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众筹的成败,在于用心

2015-12-08 21:46黄一真众筹网公益众筹项目经理
中华环境 2015年6期
关键词:筹款众筹用心

黄一真 众筹网公益众筹项目经理

公益众筹的成败,在于用心

黄一真 众筹网公益众筹项目经理

能否让公众感到舒服,是公众筹款的要素,决定了项目能否成功、能获得多大的成功。

最近在朋友圈盛传的一篇文章《让别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你成功的高度》,讲的是职场上的一类人:他们生怕别人不舒服,尽量让别人舒服,哪怕委屈自己。文章指出,这类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爬得更高,因为谁都愿意跟让人舒服的人待在一起。

公益众筹也是如此,公众青睐于那些让其感到舒服的项目,并为之慷慨解囊,甚至进行长期的人财物投资。简单地归纳:能否让公众感到舒服,是公众筹款的要素,决定了项目能否成功、能获得多大的成功。

因工作原因,笔者每天会面对非常多的项目及项目背后的人,他们带着项目来到众筹网,希望通过众筹的方式,得到公众的支持,完成公益项目;他们形形色色,各具特点:有人在发起众筹项目时做足功课,资料准备一步到位,审核流程快捷流畅;有人时时心怀感激,对每一份支持都表达真挚的感谢,也得到公众的热烈回应;也有人经历丰富、故事动人,能打动普通人柔软的内心。他们如春风般让人感到非常舒畅,吸引着受众倾斜精力与资源,去帮助他们。这些项目往往会获得成功,甚至获得比他们预期多得多的支持。

公益众筹领域,公众更愿意支持那些让人感到舒服的项目。CFP/供图

众筹失败的四大原因

但并非所有的项目都能获得成功,众筹网公益众筹项目成功率约为39%,大部分项目都遭遇了失败,这些项目虽然内容迥异,涉及的对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一,项目内容单薄,无吸引力。公益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事情,情与理缺一不可,但一些项目的文案常常写得味如嚼蜡,刻板地罗列机构获得的荣誉和取得的成果,不懂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以及公众阅读的习性。缺乏情感的表达,在项目与公众之间树立了一堵墙,隔绝了双方亲近的可能。

二,逻辑混乱,不清不楚。公益获取信任的关键在于透明——清晰的预算、明确的执行规划以及完整的后期反馈,但一些公益机构对项目的把控能力不足,对预算及执行方案没有明确地规划,不确定的因素太多,甚至想方设法避免披露完整的信息,导致公众无法完全地信任。项目执行完毕后,缺少相应的反馈,或是反馈偏离公众的需求(例如教育援助项目,公众希望看到受助学生学业上的提升,而公益机构的反馈常常是学生领取书包的照片,缺少长期的跟踪和反馈),进而使公众怀疑支持公益的价值和意义。

三,期望与付出不成正比。索取得愈多,理应付出得愈多,但部分机构却没有清醒地认知,常常只看到了自身的需求,而吝于付出,希望凭借平台的力量和公众的“良心发现”获得资源,不推广亦不更新进展,对项目不闻不问。而互联网筹款是基于人际信任的筹款方式,少不了项目发起方的推动,以点带面获得关注和支持,期望获得的越多,付出的就该越多。

四,厚此薄彼,忽视公众的感受。国外优秀的公益组织,来自公众的支持占据机构总筹款的70%以上,而国内的公益组织则远低于这个水平,仍然仰仗少数企业的大额资助而生存。他们把企业当作上帝,定期维护,牢牢地抱住企业的大腿,丝毫不敢懈怠。但面对公众的需求,时常有公益机构“懒得搭理”,计较于如何花费最少的力气换取最多的支持,白白浪费与公众建立互信关系的机会。

而以上问题,笼统地归纳,则能总结为:项目让发起人感到了不舒服。

公众支持的虽是项目,但他们更看重的是执行项目的人。有不少人,对于众筹存在太多“想当然”的幻想,以为项目发起后,公众理应为其支持,平台理应担负责任,忽视了项目最本质的需求——为自身的公益项目筹款。他们不推广不更新,甚至连公众的疑惑都置之不理,于是公众用最直接的方式——不支持来表达立场,项目最终难逃失败的厄运。

可以不专业不能不用心

笔者曾遇到过一位普通白领吴女士,她号召了一群志愿者发起公益众筹项目,为四川甘孜杜呷寺的孩子筹集一年的午餐费用。这些志愿者来自天南地北,在项目众筹期间各司其职,从项目策划到视频拍摄,从甄选回报到后期发放,每个环节都做得井井有条。吴女士从不吝啬赞美,对失误也加以鼓励,整个团队在她的推动下,顺利地筹集到了所需的费用。

对待公众,吴女士又展示耐心细致、充满热情的一面。她不间断地更新项目进展,对每一位支持者表达衷心的感谢。她的一举一动,既构成了团队的凝聚力,也吸引公众用真金白银表达对项目的支持。

相比全职的公益人,吴女士缺乏公益项目的执行经验,但是她真诚、热情。她在反馈给支持者的感谢信中写到:“它不是我们给您回馈的电子版的感谢信、风景明信片、或者手链等等,它使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成长,在您的光照之下,他们的未来,可以回馈给这个社会多少感恩和爱。”这暖暖的诚意不需要能力或经验,只需用心,即可使公众心甘情愿地支持。

无论商业化的运营还是市场化的执行,都需要技巧,不是短时间就能学会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但“让人舒服”则源于用心与否,少点口号,多点故事就能提高用户阅读体验;少点自我,多点感谢就能让公众心里舒畅;少点悲情,多点理性规划就能获得公众更进一步的信任。

既然想要获得公众的支持,就应该有相匹配的付出,至少得让公众感到舒服。笔者在高中时期,曾经参与家乡的志愿者协会,在情人节当天走上街头卖花为贫困孩子筹集学费,采取的策略是多人围堵,左右包抄,不放过每一对情侣。但多年后反思当时的做法,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因为这种“强人所难”的公益,让人感到了不舒服,路人们仅仅是因为“拗不过”我们或放不下“面子”才进行支持。我们获得了小小利益,却给公益行业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如今通过互联网筹款,公众不会再经历被强制劝募的“噩梦”,他们可以静静地阅读文字,去了解文字背后的人和故事。至于文字能否让公众感觉舒服,从而自愿支持,取决于凝聚在字里行间中的发起人的用心。

猜你喜欢
筹款众筹用心
用心
归来仍是少年94岁老奶奶高空跳伞为筹款
众筹
患者不要众筹被反问:干吗跟钱过不去
德国健身教练变装“圣诞老人”为慈善活动筹款
用心熬一碗汤
中国式众筹升级记
用心,让家更有味
用心
定增相当于股权众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