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隆明
摘要: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文学创作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成绩,在整个20世纪的文学发展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他的精神不仅影响了许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也影响着新时期以来的许多作家,本文主要论述了新时期小说中的鲁迅传统,主要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于人类世界的关注——人的主观战斗精神、对于知识分子的关注以及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层挖掘与探讨等三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新时期;小说;鲁迅传统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6-0099-02
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人文或人文主义,最初是伴随着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而产生的,它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旗帜,它主要指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理想态度,认为人、人的价值是有着十分神圣的意义的,他尽管也强调世俗的生活和积极行乐,但更关注人与信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尊严和自由意识,关注民生与个人价值。”
在鲁迅的作品中充满着对于人的强烈地关注与体现,可以说,对于人的关注,成为鲁迅文学作品的一贯主题。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性短篇白话小说,在这篇小说中,就有着深刻的人文色彩,这篇作品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与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在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个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制,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这是对于人的最高关注,也应属于鲁迅对于人文主义的终极关怀的最终诠释。
这样的人文主义呼唤,在作品《阿Q正传》中表现为对于国民软弱性的概括,而在其杂文中更有着对于这种精神的概括。杂文集《坟》、《热风》总有着强烈的反封建的声音,这些都表现出了对于人的价值以及个性解放的热切追求。在鲁迅的人格观念构成中,他始终坚持着这样的人生理念:“唯有毅力轶众,所当希求,能于情谊,端处现实之世,而有勇猛奋斗之才,虽屡挫屡僵,其为人格,如是焉耳。”这样的解释是对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斗士的呼唤,而在其作品中,对于这样的自由以及斗士的宣扬,占据了他所从事的文学事业的主导,也成为了他文学创作中唯一不变的传统。
进入新时期,对于这一传统精神的坚守,在许多作家的身上得到了体现,从刘心武到王蒙、李国文、从维熙、张贤亮、韩少功、卢新华等,这些作家的作品中都有着明显的鲁迅传统。下面就从具体作品的分析中,证明新时期小说中对于鲁迅传统的坚持。
在新时期的作家中,徐坤也是一个对于鲁迅传统有着独特领悟与坚守的作家,她的代表作《厨房》,在我看来,有着鲁迅的影子,虽然对于性爱的描写并不是鲁迅的特长,但对于内心世界的挖掘、人性因素的关注,则与鲁迅有着强烈的详尽之处,枝子希望得到一个家,与心爱的人拥有一个共同的厨房,但恋爱双方在某种情形之下,都会受到来自内心世界的压抑,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恐慌的,人类自身所塑造的矛盾,让文中的主人公只能在最后留下那无言的泪水。
在《厨房》中,表现出作者对于人、人性、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这来自于强大的鲁迅传统,是将鲁迅在其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再续与发展,虽然已过了几十年,虽然对于人性的发掘,新时期的许多作家都不能达到文学大师鲁迅的程度,但时代的局限让我们对于这些作家予以宽恕,而同时对于他们所体现的鲁迅传统,在给予关注的同时也给予了肯定。
二、对于知识分子的关注
所谓的鲁迅传统,还应包括鲁迅在其作品中,对于知识分子的关注。鲁迅作为一个人,对于自己所共处的一类——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感情,而作为新时期的作家,对于这一特点,继承的更为明显。
鲁迅在其《呐喊》、《彷徨》集中有许多关于知识分子的作品,有诸如《孔乙己》、《白光》等对于深受中国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关注。有诸如《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对于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彷徨、苦闷与求索的知识分子的描述,举一个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在酒楼上》的吕纬甫,他曾经是一个富有生气的青年,在辛亥革命高潮时期敢于议论改革,到城隍庙去拔神像钉子,可是在十多年后,他却形象大改、锐气尽销,变得迂腐颓唐,他“敷敷衍衍”的靠交“子曰诗云”混日子,心安理得地谈论为早夭的小弟迁葬和为一个船家女儿送剪绒花等无聊的事情,残酷的现实生活已经将他改变了,他无力为自己过去的理想而奋斗,只能凄苦的自嘲:像一支苍蝇,只是飞了一个圈,而又重新回到了起点,在颓唐的消沉中,消磨这自己的生命。“以后,我可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预想的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这样的话语更加表现出吕纬甫这个知识分子的彷徨之境。
在新时期的小说作品中,对于这样的知识分子的描述还很多。
陆文夫作为小巷人物志的创始者,在他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着对于知识分子的那份关切之情。陆文夫复出文坛的第一篇小说《献身》就是反映知识分子的作品,他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历次的运动中所受到的精神摧残,但是作者没有将笔触停留在伤痕的申诉上。以知识分子神圣的献身精神催人奋进,显示了作者不入流俗的艺术眼光,也显示了作者与鲁迅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的相近之处。
在新时期的文坛上,像陆文夫这样的作家还有很多,贾平凹就在其中。贾平凹曾经这样说过:“我最早主要学鲁迅,学习鲁迅主要学习他对社会的批判精神,这一方面,鲁迅对我的影响大。”
其实在对鲁迅传统的继承上面,对于知识分子弱点的描写上,对贾平凹的影响很大。比如他备受评论界关注的《废都》,文章通过对西京城里著名作家庄之蝶的生存状态及废都之中社会世相的描写,反映出了特定时期的一种文化精神状态,庄之蝶是一位因为文学创作而赢得一定社会地位的学者,但在“废都”之中,他却由一位文化精英堕落成为一位文化闲人,昔日的文化理想与雄心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难以自拔的沉沦和淫乐。无度的淫乐除了给他短暂的精神慰藉和肉体快乐之外,根本无法使他获得精神的复苏。等待他的只能是文化的休克,贾平凹深刻地塑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沉心路历程,深刻地揭露了庄之蝶这一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endprint
对于知识分子的自身特点、性格弱点的挖掘,在新时期的小说家的笔下还有很多。他们对于这些知识分子的关照与挖掘,明显的带有鲁迅的遗风,这也让我们欣喜地看到新时期以来还有一些对于知识分子有深刻见解的人。
三、对于内心世界的形象塑造
对于内心世界的形象塑造也属于鲁迅传统的一个方面。
首先来看鲁迅作品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关照。在鲁迅的作品中,他深受外来文学的影响,包括东欧文学、俄罗斯文学、日本文学等。鲁迅就十分欣赏俄罗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病态心理的挖掘。他曾经认为,陀氏的写作手法是“显示灵魂的真”,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在他的许多小说作品中,都有着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
《呐喊》中的《白光》就是一篇对于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挖掘的作品,作品中的陈士成是一个落榜的考生,作品写道了他落榜后的内心世界,“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搭一般,霎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不自觉地旋转了涣散了的身躯,茫茫的走向归家的路。”应该说此时他已经丧失了内心生存的动力,所以自己也出现了幻觉。“他突然仰面向天,月光已经向西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二十五里的希高峰正在眼前……”可以说,此时陈士成的内心世界已完全被这道白光所吸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全迷失了自我,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心灵回归之路。
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就不再多举例了。正是由于鲁迅的这种文学传统,让新时期的小说家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子。
王蒙的作品《春之声》就是这样的作品。小说写的是工程物理学家出国考察之后,乘火车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的所思所想。小说的一开始,伴随着“咣当一声”,主人公进入了思维活动状态,进入了内心活动的世界,车身的摇摆使他想起了童年和故乡的情景。他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想到了人们要寻找的生活。由“向沙丁鱼似的挤在罐头屋子里”似的乘客拥挤的情景想到了“斯图加特的奔驰汽车工厂的装配线和规模巨大的西门子公司。”虽然小说从情节上来说时间跨度很短,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却跨越了三十多年,王蒙在这里是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技巧,运用了心理结构的艺术方式,成功而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这些足以说明在新时期的小说作品中,有许多像鲁迅一样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家的存在。
记得著名作家蒋子龙曾经说过:“难怪郭沫若称《鲁迅全集》是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鲁迅的知识结构是百科全书式的,在他以后的中国人,还有哪一个不读鲁迅,没有受到过他的影响。读他的书,就不只是记住一两句话,而是记住了他整个的人,他的风骨,他的精神,他炽热的冷,他冰冷的热,他激烈鲜明的深刻,以及他深刻的讥讽。”这段很有见地的表述,意在证明许多作家对鲁迅的偏爱。毋庸置疑,在新时期的文坛上,每一个作家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鲁迅的影响。
鲁迅是伟大的,他所留下的文学传统,会或多或少的留在新时期的作家作品中,本文证明的就是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有鲁迅的传统——对于人的关注、对于知识分子的表现、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
新时期作品中鲁迅精神的存在,让我们时刻不忘文学史上伟大导师的存在,同时也对新时期的作家充满了信心。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65.
[2]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3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8.
[3]鲁迅.鲁迅作品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113,1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