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体系下构建南华大学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5-12-09 20:28李兰芳,秦旭平,郭玉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1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药学人才培养

——————————————

协同创新体系下构建南华大学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李兰芳,秦旭平,郭玉,陈临溪

(南华大学 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药学系,湖南 衡阳421001)

摘要:以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在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下,实现南华大学和协同单位的资源共享,在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生招录、资源整合、校企联合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新举措,构建南华大学药学专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协同创新;药学;人才培养

收稿日期:2014-10-30

基金项目:南华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JG034)

作者简介:李兰芳(1978-),女(汉族),湖南邵东人,副教授,博士(留美博士后),主要从事药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DOI:10.13555/j.cnki.c.m.e.2015.01.002

中图分类号:G640

Construct a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Pharmacy under the System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LI Lan-fang,QIN Xu-ping,GUO Yu, CHEN Lin-xi

(Department of Pharmacy, College of Pharmac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and the syner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o achieving resource sharing betwee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and collaborative units. We proposed new initiatives in training plan, the pharmacy specialized curriculum, students entrance, resource integration, school enterprise joint base to building a new collaborative culture modes of talents of pharmacy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Key Word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harmacy; talent training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医药行业平均以16%的年均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因此,对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专业背景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药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新药开发研究、药品质量控制、临床药学、医药营销、药物制剂生产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而高等教育是培养药学专业人才的主要资源,在充分利用协同创新计划的契机下,构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所谓“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就是要把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交叉集成等重大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通过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研究所、高校与企业、高校与政府以及国际合作来协同创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和平台,同时实现高校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1]。

1建设湖南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是新时期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发挥高校创新引领作用、推动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四化两型”、“四个湖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公布的名单中,由南华大学牵头申报的面向科学前沿的“分子靶标新药研发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湖南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立项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湖南急需、国内一流”的要求,充分发挥南华大学和协同高校多学科的优势,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省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协同创新能力,为国家重大需求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分子靶标新药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以南华大学为牵头单位,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和湖南恒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协同单位,武汉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为主要参与单位,在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下,通过科研平台共享、学科相互融合和人才相互交流等手段,形成一个学科前沿型协同创新实体。中心主要依托的学科为南华大学湖南省“药学”重点学科。该协同创新中心还重点围绕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生招录等核心问题,提出了构建药学专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

2协同创新体系下构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1优化培养方案,全面提高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和建设过程,着力优化药学专业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点做实两项“工程”:①全面推进本科生“质量工程”。计划每年从本科生中招收50名左右优质生源进入协同创新平台学习,实施“卓越药师培养计划”。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积极实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培养模式。②积极实施研究生“创新工程”,着力调整和优化药学专业各方向的培养模式,全面提高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2]。③推进精英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和建设过程中,按照本科、硕士、和博士一体化的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药学实践和药事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及沟通能力,全面推进精英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3]。

2.2协同各高校的相关专业,优化药学专业课程设置

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和创建以来致力于优化各协同高校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使之更具有开放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增加协同单位和南华大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资源共享为药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同时,南华大学大力加强和协同高校共同进行课程和教材建设,构建面向药学专业科学前沿需求的跨学科课程体系。①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目标,科学设置课程总量,并注重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自主实践课程课时的合理分配。课程设置时体现融合性和科学性。②加大面向科学前沿的学科交叉课程,由专业学位委员会统一规划,统一设计。课程设置中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突出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潜质和实践能力。③课程设置中加大实验课程比重,强化动手能力培养。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实验平台和科研资源,建立自主型、开放式和探索性的实验课程体系,夯实科研基础,加强科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④课程设置强化自主实践环节,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环节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可自选科研课题,自主提交科学研究计划,书写提议、管理研究计划、分析数据、口头和书面表述研究结果[4]。

2.3扩大药学专业招录层次,深化导师联合培养体系

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和创建后不断提高药学专业学生招录层次。协同中心逐步启动并开展了拔尖研究生工作的录取,主要从药学、化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专业中招生,增设本科直博生和硕博联读生两种类型,并实行南华大学与协同高校间跨校和双(多)导师联合培养。在药学专业本科生中进一步推行“导师制”培养模式,进一步在研究生培养模式过程中也开展了合作导师培养模式。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推广和实施研究生合作导师培养模式,合作导师来自校内跨学科合作导师、协同企业机构合作导师、协同高校中南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合作导师以及海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导师。在实施过程中,合作导师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加强研究生导师学术水平,推动科研平台搭建,全面提升学科综合力量[5]。

2.4整合创新资源,促进药学专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中心在教学科研基地、创新平台、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创新要素方面加强整合,促进药学专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南华大学分别与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签订了有关人才培养、招生就业、教学实习、师资聘任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协议;成立了多个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初步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基地网络。南华大学及各协同单位在分子靶标新药研究领域达成了300余台仪器设备共享共用的协议。其中建成有药物基因组(蛋白质组)学实验室、血管生物学实验室、细胞信号转导实验室、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实验室、天然药物开发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药物分子结构模拟计算机工作站等七个科学研究专业实验室,聚集了馆藏图书1,500余万册,电子图书约1,000万册;另外,共享的数据库约8个,其中中文数据库有维普、万方和知网等,外文数据库有Springlink、Elsevier Sciencedirect等。南华大学与协同单位达成了“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共识。针对学生培养与科研前沿结合不够紧密和科研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充分利用各协同单位及参与单位的生源、师资、国际合作、实验条件和教学试点等优势,采用自主招生、学分互认和研究生导师轮转等协同方式,充分弥补南华大学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资源分隔的缺陷,让各协同单位最优秀的科学家参与教学,让最拔尖的学生在科研中成长,从而形成“寓教于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能力。

2.5校企联合基地建设,提升药学专业人才素质教育

以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联合具有优质资源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大力促进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6]。实习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校企联合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建立高质量、稳定的校企联合基地为学生迅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7]。目前已与协同单位湖南恒生制药有限公司联合,建设“恒生制药长沙研究院”及“恒生制药中药产业现代化基地”,紧密结合分子靶标新药研究的需要,重点加强了新药构效改造、规模化制备、质量控制与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高级人才培养,此外,南华大学于2006年和2008年分别与湖南景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作,建立了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与紫光古汉集团衡阳制药有限公司与湘北威尔曼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2个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通过与知名企业联合基地建设,逐步提高南华大学药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企业中的实践紧密结合,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2.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提升师资力量

协同创新中心现聘有高水平教学研究人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杰出青年专家,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芙蓉学者,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积极引进湖南省海外名师等。利用协同创新平台促进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选派重点培养计划的学术带头人后备力量和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或国内访问。同时建立了人才引进机制,先后引进了博士和专业高端人才,大力促进教学师资和科研团队的稳步发展。

综上所述, 南华大学以“分子靶标新药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协同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和湖南恒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等,在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下,在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生招录、资源整合、校企联合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新举措,着力构建药学专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目标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得到政府、健康系统、生物制药行业都高度认可的药物使用专家、制药科学家和行业领导者。

参考文献:

[1]吴绍芬. 协同创新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6-19.

[2]徐金梧.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做实协同创新中心培育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19-21.

[3]王周谊. 高校学科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世界文明与区域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2(6):46-49.

[4]于哲. 协同创新中心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长春建筑学院建筑数字虚拟化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例[J].网友世界,2014,6(3):147.

[5]黄静萍.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以长隆集团实习基地群为例[J]. 现代企业教育,2014,8(1):113-114.

[6]凌勇,惠易,王新杨,等.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 现代医药卫生, 2012,28(3):449-450.

[7]李秀丽,唐晓光,白音,等.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0):261-262.

(编辑:赵伊昕)

摘要的写作规范

摘要◆是一篇独立成章,可以被引用的完整短文,概括论文的主旨。一般用第三人称,不分段,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

摘要◆ 根据论文的内容、类型、信息量决定其详简程度,一般为 300 字左右为宜,可以用结构式(分为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或概要式摘要(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信息);

摘要◆中如有尚未规范化的名词、术语、缩略词、符号等,应于第一次出现时加括号注原词或予以说明;

摘要◆用与正文不同的字体或字号排印以示区别。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药学人才培养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PCC0104007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的药学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