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口误研究浅析

2015-12-09 03:59周悦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6期
关键词:教学

周悦

摘要:我们的日常用语并不是完美无误的,相反,存在不少的口误。在CNKI上搜索近年来口误的相关文献,发现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将口误研究分为以下三类:语言学习口误现象研究、日常生活口误现象研究和播音、主持等专业人员口误现象研究。本文以英汉口误为研究对象,结合语言心理学的知识,参考近年来口误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分类、产生原因及研究意义三个方面对英汉口误做了综合性描述。

关键词:语言心理学;英汉口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6-0057-02

一、引言

口误是指“正常人在言语交际中,不由自主地偏离想要表达的语音、语义、词汇或语法形式的失误现象”,在英语中它被形象地称为“slips of the tongue”[1]。近几十年来,研究者从系统功能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语言学等不同的视角对口误现象进行了分析解释,为语言的习得与教学提供了实践参考。

二、英汉口误研究的理论研究

从时间角度来看,人们对口误的研究既短暂又长久。早在公元8世纪阿拉伯语言学家就对口误有所研究,但当时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并未进行深入的探究。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语言学家才开始通过即时录音的方法来收集语误,并建立相应的语料库,如伦敦一隆德(London-Lund)口语语料库、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CLEC等,由此来进一步研究口误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从国内外口误研究的进程来看,西方学者布朗(R.Brown)、弗罗姆金(V.Fromkin)等对英语中的口误已有较多的研究;中国学者对口误的研究处于起步状态:张宁探讨了口误与言语生成模式[2],沈家煊对口误进行了分类,研究了普通话音节结构的心理表征[3]。总体来讲,口误引起了学者浓厚的兴趣,口误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青睐。

三、英汉口误的类型

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可知英汉口误的类型主要有八类:提前、持续、减少、增加、混合、互换、代替和转移,具体分析如下。

1.提前是指后面的音素提前出现。如汉语中将“飞机会降落”说成“灰机会降落”,英语中将playing on the street说成praying on the street,将take my bike说成bake my bike等。

2.持续指的是前面的音节在后面音节的相应位置再次出现,取代原来的音节,构成新的音节。如:“幸运”—“幸信”,“the president of France”-“the president of Prance”等。

3.减少指的是音节中的某个音素或音节序列中的某个音节被省略,从而形成新的音节。汉语中:“编(bian)花篮”—“搬(ban)花篮”,英语中:get up and mutter intelligbly-unintelligibly。

4.增加是指在原来的音节里加进一个音素,改变原有音节的结构。如:时间到(dao)了—时间掉(diao)了,explain it carefully-explain it clarefully。

5.混合是指将两个音节合二为一,而形成新的音节。将“出太多的汗了”说成“出碳了”,这里的“碳”是由“太”和“汗”两个字的音混合而成的;英语中较为典型的是accustim(ac-custom+him)。

6.互换是指说话时将两个字的音节对调或者将两个字、词的位置对调,如“中国说都不会话了(中国话都不会说了)”,“这粗真葱(这葱真粗)”,cats are fat-fats are cat.

7.代替是指音节中的音素被其他音素代替而形成新的音节。比如一个人看着自行车的前车胎,说“前边没胎”,而实际上他是想说前胎没气。这种代替的发生,往往令听话人不知所云。

8.转移是指一个音素从一个音节跳到另一个音节中,从而构成两个新的音节。如把“三轮儿”说成“酸lén儿”,这里“轮”中的“u”移到“三”的声、韵母之间构成了“酸”;英语中把quick-witted说成wick-quitted。

英汉中的口误类型大致相同,但也有根本差别:汉语中出现的口误多出现在“字”的层面上,英语中的口误多出现在“音”的层面上。

四、英汉口误的产生原因

综合各类研究和文献,口误的产生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释。

1.语言产生机制。语言心理学家指出:“说话”主要需要制订计划和执行计划。说话人根据情境的需要制订他们说话的计划,然后再利用各种音素、单词、短语和句子来执行所制订的计划。在说话的时候,人们往往是先有所计划,然后一边执行计划,一边制订计划[4]。

制订的计划主要包括:语段计划、句子计划和句子成分计划,但在实际执行言语计划时,往往需要更多的层次来辅助,这些附加层次又加大了言语计划的复杂性。

制订计划之后与执行计划之前,人们需制定一个“发音程序”来对发音的动作进行排序、计划,并存储在记忆里,这样才能通过调控发音器官肌肉的正常活动来发出声音。

因此,言语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当我们不能做到计划和执行计划顺利交替或没有形成正确的发音程序时,口误就可能发生。

2.人的自身状态。人的意识状态会对说话造成影响。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指出:谈话者的某些错误反映出其内在思想的压抑,所有口误实际上都是在无意识中被压抑的意念侵入到了有意识的言语输出而导致的结果[5]。他认为人说话时,头脑中存在多种意念,口误是另一种意念的不经意外漏。将口误完全归因于被压抑的思想的看法,虽然过于绝对化,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解释某些口误现象。

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影响口误的产生。据语言学家观察,口误最容易在人们感到疲劳、紧张或醉酒时产生[6]。某新职员第一次参加公司集体聚会,在向领导敬酒时说了一句“您干完,我随意!”令在座的各位十分诧异,其实他想表达的是“您随意,我干完!”但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聚会并想给领导留下好印象的心情十分迫切,导致过度紧张,结果出现了口误。endprint

3.社会文化因素。语言总是扎根于其所属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因此社会文化因素对说话人的语言生成及运用也会产生影响。如将“This man looks very like a fat cat.A business tycoon,I should say.”中的“tycoon”说成“Tarzan”,Tarzan是Edger Rice Burroughs所写的系列丛林冒险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在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此例子中将商业巨头说成人猿泰山,这应该是美国文化对于英语口误产生的一个典型例子[7]。

五、英汉口误研究的意义

口误现象的研究,对于语言心理学家构拟语言生成机制具有很大的意义。以往的神经语言学家总是力图从大量的脑损伤病例中发现正常人语言生成、理解的内在机制,其理论依据是他们认为正常人的大脑是个黑匣子,我们无法打开黑匣子去研究语言是如何在里面生成的,所以只能对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那么问题来了:从脑损伤患者身上得出的结论对正常人一定适用吗?“口误”的输出,说明大脑内部出现了紊乱,而紊乱状态比理想状态更具有启发性。语言学家既然有能力构拟古人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应该能够利用“口误”构拟现代人大脑中的言语生成机制[8]。

口误现象的研究,对第二语言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问:Don't you like this fish?(你不喜欢这种鱼吗?)学生答:No,I like this fish.(不,我喜欢)学生实际想表达的是:Yes,I like this fish.(是,我喜欢)。这种口误的出现,反应了学生对语言的掌握不扎实,因此对学生的口误进行指导改正,对提升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帮助。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出现口误但留学生并没有发现;或者当教师对自己的口误进行追加解释时,留学生并不能区分口误与解释,这就不能算是学到了活的汉语语言。研究口误,研究活的自然语言非常有必要[9]。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外国学生了解口误的特点和规律,提高他们辨别口误和纠正口误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对汉语的整体感知力。

六、结语

语言学家Fromkin&Rodman曾断言:“说话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口误”[10]。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口误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忽视,但近年来口误研究发展迅速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其他相关学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通过对英汉口误的类型、产生原因及研究意义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概述,为人们认识了解口误、正确对待口误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英汉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等.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张宁.口误与言语生成模式[D].上海外国语学院博士论文,1990.

[3]沈家煊.口误类例[J].中国语文,1992.

[4]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5]Freud,S.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M].London:Benn,1966.

[6]Jay,Timothy B.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M].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3.

[7]吴飒.英汉口误的共性[J].江南大学学报,2005.

[8]王星星.“司马光砸缸”抑或“司马缸砸光”——也谈口误[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

[9]刘甜.一首“周截棍”的“双杰伦”[J].牡丹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

[10]Fromkin.V.A.&R.Rodman.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2nded.)[M].New 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1978.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
「微写作」教学实践的思考
“以读促写”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谈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听、看、想、说、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对识谱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可以预约的雪》教学探索与思考
对高等数学教学的一些思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