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垒
“十七年时期”古元水彩风景画风格探析
张 垒
人民艺术家古元在战争年代创作的版画,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人民思想战线上的武器,是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审美方式发生转变,古元始终坚持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宗旨,但他不再是斗争意味强烈的文艺战士,而是安乐宁静的灵魂乐者,将创作重心由刀锋凌厉的木刻版画逐渐转移到了笔触柔润的水彩画上,最终确立了他的社会地位与艺术影响力,尤其是水彩风景画的创作,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活动,他在木刻与水彩两画种间寻找平衡,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技巧完美融合。
水彩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水”,表现手法多样,效果迥异,古元水彩艺术风格在建国后逐步发展成熟,充分掌握了这种水份变化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创作出了一幅又一幅“水味”十足,意境优美的作品,透过一些作品可以看出古元如何精巧用“水”。创作于五十年代的《旅顺口》(图1)描绘了辽东半岛的渔村一角,天空先用干画法寥寥数笔蔚蓝,再快速用清水清洗,洗出白云,边缘处让洗掉的蓝色颜料在水中自然晕染、扩散,水色淋漓的造就出云雾在蓝天翻涌、飘浮之势,颇具动感;在《内蒙草原》作品中古元为了突出高原地区天高云低的地域特色,大胆采用夸张的构图方式,在画面约六分之一的底层以干画法精细刻画冒着炊烟充满生活气息的蒙古包和正在归家的红衣少女,以及黄绿相交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用占到画面约五分之三从蓝色中洗出的白色来描绘草原上方触手可及的白云,画面右上角用湿画法蔓延而来一小片纯净的蓝色逐渐与白色的云相互渗透、交融,这样的构图方式与色彩
处理既显示出了蒙古草原上天空的辽阔,又能衬托出草原的宁静与安逸;《落潮》构图方式与《内蒙草原》相似,但选用的色调不同,画面效果截然不同,不同于《内蒙草原》安静的蓝白色调,作品以热忱的暖色系橙色为主色调,刻画了夕阳西下,渔村劳动人民还如火如荼的在海边劳作的热情与场景,画面正上方的天空中绘制了一大块因遮住太阳而产生丰富色彩变化的彩云,云层的周边与间隙隐隐透出金色的光芒,画家用干湿结合的画法营造出这个金光四射的奇幻画面,画面中部远处天空用湿画法淡淡渲染橙色,天际处浓淡交错出丰富微妙的色彩变化,既清新又温暖,画面下方近景劳作的人物生动小巧,姿态各异,古元采用钴蓝,大红等艳丽的色彩重点“点”出了三五个,细小浓重的人物与广袤清淡充满变化的天空相结合使得作品趣味实足,富有激情;《大连海滩》
与《落潮》描绘的场景都是海边风景,但因为创作的主题思想不一致,所选的景象和表现的手法差别很大,《大连海滩》是为了表现“安乐”这一主题,绘画对象选择的是海边的一个小港口,S形构图,画面中渔民已经陆续赶海归来,古元用刀刮留白的方式在用干画法绘制的远方蓝色平静海面上刮出波光粼粼,在海平线上方用大概占画面四分之一的干画法平涂的极淡的橙色来表现落日后的天空,海蓝与淡橙色,两种纯净的颜色自然交接,使画面传达出静谧的效果。
古元将较为刻板的版画融入到灵动多变的水彩风景画创作中,用版画的质朴来收敛水彩画的洋味,让它更容易被普通劳动人民所接受,用水彩画的特性来为版画创作锦上添花,这种结合方式不仅没有降低水彩画本身的色彩表现力和情感表达,反而为传统水彩风景画增添了独特的“木味”。以创作于六十年代的水彩风景画作品《太湖岸边》为例,天空以大面积的留白表现,湖面以稀释过的淡蓝色干画法描出,这与田间的黑土地形成强烈对比,黄金分割线上由远及近的用草绿和橄榄绿描绘田埂上的青草隔开田地与水稻田,为略显单调的色系增加了两抹生机与活力,田埂上迎面而来一位身穿淡紫色衣服,深蓝色裤子的少女扛着锄头回头与身后劳作的农民交谈,生动活泼,周边农民也分别用墨绿、深红、淡紫罗兰、粉色、湖蓝绘制,鲜艳的小色块点缀在黑、白、绿大色面上,这种色彩上大小块面的对比关系是典型的将木刻版画与水彩相结合的结果,似乎就是在一幅黑白对比的版画稿上运用水彩添加了绿色的草坪,身着各色衣物的人物,增添了勃勃生气。水彩画在色彩表达方面显然要比版画丰富,古元创作的水彩风景画既发挥了刻版水印严谨、硬朗、粗犷的艺术特色,又体现出了水彩明亮、通透、清新的艺术特性,在密集与荒疏对比中凸显整体神韵。作品《太湖春雨》构图以地平线平分画面分割天地,画面中央留白的水面上装点有几艘错落有致的灰色帆船,画面上方远处则可以眺望到波浪形的灰色山脉,画面中景用墨绿色添加土黄色由远及近的做色彩渐变的田埂割据开大小不一的水稻田,画面近景描绘湖岸边的景致以及紧凑的房屋,在色彩上通过黑色、白色、绿色的对比,大块分割,小块刻画与他的版画创作如出一辙。古元的版画在色彩上的简单而强烈,受光背光色彩差异巨大,甚至会用红色和黑色相对比,且用两种色彩相间表现过度,视觉冲击力强,效果鲜明。创作于五十年代末的作品《航船》只有黄、黑、蓝三色,表现的对象是远山、航船以及近处停泊的小舟,景物明暗分明、色彩单纯,与同期版画对比构图、形体塑造都十分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水彩作品更多冷暖色调的对比,水色交融的情趣,色彩变化更加微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整体效果更加生动。创作于同一年代的作品《延河饮马》、《陕北运输队》、《延安枣园》(图2)等作品也是如此。
古元将表现人民生活,歌颂群众劳作的具有“乡土味”的题材放在水彩风景画创作选材的首位,通过艺术形象来传达积极健康向上的先进思想,五、六十年代创作的作品更是围绕着宣传新中国,鼓励人民,展现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成果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新人新事等主题鲜明能直接表现生活的题材,所以古元的水彩风景画常运用各种方式将人物装点其中,而这些人物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晒红果》、《新谷登场》(图3)描绘了两个相似的庭院,主角分别是满院子的红果跟稻谷,主要人物也都是头戴草帽,手拿耙子,弯腰劳作的农民,《晒红果》中两位年轻人分工合作正在往马车上装载晒好的果子,两个妇女一个蹲着铺红果,一个手捧簸箕站立着,往席子上撒红果,人物不多,穿着也简单,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并且农民劳作的热情也被烘托得格外高涨,《新谷登场》与《晒红果》的暖色调相比,因季节不同,色调较为清冷,人物只有两个,除了席子上都铺满了稻谷以外,院子一角还有堆成了一座小山的粮食,这是农民丰收的喜悦,是生活的体现,是乡土气息的表达。《小河之边》用湿画法营造出了清晨云雾中的远景与水色蔓延的河面,近处是几块规整的水田,农民们有的驾船在河里捕鱼,有的在河边洗衣,有的坐在水牛身上放牛。《延水清清》《骡马店》《春锄》《黄河渡口》《干热的风》都是刻画劳动人民生活富足、辛勤劳作的场面。还有一些作品如《苏州水巷》《青岛之夏》《江南梅雨》《挖河泥》《涛声》《山城一角》《雪后》《列车东驰》等等都是描绘人民安居乐业的新生活,新风貌的,水彩清新淡雅的特性特别适合描绘乡间充满生活气息,安逸宁静的生活,而又不落俗套。古元偏爱江南水乡,所创作的水彩风景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浓厚的乡土气息,在选择创作对象时,很少照搬风景,而是深入群众,从人民生活中寻找创作情趣,根据自己对事物和本质的认识添加或删减,各类自然景物均表现出不同的美的形象和意境。
古元严格遵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注重生活实践,力求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展开艺术创作,旨在反映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盛况,在长期的创作探索中将版画技法与水彩画创作完美融合,创造了极具个人特色的“三味”水彩风景画。
张 垒: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