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中不断拓展的当代漆器

2015-12-09 04:03:42文‖俞
艺苑 2015年5期
关键词:媒材大漆漆艺

文‖俞 峥

继承中不断拓展的当代漆器

文‖俞 峥

图1 《漆语》 俞峥 (获第二届全国漆画展“中国美术提名奖”,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

现当代漆器从创作年代、审美意识、创作理念等各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漆器,但依然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由于传统漆器资料比较多,这里就不详细表述,本文着重从笔者的创作、教学及所接触到的当代漆器的角度谈谈当代漆器的创新。

当代漆器;继承;创新

漆器,即以大漆髹饰的器物,从新石器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现今,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漆(大漆),一直是一种依附于某种物体表面(竹、木,陶、金属……)的涂料,起到保护作用。而各种矿物、植物等色料的运用使大漆色谱逐渐丰富,大漆又成为器物表面上的装饰层。大漆本身具有超强的附着力,与动、植物胶质调和又成为最强、最环保的胶。早年木工基本都是用大漆调制漆胶,有“如胶似漆”之说。所以,笔者认为漆有三种主要用途——保护、装饰、胶着。

生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天然液汁,与水、油、胶等物质结合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其表现力在不断运用中被无限拓展。与漆交流,会发现它可以很微妙、也可以很倔强;漆会言语,笔者的代表作《漆语》即取其意(图1);漆可以很富贵很温润、也可以很酷、很时尚。

现当代漆器从创作年代、审美意识、创作理念等各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漆器,但依然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由于传统漆器资料比较多,这里不再赘述。本文着重从笔者的创作、教学及所接触到的当代漆器的角度谈谈当代漆器的创新。

一、设计队伍架构的转变

传统漆器的设计、制作大多是以工艺师为主。当代漆器的设计队伍架构发生很大变化,跨界艺术家及学院系统介入,使漆器的创作和制作过程都更注重个人喜好和制作过程的情感表达。独立成型的芭蕉叶是笔者无意间看到的一片干树叶,鉴于对其肌理质感的喜好,便简单刷漆使其坚硬自然成型(图2)。这件作品得到很多朋友的喜爱,说明抽象的自然美一样能愉悦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图2 《叶》(芭蕉枯叶、漆成型) 俞峥

图3 《贝壳漆器》法国尼古拉作品,2012年参加“日本世界女性漆艺家作品展”

图4 陈文令雕塑《小红人》,俞峥进行脱胎漆器制作

图5 刘杨作品,在2015年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举办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以下简称“非遗班”)创作

二、创作理念的转变

传统漆器的创作以写实或装饰的手法来表达美感者居多,而当代漆器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艺术家作品,从设计的一开始就注重回归漆的本体语言,作品更趋于精神层面自我的表达。这些抽象或意向的作品犹如写意的中国传统绘画,从更高的意境来思考对客观真实的表达,使观赏者在视觉感受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共鸣,当然这需要观者有较高的领悟力,并且存在不被认同的风险。

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在以后的具体制作过程中(包括媒材的选择、色彩造型、修饰技法等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很多漆艺家(包括笔者)在长期与漆打交道的过程中常常有突发性的思维,突然想做一件器物,就开始动手,这就是有专业工作室的好处,工具、材料,随手就来。整个过程带有实验性质,完全是享受一个制作过程。也许最初的想法失败了,但可能出现更多意外的惊喜。我认为这才是最有意思的,真正达到与漆交流、互动的最佳状态。

三、胎体媒材的拓展

传统漆器胎体有木、竹、皮、纸、绢、苎麻等等,当代漆器对胎体媒材的拓展面更为宽泛,有亚克力、铜、钛、金、银等等,作品由实用性向艺术性多元化发展(图3)。

好的作品讲究形式的独创,是作者在完全诠释大漆媒材的特殊性后,以自由的方式表达真正要言说的东西,是作者与各种材料交流融合的结果。

四、造型多样化

当代漆器造型大胆创新、独具风格,各大漆艺展中作品的造型更是千姿百态。笔者认为这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一)跨界艺术家介入

由于大漆媒材的环保特点及其展示出来神秘迷人的表征,使许多跨界艺术家对大漆充满好奇。在北京我曾经与雕塑家隋建国先生探讨过运用福州脱胎漆器工艺制作其雕塑作品。田世信先生的雕塑作品也用到很多大漆脱胎工艺,还有陈文令先生的作品《小红人》,我曾帮他制作成脱胎漆器(图4)。

(二)学院系统介入

目前全国各大院校陆续开设漆艺课程,师生们的创作题材涉及面相当广泛,漆器的造型从传统的人物、花鸟、瓶、盘、碗、柜等拓展到更高更趋向纯艺术观赏的层面。以今年暑期“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的学员作品为例,同样造型的脱胎漆器在学员的再创作中会体现为不同表象。如图5中的作品,作者有意在脱胎漆器缝合处突出底胎制作的麻布效果,使其更具趣味性。图6中作品的底胎与图5中的作品一样,只是处于未缝合状态。作者大胆采用分模加底板的展示方式,髹饰层也就未完工的底胎顺势而作。

(三)工艺美术师的创作队伍也在不断寻求创新拓展。

五、色彩系列拓展

从早期漆器呈现的黑、白、红、金、银等有限的传统色彩,到三十年前(我初学漆画时1984年)黄、绿、蓝等单纯色彩,到今天的红(紫红)、黄、蓝、绿都呈等系列色谱拓展,仅福州目前就出现3家能提炼色漆的厂家。大漆炼制工艺水平的提高为漆艺创作提供良好硬件条件。

图6 林华志作品,在非遗班创作

六、图式多样化

当代漆器的图式非常丰富,打破了传统的纹饰及构图,趋向个性化突破性的创作。

(一)以造型走势巧妙凸显图式色彩,塑造简洁大气的髹饰风格(图7)

(二)以视觉走向优势巧妙装饰局部,凸显器具独特气质(图8)

(三)大胆巧妙地运用现代纹饰与配色(图9)

七、制作队伍的多元化

以上谈到的是设计创作部分,而漆器的具体制作者也是十分关键。原先主要由工艺师独立完成或由技工操作完成,现在从业架构扩大到艺术家亲力亲为和高校师生参与实践的庞大队伍。

图7 日本下條华子作品,2012年参加日本“世界女性漆艺家作品展”

图8 沈毅作品,在非遗班创作

图9 张蒲添作品,在非遗班创作

制作是对设计的实现,由艺术家自己或带领团队进行的制作活动,反映的是艺术家的主观意识。这些活动使当代漆器从造型、髹饰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突破。笔者的脱胎作品《皿》(图10),故意留下脱胎制作时的残缺,甚至留下胎体合模时缝合的部分麻线,增加了作品的情节感和趣味性。笔者的另一脱胎作品《群舞飞扬》(图11),将铝粉作为表面髹饰色彩,而将其他色层隐藏其中,独具新意。图12中的作品,作者在漆艺培训班制作的系列绳胎漆器作品,从设计到髹饰都很有新意。

八、髹饰技法大胆创新

传统髹饰技法在当代漆器运用中得到深度挖掘,人们更热衷于拓展各种不同材料与漆工艺结合产生的全新审美。

图10 《皿》 (脱胎漆器) 俞峥

图11 《群舞飞扬》 (脱胎漆器) 俞峥

(一)各种技法穿插使用,将视觉语言的纯粹性和工艺上的精益求精有机结合,画面更显活泼。图13中的作品,作者原是漆线雕技工,在培训班中将漆线雕技法与描绘磨显技法巧妙结合。

图12 马继涛作品,在非遗班创作

图13 吕剑文作品,在非遗班创作

图14 陆长超作品,在非遗班创作

图15 日本田琦先生脱胎漆器作品,俞峥2012年摄于田琦先生工作室

(二)大胆借助各种媒材来表现质感的对比。图14中的作品,作者打破原有脱胎漆器的造型,将榕树根须贴于作品底部,用麻丝制作小虫,表现:虫子吃完最后一片叶子后,欲走捷径钻入瓶中。画面充满故事情趣感。

(三)将底胎制作技法运用到表面修饰部分。

(四)运用底胎制作质感与表面修饰技法有效结合。图15中的作品,作者巧妙地在灰胎质地上制作光洁如镜的浮雕效果,使二者质感产生强烈对比,作品简洁大气,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九、对于抽象、意向的作品,受众审美从接纳、包容到审美拓展提升

其实作品从设计到制作完工,还需要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观赏阶段。这个阶段是由创作者与观众分别完成的,创作者的主观意识会通过作品传达给观众,而观众在观赏作品时他自己的主观感受起到主导作用。所以有的抽象作品在不同人、不同时间段、不同环境和不同情绪下看到的视觉反应可能有所不同,这就是作者与观众的主观意识在某一客观条件下发生了冲突与融合。

2008年12月,笔者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展出漆画、漆器共152件作品(其中漆器46件)。当时有观者发表评论:某些作品看不懂,并强烈质疑抽象艺术。到2013年初,笔者在莆田举办个展时,这种言论变成:看不懂的希望有注释。现在,在笔者的作品个展中(抽象作品构成形态不变的状况下)已经看不到类似言论,观众从开始的不接受到试图去理解而不排斥,到目前能欣然接受各种异象的表达。从许多依然“看不懂”的眼神里,笔者依稀看到了对艺术的崇敬与膜拜。

大漆这个媒材是神奇的,其独特的材质神秘感和包容特性在得到完美解读和运用后,足以唤醒甚至震撼人们的心灵。至于作品表达的情绪与情感,观赏者可以自由的想象。现在是互联网信息时代,人们不断接收大量讯息,思维在改变,审美也在不断提升。此时,更需要艺术家以超前意识引领大众审美。

十、运用范围更加广泛

传统漆器的运用以礼仪、祭祀、实用为主。当代漆器在前两项的运用上大大减少,而在观赏、把玩、收藏、现代家居陈设上得以大量拓展。

引用日本前辈大西长利先生曾经说过的话:从漆艺发展的历史来看,漆器不是人的一种能够便利使用的工具,而是一种人的精神世界离不开的看不见的物质,这是最重要的。笔者理解:这就是禅意!

笔者曾经询问许多朋友:为什么喜欢漆器?回答是:漆器让人安静!的确,从漆器创作到制作的这个过程中:漆工们娴熟的调漆动作,创作者全神贯注的描绘,面对即将成品的细心研磨……,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禅意。笔者喜欢这样静静地与漆交流,让漆与我共同呼吸。在不断寻求突破的过程中,笔者希望作品的前瞻性与大漆的生命力一样,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也希望在我们大家的不懈努力下,现代漆器能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

J59

A

俞峥,职业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委员,福建省首批漆艺大师。

猜你喜欢
媒材大漆漆艺
大漆世界:变·通
——2023湖北漆艺三年展作品选
赋材料以生命一一自然媒材单元课程教学探索
少儿美术(2021年5期)2021-04-26 13:46:42
残葵余姿——基于媒材拓展的儿童线性写生实验
少儿美术(2021年4期)2021-04-26 13:45:26
蒲美合作品选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奇妙的漆艺之旅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20
青年漆艺师夫妻的幸福生活:悠闲着坚持
海峡姐妹(2017年3期)2017-04-16 03:06:30
徐冰作品选
混凝土媒材在城市雕塑中的潜在特性
大众文艺(2016年19期)2016-07-12 06: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