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城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广东湛江524025)
海上丝绸之路精神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张开城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广东湛江524025)
两千多年来,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为中外商贸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海上丝绸之路精神。这一精神可概括为:协和万邦、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平等互助、互利共赢;开拓进取、尚新图变;刚毅无畏、百折不挠;重商务实、吃苦耐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继承和发扬海上丝绸之路精神。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精神;丝路精神;21世纪海上丝绸这路建设
2100年前,汉使张骞西行,开启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与张骞通西域同样古老的历史时刻,从徐闻、合浦出发的汉船载着黄金丝绸,出南海,入印度洋,最远到达今天的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发祥。
海上丝绸之路从史载最早的“始发港”——徐闻、合浦出发,让徐闻富甲一方;海上丝绸之路从古代“经济特区”——广州出发,“一口通商”造就“天子南库”;海上敦煌——“南海一号”沉船,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泉州——召唤万国商旅,财富如泉涌流;宁波——向东是大海,明州名扬四海;郑和宝船——从苏州刘家港出发,演绎亘古无匹的航海故事;蓬莱登州古渡——不仅流传神仙神山的美妙故事,而且确是连接高丽和日本的东洋航线要港……
海上丝绸之路——华夏神州的不解之缘,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一支唱不完的歌。海上丝绸之路自中国东南部沿海出发,环绕南亚各国,西北直通埃及、土耳其,西南直抵非洲肯尼亚,行程(航线)数倍于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作为东西方经贸往来的通道,经由海上丝路贸易的大宗商品,包括丝绸、瓷器、茶叶和香料等,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有“陶瓷之路”、“香料之路”之称。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对话之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中华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1]两千多年来,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为中外商贸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海上丝绸之路精神。这一精神可概括为:
协和万邦、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平等互助、互利共赢;开拓进取、尚新图变;刚毅无畏、百折不挠;重商务实、吃苦耐劳。
(一)协和万邦、和平合作
“协和万邦”一语出自《尚书》。“协和万邦”的整体和谐观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具有永久性导向价值的贡献。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表达的就是一种天下一家的思想。无论是汉使通西域,还是从徐闻、合浦出发的汉船,都承载着和平合作的使命。
郑和七下西洋,给沿途各国带去中国物品,带回了友谊和信任,没有掠夺,没有奴役,更没有强迫别人签订任何不平等条约,圆满地完成“和平之旅”、
“友谊之旅”。这是互通有无之举,而不是侵略掠夺。体现的是“协和万邦”“四海一家”的精神。
历史事实表明,西方海洋文化具有侵略、掠夺、暴力和强权的性质。中华海洋文化的价值取向却是在海洋世界中扮演和平的角色。中国人远足海外后固守主客二分的角色定位,自认为是客居他乡,不喧宾夺主,没有反客为主的欲望和行为,而是安分守己,自食其力。中国发展海洋军力也只是着眼于防卫,而不是为了侵略掠夺。
(二)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中国古代思想家主张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谓“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儒家注意到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种精神使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向来不排斥。[2]有唐一代极富开放包容的大国之风,国都长安万国来朝,一时间遣唐使云集。朝廷还派人西行取经,海纳百川的大国之风彰然。汉代开辟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这两条路不仅是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是文化上、生产和生活技艺上互学互鉴之路。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古代丝绸之路让中国感知了世界,也让世界感知了中国。地中海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华文化最早互不相通,在隔离中各自发展。自从有了丝路,尽管时通时断,世界几大文明开始进入了交流发展阶段,沿线各国开始进入一种更大的世界格局之中。这是古代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最大贡献。[3]
广州任上,林则徐在自己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正是“博大兼容”。从“盛唐气象”到今天的“对外开放”,莫不体现博大兼容和开放交流的精神。[4]
(三)平等互助、互利共赢
中国古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商贸活动,秉持平等互助、互利共赢的精神,据《汉书·地理志》载,汉代官方指派“译使”,从最靠近南海的徐闻、合浦等地出发,入海进行贸易。其航线经东南亚,远至斯里兰卡。史载:“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朱崖郡(今海南岛)。”“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十八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①黄门,汉代官名,皇帝近臣,相当于内务官。,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5]这是中国典籍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明确记载,记载中明确看出是互通有无之举。
(四)开拓进取、尚新图变
从徐福东渡到郑和下西洋,从汉船西行发展海洋贸易到华人下南洋、闯世界,形成令世人瞩目的华侨群体,从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今天中国对外开放的大手笔,无不体现开拓进取、尚新图变的精神。
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不安于故乡故土,怀着一颗不安分的心,凌波而出,勇于进入未知领域和陌生境界,开新域、探新路、历新境、走新途、创新业,形成海上生存者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开拓进取,尚新图变。为了更好地进行水上航行,中国人发明桨橹、发明风帆、发明舵、发明水密隔仓,将指南针用于航海,由陆标定位发展到天文导航。从中国沿海出发的航船,一步步把航线向前延伸,直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体现开拓进取、尚新图变的精神。海上丝绸之路向南、向东、向西延伸,遍布全世界,体现开拓进取、尚新图变精神。
(五)刚毅无畏、百折不挠
汉语中有一个很平常的词叫做“踏实”,由脚踏在实地上引伸出现在的词义。与在陆地上不同,在海洋上危险就在脚下,没有“踏实”感。大海是变幻莫测的,有洋流旋涡、有暗礁险滩、有狂风巨浪。海上生存充满变数,踏浪而行是对生命的挑战,走海人遭风暴遇礁石、船毁人亡、葬身鱼腹时有发生,有时会遭遇海盗抢劫。而为了生计人们又必须铤而走险,这样无形中成就了海洋人的冒险拼搏精神。海洋人在长期与海浪和风险的搏斗中形成刚毅无畏、强悍机智、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品格。与近岸渔业不同,海上丝绸之路航船在大洋远洋航行,而
且日夜兼程,常常无法躲风避雨。其危险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走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海洋人有着刚毅无畏、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品格。
看到一篇署名中流的文章:有一种民族气质叫坚忍——读俞智先、廉越长篇历史小说《下南洋》——“下南洋”的各层人物无一例外地被“浓缩”式关进了“猪笼”锁定在“猪仔舱”,惊恐万分地熬度随时可能被抛尸大海的悲壮的“漂洋过海”生死劫难,有海外生存的艰辛。对身在海外异邦孤苦无依的游子来说,如果没有坚忍的意志品质做支撑,是无论如何熬不过那命悬一线的种种苦难的。世界船王包玉刚说过:“涉足航运业对我是一种挑战,也是对我们进出口能力扩展。虽然我父亲极力反对,说是危机四伏,但我坚持己见。”这正是大海“弄潮儿”的本色。[2]
(六)重商务实、吃苦耐劳
古丝路上,其实在张骞之前好几百年的先秦甚至商代就有民间商贸活动。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起到了互通有无的作用。
尽管古代中国不以商业立国,但水路对促进商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海上丝绸之路绵延两千年,跨越亚欧非,是名副其实的洲际国际贸易通道,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的深刻影响。由于海上丝绸之路,丝织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分工细化;商品性农业、货币经济和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交通运输业繁荣、城市市镇成长发展。
海洋人无利不起早,长期的海内外贸易,形成了海洋人开放变通、重商务实的性格。海洋人“逐海洋之利”,以“大海为命,自富贾大商以暨龙户渔人,咸于是托业焉。”依托海上航路,开展海洋贸易,形成了粤商、闽商、浙商等著名海洋商帮。海商吃苦耐劳、艰苦创业,既成就了私业,也繁荣了国家经济、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说:尽管中国靠海,并在古代可能有着发达的航海事业,但中国“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6](P134-135)他说这话的意思无非是指责中国人不懂得利用海洋发展海洋贸易。但事实是——在世界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非常繁荣了,中国的浙商、闽商和粤商已经把“海商”文章做得很好了,中国已经是世界海洋贸易中心了,中国人早已是海洋贸易高手了。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了西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有明确的发展海洋贸易的记录。东晋时期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对外贸易涉及十五个国家和地区。唐代广州往西南航行的海上丝绸之路历经9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期89天(不计沿途停留时间),全程共约14000公里,是8~9世纪世界最长的远洋航线。宋朝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明初实行“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以及“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的政策。但对广东则特殊。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广州是全国唯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广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
唐代的广州往来客商如云,货物堆积如山。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到广州的外国船舶有4000多艘。当时的广州珠江水面,樯帆如云,热闹非凡,广州港一年就有80余万人进出进行海洋贸易活动。史载“广州有海舶之利,货贝狎至”,“瑰宝山积”,“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②《新唐书》卷143《徐申传》;《昌黎先生集》卷21《送郑尚书序》;《旧唐书》卷98《卢怀慎传附子奂传》。《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载鉴真和尚当时目睹广州贸易的情景:“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舶深六七丈……狮子国、大石国、骨唐国、白蛮、赤蛮等往来居住,种类极多”。[7]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自唐设结好使于广州,自是商人立户,迄宋不绝。诡服殊音,多流寓滨湾泊之地,筑石联城,以长子孙……宋时(蕃)商户巨富,服饰皆金珠罗绮,器用皆金银器皿。”[8]《新唐书》谓“蕃僚与华人错居,相婚嫁,多占田,营第舍。”[9]
马可波罗游历返泉州后赞赏倍至,他在《马可波罗游记》说:“(离开福州)到第五天傍晚,抵达宏伟秀丽的刺桐城(即泉州)。在它沿岸有一个港口,一船舶往来如梭而出名。”又说:“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每一个商人,必须付出自己投资总额10%的税收,所以,大汗从这里获得巨额的收入。元代泉州处在海外贸易和社会经济的鼎盛时期,在《游记》中得到真实的反映。《游记》说:“大批外国商品运到这里,再运到全国各地销售。运到那里的胡椒,数量非常可观。但运到亚历山大港供应西方世界各地需
要的胡椒,就相形见绌,恐怕不过它的1%吧。”还说,这个地区“一切生活必需品非常丰富,德化瓷器物美价廉。[10]
海上丝绸之路精神凸显中华文化“和”的理念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一)海上丝绸之路精神凸显中华文化“和”的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以“和”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文化。“和”,就是“和谐”、“协和”,语词表述为“和谐”、“中和”、“和合”。中华民族是一个贵和、求和、尚和、重和的民族,中国人识和乐、讲和合、重诚和、致中和、求谐和。这种“和”的价值取向和境界,就是努力做到事物融通、关系协调、气氛融洽、行动协同、配合默契、情绪舒泰、态度适中、容颜祥悦、形神一致。对于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而言,堪称“和”是族性、“和”乃家道、和为家宝、和兴家业。“和”既是中国人个体的修养之态、审美之境,又是协调、处理社会关系的人伦之道,还是具有重大政治价值、功利价值的经(邦)济(世)之术,并且是普适于整个宇宙的天地之理。可以说,“和”文化规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形象、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中华“和”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精神中的表达见图表一:
图表一 中华“和”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精神中的表达
如同习近平2015年博鳌论坛中演讲所说,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自古就崇尚“和为贵”,主张“协和万邦”、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毫不动摇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秉持正确的义利观,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始终是并且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合作的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二)海上丝绸之路精神凸显“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周易·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即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刚健有为、崇德利用”的文化。中华先人明确感受到天体运行,永恒不止;大化流行、演而无穷,地宽广无限,积厚而不可测,又兼化育万物。有德之人应效而仿之,一要做到博大恒久,循则有常,刚健有为、发愤图强,积极进取,永不停息。二要仁厚、惠施,公正无私,谦恭待人,胸怀坦荡博大,具有一种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的精神,既能容人,亦要惠人。《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厚德载物,雅量容人。[11]中国古人主张人法天地,以天地比德,如图表二所示。
图表二 人法天地
辜鸿铭说:“要懂得真正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中华民族的这种深沉、博大正是天地的特征在民族性格上的体现。[12]
中华民族精神与海上丝绸之路精神的关系如图表三所示。
图表三 中华民族精神与海上丝绸之路精神
海上丝绸之路肯定是一种文化,但文化不是放在神龛里供人膜拜的偶像,不是过去式和完成时,不是被用来满足虚荣心的古董,文化是有生命力的,甚至是成长着的生命。
文化的生命力不能作急功近利的理解,搭搭台,唱唱戏。文化是主体价值和意义的载体,是族群生命力的表达,是族群安身立命的本钱,是人无我有的看家本领。
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这样一种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和能力的体现,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时代价值。海上丝绸之路精神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精髓,海上丝绸之路是绵延两千年的海洋航运商贸壮举,海上丝绸之路是在21世纪得到精彩演绎的新曲。发扬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精神,对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发扬协和万邦、和平合作的精神。
一个尚“和”的海洋民族注定要对人类有所贡献。
西方文化有两个致命的缺陷:囿于一己和侵略扩张。海洋文化的博大和宽容,西方文化是不具备的。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协和万邦、和平合作的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秉承协和万邦、和平合作的理念,使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和平合作之路、共建共享之路、共兴共荣之路。
第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发扬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精神。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的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中国致力于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13]
中华文化在发展史上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等。中国历史上不同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状况表明,中国本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它不易被外来文化吃掉和消灭,相反,由于拥有强大的包容性,外来文化最终反而被中国本土文化纳入自己的体系框架之内,逐渐被同化。[14]唐代政府以一种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胸襟对待外域和外来文化,七世纪以后的长安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东西文化交流中心。据《唐六典》记载,和唐政府来往过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最少时也有七十多个,在长安城居住的,除了汉族人民以外,还有回纥人,龟兹人、吐蕃人、南诏人以及国外的日本人、新罗(朝鲜)人、波斯(伊朗)人及阿拉伯人等等。[15]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将继续全面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推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大力开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在学习互鉴中,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发扬平等互助、互利共赢的精神。
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的演讲中强调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他说,“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的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积极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目前已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出积极的态度。“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是开放的,中国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臂膀欢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举。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交流、平等互助、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开展大范围、高水平、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对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必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第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发扬开拓进取、尚新图变的精神。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运行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一页,是世界海洋开发利用史上辉煌的一页,体现开拓进取、尚新图变的精神。与古代相比,今天
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必须发扬开拓进取、尚新图变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坚持讲信修睦、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守望相助、坚持心心相印、坚持开放包容;做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和好伙伴,携手建设命运共同体,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国家和地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体现出着眼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发展大局的开拓进取和尚新图变精神。
第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发扬刚毅无畏、百折不挠的精神。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也是一项必须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事业。只有继续发扬古丝绸之路人刚毅无畏、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险阻,实现共荣共赢的伟大目标。正如习近平所说: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也是充满挑战的事业。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期望的成果也不会唾手可得。不管征程多么的曲折、多么的漫长,胜利总是属于那些永不放弃、百折不挠、携手前行的人们。只要我们认准目标、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够携手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新未来!
第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发扬重商务实、吃苦耐劳的精神。
开展商贸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发扬重商务实、吃苦耐劳的精神,重视海洋商贸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以吃苦耐劳的精神成就一番事业。《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关于合作重点作了如下部署: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1)贸易畅通。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2)沿线国家宜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海关合作,以及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和实施。(3)扩大教育与文化领域的合作。(4)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16]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刚从局部的地区开展,而文化功能却已经在全球尺度上展现了。中国对21世纪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诠释,由海洋博弈到海洋共享的视角转换所表达的价值观,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态,对此我们持乐观态度,并感觉到汤因比与池田大作的预言有可能因此而成为现实。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和工业发展,陆地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人们把目光投向广阔的海洋,向海洋拓展空间。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沿海大国,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资源安全也依赖海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具有重要海洋战略意义的举措。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学者何芳川认为,航海主要是促进文明交流,海洋是一个文明交流的桥梁,航海是一个文明交流的载体。没有航海,很难有文明之间的大规模交流。今天在中国谈航海,是在谈一种开放的精神,用一种海的开阔的胸怀和眼光,来应对21世纪。[17]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持续繁荣,是中国文明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持久魅力的体现,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兴衰史,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时代,一般是中国强盛的时代。[18]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薪火相传。两千多年的中外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实现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在仍然以西方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为主导的全球化时代,各国对海洋投以高度关注的目光。以海洋科技为手段、海洋军事为保障的海洋竞争愈演愈
烈。当今国与国之间海洋纠纷不断,另一方面,经济主义、急功近利驱使下的海洋资源掠夺肆虐无度,甚至寅吃卯粮、竭泽而渔。海洋发展步入不和谐、不和平、不可持续的误区。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下人海和谐的海洋观显现出重要的生态和资源价值。中国提出的以和平友好、互利共赢的理念和精神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命运共同体,得到广泛好评和积极响应。
在西方社会科学大谈世界性的时候,不能不使我们联想起中国语汇里曾经频繁出现的“天下”的概念。这个“天下”的概念应该是包容全人类的,讲求的是“和而不同”,但最终又是要达到“天下大同”,四海一家。[19]这可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的世界主义”。
[1]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06(002).
[2]张开城.中华海洋精神及其现代价值[J].开放导报,2012,(4).
[3]杨永林,张哲浩.用丝路精神和博望眼光拥抱世界—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访谈[N].光明日报,2015-03-23(005).
[4]张开城.主体性、自由与海洋文化的价值观照[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1,(5).
[5](汉)班固著,(清)汪远孙校.汉书·地理志[M].武昌:永康胡氏退补斋,清同治10年(1871).
[6](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6.
[7]汪向荣校注.唐大和尚东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9.
[8]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0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82[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
[11]张开城.君子人格与“比德”[J].学术月刊,1995,(12).
[12]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13]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EB/OL].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xdj/xjp/xjpjh/201503/t20150329_2529395.shtml.
[14]李卫,胡澎.中印文化的包容性比较[J].文教资料,2006,(7).
[15]陶辉.浅析唐代社会文化的包容性与女装风格的多样性[J].四川丝绸,2003,(4).
[16]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http://www.mnw.cn/news/china/878066.html,2015-03-28.
[17]何芳川.航海论——谈一种开放的精神[N].北京日报,2006-11-30(19).
[18]田丰,李翰敏,陈孝明.弘扬海上丝绸之路精神 构建广东对外开放新格局[N].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文岭南),2014-08-29.
[19]赵旭东.世界性-四海一家天下大同[J].读书,2003,(12).
Maritime Silk Road Spiri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Zhang Kaicheng
(Marine Culture Research Center,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City 524025,China)
For more than 2000years,Maritime Silk Road has not onl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commercial trade and cultural exchanges,but also left us precious spiritual legacy—Maritime Silk Road Spirit.The spirit is summarized in the following words:harmonious and cooperative;open,inclusive and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equal and mutual benefit;initiative and reformative;fearless and persistent;practical and hard working.In the 21st century,we should carry on the spirit of Maritime Silk Road.
Maritime Silk Road;Maritime Silk Road Spirit;Silk Road Spiri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G112
A
1672-335X(2015)04-0047-07
责任编辑:高 雪
2015-06-27
张开城(1953-),男,山东滕州人,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海洋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