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时代诉求

2015-12-08 04:31焦胜男
教师·中 2015年11期
关键词:美育人才发展

焦胜男

摘要:美育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并伴随时代的发展变迁,凸显出其不可替代并具有随变性的时代价值。从古至今,美育顺应时代背景扮演着安邦立业、保家卫国、塑造人性、培养人才等不同目的和任务的建设者,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美育的开展和对其本身的新的活力的注入。过去美育对社会发展方面的经验和总结会成为解决当今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益借鉴和宝贵资源,而当今社会的发展更需要美育来推进。

关键词:美育;时代诉求;发展;人才;精神建设

美育从古至今,以其自身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贴近大众情感,可零距离开展教育,内化人心,对于树立人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等产生的影响是所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当然,美育也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所必须重视和开展的教育内容。中国美育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美育、近现代美育、当代美育,而每个时期美育的发展和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这里我们着重探索的是当代美育的时代诉求。

一、美育的发展进程

美育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教育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是在人类长期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受生产实践的制约和影响,并反作用于生产实践。中国美育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陶器制作方面,从黑陶到彩陶的探索进步,在造型上的创新丰富,是审美意识的形成发展,而其工艺传承教授的过程当中也必然会涉及美的教育方面,美育意识就此形成。而后巫师在祈福上苍的宗教活动创造音乐,美育萌始于此。

1中国古代美育

追溯中国关于美育最早的文献,当属《尚书·尧典》,其中指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但许多学者专家都对其所著年代产生质疑,这里我们以有意识美育的形成来作为判断古代美育产生的标准。周代的“六艺之教”是最早由官方出面实施的美育,它首先是服从于实用功利需要的,根据当时的统治需要,是为了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取得胜利以及在统治国家时形成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中国古代美育走向成熟,儒、道、法、墨等诸家形成不同的美育思想,奠基了中国传统美育的价值观。传统美育具有教育对象特定化、教育内容政治化的特点。礼、乐、诗、书等任何一种美育形式都是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依从于政治经济发展,制约人性,促成规范,兴国安邦为主要目的。

2中国近现代美育

到了近现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侵略狂潮,民族危亡时期,一批有识之士发起变法,梁启超等人率先提出近代资产阶级的美学观点,而后王国维传播了西方美学文化及美育思想,并发表一系列论著。同期的蔡元培先生在研究西方美育思想的基础上,与社会教育进行了联结,把美育纳入教育方针之中,不但开启近现代美育先河,提出许多开创性的思想和观点,还将其置于重要地位,对于当时乃至今天的教育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教育发展史的一大进步。对于美育有推动作用的人士还有执笔呼吁以美学塑人性的鲁迅先生、研究介绍西方美学的朱光潜先生、翻译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著作的瞿秋白先生等。此时期美育担负的是救国于水火之中的使命,企图塑造完美的人性,培养具有先进意识的人担当起特殊时期的国民使命。

3中国当代美育

美育发展至当代,逐步受到了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注入教育方针之中,成为有章可循的教育事业的血肉。1952年颁布的《中学、小学、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对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作出具有年龄针对性及渐进的规律性的规定和要求。1957年开始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美育得以复苏,《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重申美育是党的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被提高到了一个不可动摇的地位。1980年6月在昆明召开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将美育列入会议讨论的四个问题之一。美育逐渐被摆在大众教育中视阈性较强的位置。我们也不难发现,当代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有用人才。

二、当代美育的时代诉求

比较中国古代、近现代以及当代的美育,基于三者的时代背景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时代诉求,美育的核心价值总是围绕着当时最突出的矛盾变换初衷的,也就是说美育是为政治局面所服务的,也是达到一切对人性的塑造和规范化的目标最无形却又行之有效的途径。古代美育有安邦兴国之道,近现代美育有救亡图存之意,而在社会稳步发展,物质水平极大提高的当代,美育在建设社会精神文明方面更是紧迫和必要的。当代社会迅猛发展也伴随越来越多的问题,美育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1缓解紧张压力,缩短人心距离

当前,数字化的时代席卷开来,电子科技充斥着生活。在使人们生活丰富便捷的同时,也带来知识更新加快,生活节奏加快,造成了人们心理压力过大,竞争激烈的工薪一族和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们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精神紧张和心理状况。形式上的沟通便捷却也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这就需要美育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的价值取向,净化人内心的浮躁,利用美育的手段使人们在享受接受文化的过程当中学会释放压力,陶冶性情,在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同时,通过艺术文化的手段进行交流,或者通过高雅文化的熏陶,淡化人与人之间心灵界限,发现更多隐藏在自己周围的生存规律和处世之道。

2树立正确价值观,纠正社会风气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条件,而现实情况是物质文明高速发展,赶超精神文明发展进程,造成两者发展不均衡。在此情况下引发了许多问题,使社会风气走向滑坡。一部分人注重物质享乐,以物欲的满足作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爱慕虚荣、攀比现象更是普遍化。所以当前需要美育扮演人们精神家园的护卫者,利用美育重启对价值观的体悟,教会人们如何抵御庸俗文化和低级趣味并乐于接受高雅文化,形成正确的精神价值,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还要通过高雅的文化提升人生境界,以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自古以来英雄伟人的高尚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每一个公民,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心怀天下的高尚的情怀。

3抵制不良文化侵袭,增强本民族文化认同感

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经济融合的体现,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品和资本的相互流通带来了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门户开发也加速了各种文化的传播,其中掺杂着一些国家企图利用文化手段进行文化渗透的现象,他们利用各种媒体如网络、电影、电视、书籍等,使大众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纳他们的思想,认同他们的文化,举例来说,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传统节日麻木淡漠,却积极崇尚西方节日,并乐在其中。既然全球化趋势已成定局,我们无法抵制,更无法抗衡,只有在顺应世界发展大趋势的前提下去建立起大众接受文化的“防火墙”,抵制不良文化侵袭,预防恶意文化渗透,增强大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那么我想美育就是最合理有效的手段,利用其教会大众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吸收其合理内核丰富生活、拓宽视野,同时也要认识到万物都具有两面性的事实,警惕并抵御文化渗透风暴,利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大众的生活成长经历,帮助人们走向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保护本国文化独立性的正确道路。

4尊重自然规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基于上述的时代背景和大的发展环境,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迅猛推进,可是经济规范化与文化反规范化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人口压力、资源枯竭、精神危机是不能够忽视的问题,这是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当下美育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因为美作为自由的形式,首先是指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和过程本身(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出版,第282页)。当人的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达到统一的时候,才是最理想的境界,才能维持世界平衡稳步发展。美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起良好的生态观念和无目的性的按规律办事境界,维护好我们身边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生活规律观,领会和谐发展之道、为人处世之道,平等待人,尊老爱幼,自觉服从于生活秩序,遵守法律法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促进人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21世纪需要人才,需要创新型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持续推动力。那么就要从教育入手,从素质教育开始,做好科学主义下与人文主义下的学科合理分配,重视起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要保证文科学生富有理性思维,理科学生拥有感性理念,这就需要运用美育的手段开展教育。美育就是在合乎感性与理性、善与真的统一下进行的。因为美感本身具有感性和理性双重矛盾,它的发展受个体自身情感发展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另外,美育能够促使学生在发现美、认识美、体悟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发现问题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想象力,这些素质迁移到学习之中就会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要求美育能在素质教育阶段充分发挥其作用,并且能够做到伴随人的终身教育,培养创新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美育具有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特点,能够促进人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帮助人们树立和谐价值观、生态文明观,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统一。这是跟随历史轨迹发现总结的规律,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无意识体现却又需要有意识去实践的。美育是时代发展的诉求,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教育规律。

参考文献:

曾繁仁美育的现代意义美学,1999(10).

申扶民生态美育的时代意义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07).

刘茜,周莉莉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成人教育,2013(04).

黄济中国的美育传统与时代要求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89(03).

万成,唐福春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时代要求及其形成机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5).

彭珮云提高对美育的认识人民教育,1987(03).

宋方主体性教育的时代要求南通师专学报,1998(01).

陈海敏当代审美文化下的美育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3).

猜你喜欢
美育人才发展
人才云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