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科
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制造业城市,开发强度已达43%,仅次于深圳市,超过香港的两倍。与此同时,土地利用效率较为低下。
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用地瓶颈制约突出,全市60%以上的镇街没有超过500亩的可集中建设地块。从2009年开始,东莞市便积极推动“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工作,动员社会各方介入其中,先后投入资金400多亿元,完成改造1万余亩,正在实施改造2.8万亩,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改善了城乡环境。
一、操作主体多元化,积极引导各类主体进入更新改造
“三旧”改造涉及非常复杂的利益关系,早期的改造大多采取政府主导的模式,即由政府先完成土地征收和拆迁,再通过公开市场出让土地。这种方式往往造成政府财政压力大,且容易形成与被拆迁群众的直接矛盾。
因此,东莞市积极引导各类主体参与“三旧”改造,减轻城市更新改造带来的政府财政压力,也通过多元化的操作主体平衡复杂的利益关系。比如,东城区牛山钟屋围村的旧村改造是由开发商与村集体联合开发,东坑镇三甲工业城则由当地的商会会员组成开发公司合股联建,位于市中心区的东城万达广场则是由政府主导。
二、改造业态多元化,从注重商住开发到注重产业升级
由于商住项目盈利大、收益快,前期启动的“三旧”项目超过八成为商住项目。2012年后,东莞市就对“工改工”、产业转型升级类的项目给予政策倾斜。一是在“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中确定“三旧”改造用地规划为商住用地的比例,市区不高于60%,各镇不高于40%;二是给予“工改工”项目最高1000万元的财政补助;三是鼓励建设高层工业大厦,允许其按栋、层分割销售。2013年以来,“工改工”成为东莞市“三旧”改造的重要方向,近半新增项目为“工改工”项目,其中既有增资扩产、高端制造,也有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企业孵化器等2.5产业。同时,东莞市实施“拆三留一”政策,具体为按拆迁面積计算,预留不低于1/3的用地作为道路、市政、教育、医疗、绿化等公共用地,目前已预留公共用地约4700亩。
三、资金来源多元化,大力动员社会资本介入改造
“三旧”改造项目需要投入的资金量较大、项目周期较长,完全由政府投入所带来的财政压力非常大。截止2015年5月底,东莞市“三旧”改造已投入资金达到40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67亿元,社会投入338亿元,二者的比例为14:86。社会投入包括村集体自筹与开发商投入两部分。村集体自行改造项目一般由集体经济组织自筹资金,村企合作改造项目以企业筹集资金为主,村集体则以土地等资产作价入股。
四、利益分配多元化,政府在土地价款和税费分配上大幅让利
不同的改造项目在收益分配上各不相同,由镇街政府主导改造的项目,土地出让价款和税费市级分成部分返还给镇街政府;由原权利人自改项目补缴的土地出让金,市、镇、村按4∶2∶4或3∶3∶4分成;村集体自改项目和村企合作改造的旧村庄项目,土地出让金先缴后返;村企合作改造的“工改居”项目,按基准地价的70%计缴地价,市、镇、村按2∶4∶4分成;村企合作改造的“工改商”项目,按基准地价的70%计缴地价,市、镇、村按2∶3∶5分成。市一级分成部分则全部注入“三旧”改造资金,补助“工改工”项目。
五、开发方式多元化,将城市更新与地下空间开发及轨道交通有机地结合起来
位于中心城区的万达广场项目南侧地下空间采取挂牌出让的方式,于2013年出让9802平方米,开发范围为地下2层。该地下空间的出让年限为40年,主要用于商业开发和停车场建设。更重要的是,万达广场与周边的卓越商业广场、枢纽站地块的地下空间全部连通,并与轨道站点出口接通,形成一个地下步行网络,未来还在这些商业综合项目之间规划了二层步行连廊系统,从而形成一个立体步行环境,步行区域将建设超过20万平米商业设施,极大地提升了空间利用价值。
(作者系广东省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