常情的设置,一下子打通了文脉,让故事通豁畅达起来。

作者满蘸了十分的笔力,对小说中出现的每一个场景、细节,都作了精彩的呈现。例如,小说第1段介绍小酒馆的内外布置,“不插幌子,不挂字号,屋里连座位都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让人联想到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咸亨酒店的介绍,而冯文似乎更加到位,小酒馆如此简陋,酒客们的身份地位就可想而知了。这段介绍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环境。第4、6两段,作者对酒婆醉酒后走路姿势的两处细节描写,写尽了酒婆的醉酒之乐,洒脱之态,文字张力十足。

小说人物生动,写法别致。小说中不见人物说话,写法高明,暗含着包括酒婆在内的这些顾客们,是沉默的一群,是没有话语权的一群。小说采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却在心理描写上惜墨如金,暗含着他们是个人愿望被忽略的一群,是被整个社会忽视的一群。作者在写什么不写什么以及怎么写上,都有深意。小说依靠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就将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酒婆打开三层钱包的过程让人心惊,最外一层是布包,中间层是报纸包,最里层是绵纸包,别针别着,打开绵纸包,里面是区区两毛钱的酒资。两毛钱被包得如此慎重,足见它在酒婆生活中的分量。以如此珍贵的两毛钱去沽酒图一醉,说明酒婆不堪承受的苦难是多么深重。

难点

人们念叨酒婆生前醉酒后“风摆荷叶一般”好看的姿态,念叨她无人能比的酒德酒品,对她的苦难却无半点感知。作者的态度呢?透过轻松诙谐的文字,我们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取向。作者这样描写她:这老婆子“衣衫破烂”“头发乱”“脸色黯”,比叫花子都不如。大众相是她的长相,底层人是她的名字,因为“没人说得清她嘛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姓嘛叫嘛”。作者分明是把酒婆当作底层人的代表来写的。对于她的悲剧,小说避用“死”字,只是说“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字里行间见出同情和伤痛。冯骥才是一位有道义感和使命感的作家,他忧郁的目光始终停驻在社会底层,在他心里,普通人的命运,普通人的悲欢,都与他有关。关注底层,悲天悯人,《酒婆》流露出这种可贵的大我情怀。

小说结尾,作者借老板之口发出诘问:“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换句话说,难道假丑恶能活人,而真善美却让人死吗?酒婆之死,有人归罪为没有掺假兑水的真酒,有人归之为首善街“瞒”和“骗”的社会环境,有人归之为从不关心酒婆苦难的街坊看客,等等。如果换个角度看,我们会发现无论是“首善街”命名的反讽,还是真假善恶的辩论,都是作者使的障眼法。假丑恶变为真善美,生存环境朝好的方向变化,以酒婆为代表的底层人都难逃噩运甚至死亡,那么,真善美变为假恶丑,生存环境朝坏的方向变化,他们的命运不是更糟吗?由此可见,底层人只能在因循的生活中苟延残喘,生活中的任何改变对他们都可能造成伤害。底层人的命运无关善恶,只与底层人的地位有关,只要你沦落到社会底层,你就难逃噩运,自然界的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中顽强地显示着它的力量。这种宿命式的悲观,让作者对底层人命运的思考,变得更加忧愤深广。

考点训练

1.小说如何描写酒婆的醉态?作者为什么把醉酒的酒婆写得如此“好看”?

2.如何理解小说结尾老板的疑问?

附:参考答案

参见“美点赏析”和“难点指津”。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酒馆毛钱真善美
Bogen小酒馆
《于谦小酒馆》 “相声皇后”为美食捧哏
10元小酒馆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村口小酒馆
算了
这个村30年来份子钱不超过5毛,多了不要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