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箭商业发展之路
从1985年到2015年,中国火箭商业发射走过了30年。
7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龙乐豪感慨道:作为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卫星发射技术,令中国硬是在高科技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截至2015年3月,中国火箭发射次数达到203次,位居世界前列。1996-2011年,中国火箭连续102次发射无一败绩,排名世界第一。
1988年,美国休斯公司率先使用中国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与休斯公司的业务,是长征火箭首次与美制卫星对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专门为此研制了新型火箭“长二捆”。此后,该型火箭在中国航天发射市场上声名鹊起,成为国人讲述现代中国成就的一个代名词。
但自1991年开始,美方以中方向他国转移导弹技术为由,先后多次对中方制裁。
1998年,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区法院指控休斯公司和劳拉公司参与长征火箭的故障调查,违反了美国武器出口控制法。随后,美方以防止向中国转让卫星及导弹技术为由,拒绝批准休斯公司与中方的合作协议。次年,美国公布了《关于美国国家安全以及对华军事及商业关系的报告》(考克斯报告),称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系统地盗窃美国的核技术和军事技术。
1998年以后,中国火箭再也没有发射过任何一颗美国卫星。
1999年,商业卫星被列入美国军品管制清单,美国人推出了更苛刻的法案,提出无论哪个国家,只要用于发射的卫星上使用了美国产的元器件,都不能使用中国火箭发射。一个残酷现实是:美国垄断着全球大多数卫星的制造。
直至2005年,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制造的“亚太六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此次发射打破了中国火箭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长达6年的沉寂。
2001年12月31日,中美商业发射服务国际贸易协议备忘录终止,中方更难拿到外星的商业合同了。但中方的技术实力没有因市场受限而退步。中国火箭的可靠性渐渐获得公认,保险公司都愿意把保险卖给他们,且费率很低。迄今中国已经进行40次商业卫星发射服务,把23个国家和机构的49颗卫星(含10个搭载体)送上了太空。但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宇航部部长李同玉所说,如果没有美国的限制,中国还可以做得更好。
被美方限制在国际市场的活动后,中国完成了新一代卫星的研制与飞行,并顺利实施了载人航天工程。2007年,“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中国拥有了更为
强大的整星交付与发射能力。那一年5月14日,中方利用卫星平台,成功地将分属四国的4颗卫星同时送上了太空。
近些年,中国把目光转向了欧洲及新兴国家市场,原因在于,双方可以通过卫星制造及宇航发射合作避免美国因素。中国与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相继开展多项航天合作。中方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透露,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在中欧航天合作联合委员会机制下,共同签署《中欧航天合作现状和合作计划议定书》。在“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月球探测任务实施期间,双方开展紧密合作。
中国还与委内瑞拉签署关于和平利用和开发外层空间技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建立中委高级混合委员会科技、工业和航天分委会。2008年,中国成功地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委内瑞拉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委内瑞拉拥有的第一颗卫星,也是中国首次向拉美用户提供整星出口和发射服务。
2008年,中法双方签订了发射卫星的相关合同。法方为“中方的老伙伴”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发射对象为欧洲通信卫星公司研制的大功率广播通信卫星。2011年,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法国制造的5400公斤的W3C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为欧洲卫星运营商提供发射服务。
次年,中方迎来了更密集的发射。但限制条款的适用范围被美方扩大,原定交由中国发射的土库曼斯坦卫星被迫终止。当时那颗卫星的发射合同已签订,中方的火箭也已经生产完工,但发射合同最终落到了美方公司手里。也是在那一年,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发布报告,呼吁国会放松对卫星和相关设备的出口管制,但中国被排除在外。那份报告称,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进步,部分归功于成功的对美间谍活动。
李同玉觉得,美国的“卫星制造垄断”若不放开,“对我们是巨大障碍”。而中国火箭在国际市场上“不应该是现在的份额”,他们要“时刻准备承担更大责任”。
如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批量生产能力迅猛增长,可以在短期内完成用户的应急发射要求,年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火箭发射周期也从曾经的60天减到21天,实行了航天史上最大规模的火箭跨型号百发组批生产。2015年,中国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首飞在即,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即将问世,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即将诞生。
美国人的心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国宇航员哈德菲尔德曾公开对媒体表示,“仇恨和猜忌是能够被克服的”,“中美两国需要超越熊猫的象征性合作方式,而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一个潜规则被李同玉看在眼里:“你的水平越高,美方越愿意与你合作”。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第30期 齐岳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