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启军
摘要:与财经类职业院校相比,综合性职业院校财经专业通常不是学院主流专业,建好财经专业群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是综合类职业院校财经专业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对财经专业群的构建背景、建设基础、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特征、构建等问题做深入研究。
关键词: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特征;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9-0211-03
财经专业群是指由两个以上财经类专业所构成的一个专业群集合。综合类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普遍数量较多但规模较小、专业培养同质化,通过财经专业群的建设可以在教学资源上实现一定程度的共享,以某一专业为核心全面规划专业群结构,聚焦专业发展方向,差异化发展,形成专业内涵特色。专业群课程体系是财经专业群建设的主要要素之一,是财经专业群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财经专业群特色和成果的重要体现。
一、财经专业群的建设背景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泰职院”)是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公办普通高校,也是江苏省第一所冠以“职业技术学院”名称的院校。该院原有财经类专业十多个,近几年随着学院专业建设力度和招生压力的加大,专业整合提上了重要的位置,学院先后停招了部分师资力量不强或招生形势不明朗的专业。进一步理顺专业发展思路,构建财经专业群,加强内涵建设,充分发挥主体专业的辐射作用,带动群内专业的共同发展、错位发展,成为财经类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财经专业群的建设基础
财经专业群是泰职院院级重点建设专业群,包含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物流管理专业,核心专业为会计电算化。该院于1994年开办会计电算化专业,1997年招收会计单招学生,1998年招收高职普高学生,2012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院级特色专业验收,至今已有20年专业办学历史,16年高职办学历史,该专业包括会计电算化(普专、单招)、会计电算化(金融)三个类别。会计电算化现建有江苏省精品教材1部,参编1部,学院精品教材3部,主编核心课程教材十多部;建有学院精品课程2门,分院立项2门;教学资源库先后获得学院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在多年办学实践中,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等方面加强研究与实践,大胆尝试,务实推进,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三、财经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理念
财经专业在办学中逐步形成了“着眼三业、注重三强、紧盯三证”的“三个三”的人才培养理念。着眼三业即关注就业、成就事业、鼓励创业,让学生毕业后(近期)顺利就业;未来(中期)拥有稳定的事业;条件成熟时(中、远期)可以自己创业。注重三强即强化职业素养、强化专业能力、强化职业能力,让学生具备讲诚信、肯吃苦的基本职业素养;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具备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紧盯三证即职业资格证书、学历毕业证书、职业核心能力证书;让学生取得毕业证书与会计从业资格等证书,同时通过职业核心能力证书的考核过程,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变化。
四、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特征
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除具有一般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特征外,还具有财经类独特的特征。
(一)“平台+模块”是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外在形式的基本模式
“平台+模块”成为各专业群课程体系外在形式的基本模式,财经专业群也不例外。通过平台完成专业群对应职业群所需岗位基础能力,通过模块完成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能力。需要指出,“平台+模块”只是课程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课程选取、组合是否合理,只有从服务产业、职业岗位等方面深入分析才能够找到答案。
(二)围绕核心岗位与群岗位共性构建群平台是群课程体系的基石
苏教高[2012]16号要求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特定“服务域”,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性,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形成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泰职院财经专业群主要面向财务、营销、物流、国际贸易等服务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工商(含外贸)、金融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销售、物流、营销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泰职院财经专业群服务领域主要集中在物流、财务、销售(含外销)等领域,涉及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处理,无论是物流、营销或外贸均离不开财务结算,财经专业群以会计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链及主要课程分析如下表所示。
无论从服务领域还是工作过程看,财经专业群均具有广泛的关联性,培养人才具有大量共同的特质,市场调研与多年毕业生跟踪表明,该院财经专业群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财经类各类专业首岗人员需求具有许多共同点,各专业升迁岗位也有许多共性要求。
(三)有机协同主体专业与两翼专业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关键所在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立的关键在于如何协同好主体专业与两翼专业的关系,明确专业群服务链岗位群及岗位工作过程,将主体专业的优势资源与两翼专业合理协同,两翼专业更好的与主体专业融合。如果不能做好两翼专业与主体专业的协同,专业群课程体系便是形而上学、貌合神离,与传统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无异,不同学校相同专业依然趋同,人才培养没有特色,专业群协同优势便不能显现。不同职业院校的财经类专业群可以根据本地区、本校具体情况,合理协同主体專业与两翼专业,形成自己独特的群课程体系。
泰职院财经专业群以会计电算化为主体,物流、“营销+国贸”为两翼。“讲诚信、肯吃苦”成为中小企业对各类人才职业素养最普遍的要求;“善沟通、知财务”成为财经类人才基本的职业岗位基础要求;“精核算、精营销、精外贸、精物流”成为各岗位对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会管理”成为各专业毕业生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快速成长进入升迁岗位的关键性必要条件之一。因此,财经专业群人才特质的共同点是“讲诚信、肯吃苦、善沟通、知财务、会管理”,这是泰职院财经专业群的协同共性和特色显现;“精核算、精营销、精外贸、精物流”是各专业人才的独特要求,是各专业的专业特长显现。
(四)“情商+财商”是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与其他专业群的重要区别
财经专业学生未来服务对象不仅是物、更重要的是人。财经专业工作人员不仅要会做基本事务类的常规事项,还要面对各类人员,处理各类随机事项,对学生灵活机动、应变创新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中,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加强情商、财商的培养。通过情商培养,提高学生控制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通过财商培养,树立学生对金钱的态度,提高获取和管理金钱的能力。良好的情商与财商,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所在。
五、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一)以有机协同为基础,构建“共享、分立、互选”的模块体系
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构成如下:公共素质模块(必修/共享,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基础能力)、群基础平台模块(必修/选修,培养当代财经工作者的基本能力)、专业核心模块(必修/分立,培养本专业职业首岗职业能力和升迁岗位能力)、专业拓展模块(选修/互选,培养本专业职业升迁岗位能力、群内专业职业首岗职业能力)、综合实践模块(必修/分立,培养本专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公共素质模块、群基础平台模块为共享模块,考虑财经专业特点,在财经通用管理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人文素质修养及职业核心能力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专业模块与综合实践模块为分立模块,培养学生职业岗位首岗及升迁岗位能力,注重课岗一体、理实一体;专业拓展模块为互选模块,进一步培养学生本专业职业升迁岗位能力,同时培养群内其他专业岗位首岗职业能力,学生具有更好的适应与迁移能力,可在群内相关岗位就业,且具有良好的升迁能力。
(二)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养成体系
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如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创新创业能力等,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财经类工作对学生职业能力要求较高,职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职业核心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完成好本职工作,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适应其他相关工作,并使其更好地步入职业升迁岗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职业核心能力贵在应用,重在普及,难在养成。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设置中可以以实践养成为主要形式,构建职业核心能力教学体系。
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体系包含:独立设置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第二课堂、专业课程融入式的核心能力培养三个部分。独立设置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安排在财经专业群基础平台模块,大一重点培养商务沟通、自我管理能力,大二重点培养商务礼仪、团队合作能力,大三重点培养创业创新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三年不断线。在设置独立核心能力课程的基础上,将第二课堂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体系,安排一定的第二课堂(如讲座、技能比赛、社会实践、工作体验)等内容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把核心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结合、与学校文化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通过第二课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锻炼、在體验中成长。专业课程中融入核心能力培养,是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职业核心能力养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能与专业教学相分离,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核心能力不是通过某一门课程可以训练出来的,核心能力必须渗透到每一门课程,通过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将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以就业为导向,对接岗位,课岗一体
专业分立课程模块应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分析,合理组合形成专业课程,安排在专业模块与综合实践模块,建立以能力为主导构建课程体系。如会计电算化对出纳、会计核算、财务助理、金融服务岗位分析,得出18个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最终形成会计基础实务、出纳岗位实务、会计核算岗位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税收实务与纳税申报、财务管理等课程,专业课程对接岗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注重校企合作,采取“学做导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为主综合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加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四)以行业标准做参照,对接各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课证融通
职业资格证书是行业的入门证书,也是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的标志,只有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够担任相应的岗位,从事相应的工作。在课程设计中,根据资格证书的层次与考核要求,尽可能将职业资格的考核内容与要求融入专业课程中,同时鼓励学生一人多证。如会计电算化专业以中小企业出纳、日常财务核算、报表编制、纳税申报等岗位为主线,引入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运用企业化的核算项目载体,按企业的要求来培养学生,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最后通过全真的顶岗实习,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融通,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人才。
学校的发展靠专业,专业的质量靠课程,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专业发展的前景。只有理清财经专业群对应职业岗位关系,从社会需求入手、兼顾地区、学生、学校实际制定合理的群课程结构体系,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实训条件、教学资源、教学实施中常抓不懈,才能充分发挥群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整个专业群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强伟纲.对高职业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7)下:30-32.
[2]童章祥.高职商贸管理类专业群构建实证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06):17-20.
[3]顾京.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要素研究[J].职教通讯,20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