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蕊菡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0100)
浅析我国媒体报道突发事件的现状和问题
郭蕊菡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570100)
摘要:根据2007年通过的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本文就我国媒体目前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情况的现状,深入浅出的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关键词:突发事件;新闻管理;人性化报道
前言
我国正在进入一个信息资讯高速传播的时代,以网络和手机为主体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既方便了人们在生活的日常沟通,同时也为现代社会信息风险的频繁爆发提供了便利。新媒体由于技术的革新而被赋予的特殊性能,对政府的突发新闻的报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面对复杂的新媒体传播环境,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同时也向传统的社会新闻宣传模式提出了挑战。
一、我国媒体对于突发事件报道的现状
目前,我国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资料显示,我国近几年每年突发事件高达120万起,造成至少20万人死亡,170万人(次)伤残,200万户家庭因此陷入贫困,2亿人(次)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损失达3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在上述伤亡人数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因为不能及时避险或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受到伤害,从而造成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大量损失和负担。①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还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在新媒体环境中,政府的新闻宣传途径仍相对比较狭窄,虽然政府已采取很多信息开放的模式,比如政府微博,网络监督等,但在具体的新闻宣传途径中还是有很多的限制性与狭隘性,其中有很多的原因都是源于某些新闻媒体过多的追求利益而造成不正确的舆论引导,使政府不得不谨慎使用媒体宣传的途径,这就给其他新闻媒体从政府获得正确信息时造成了阻碍。媒体工作者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寻找其解决办法,从而与政府建立良好的联系,也能为新闻宣传工作做到良好的舆论导向。
新媒体环境日益成熟,媒体借助其有利的传播途径也在日新月异的成长着,我国媒体虽然具备一定的新闻专业能力,但是明显欠缺人性关怀的基本素质。在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报道中,全国各地各级媒体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抢抓第一手新闻素材,但是却忽视和对受难者家庭的人道主义关注。媒体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往往会给受难者家庭造成连锁创伤,致使受难者亲属在失去亲人的难境中进一步的受到心灵伤害,无法平复内心的恐慌和悲痛,造成次生灾害。媒体报道的不科学性,给事故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困难。
在传统体制下,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通过宣传部可以迅速控制媒体,要求不予报道。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媒体的发展,这种信息管控模式已经不能延续下去。一方面政务信息必须公开,另一方面,政府管理社会的方式已从行政管理走向公共管理,媒体称为影响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重要社会力量,呈现出很多不同于传统体制下的新的特点。所以媒体该如何抓住这个时代的机遇,如何尽到媒体人应尽的职责,也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话题。
二、我国媒体在报道突发新闻时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我国媒体在旧的新闻管理体制下工作,从媒体到记者都被一种模式禁锢着。随着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媒体性质的转变,媒体竞争的激烈,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我国媒体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封锁消息,延误报道时机。
进入21世纪,我国新闻舆论环境日渐宽松, 总的趋势由过去的控制过严、过死,向逐步宽松的方向转变,但是突发事件的报道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过去的突发事件报道中,迫于有关方面的压力,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慎之又慎,害怕造成人心恐慌,激化社会矛盾,引发不稳定因素,所以对一些突发事件迟迟不报,直到小道消息满天飞或者社会舆论已经对国家和政府带来不良影响的时候,媒体才会匆忙发布一些信息,进行解释,从而延误了报道时机。
2003年“非典”事件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非典”时期,由于当地政府封锁消息,认为这只是一个小型的传染病,于是便忽视了对这种病的报道,在“非典”期间,我国众多媒体的公信力接受了一次极为严峻的考验。“非典”对媒体的警示作用是深远的:媒体公信力时刻经受着现实的考验,媒体一旦背离了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其公信力必然受到伤害。
(二)过分追求传媒利益。
媒体是市场的竞争者。在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模式下,媒体在承担喉舌功能的同时,还要通过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来求得生存和发展。媒体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产业特性日益彰显。
做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各级各类媒体以企业形式参与市场竞争,自负盈亏。为了使自身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很多企业过分追求以经济利益为主的各方面的传媒利益。
(三)媒体报道缺乏社会性。
2011年年底海口市财政局出台了一项补助政策,其中主要是针对80岁以上老人关于政府补贴的新闻,新闻中发布了发放补贴的时间和地点,并在当地各大报纸中都做了相应报道,但是由于没有合理安排足够的办事点,导致当时有很多人拥挤在一处,一度造成交通堵塞。对于新闻能够及时报道,这的确是件好事,但是也要考虑其新闻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我们以小见大,会发现很多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只重视事件本身的报道,而给该事件的顺利解决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对任何报道都应该合理合法并且具备社会性。
(四)媒体工作者的报道方式不合理。
在2003年5月下旬,甘肃武威双城小学发生少年连续服毒事件,6天6个孩子服毒,其中2名死亡,4名获救。他们当中五个人是同一所小学的6年级学生,获救之后,孩子们一直没有开口向家人解释服毒原因。之后媒体介入,多方记者走访他们的学校和家里,一直追问那些孩子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并推测他们集体服毒是情感纠葛。
媒体报道固然要发现亮点,并体现事实的真实性,但是因为可能牵涉到“情感”,这个特殊点就对那几个孩子进行一些超出孩子思维范畴的提问,这所给孩子带来的不好的心理影响也许是很深刻的,这些记者的问题忽视了人性化报道的要求,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媒体的报道方式并不是很合理,存在着诸多问题。
(五)媒体对于新闻报道不及时。
以《商务时报》2013年3月发布的新闻为例,商务时报一个月收到的政府新闻条数是912条,其中见报的有232条,网站上登出415条,还有265条新闻滞留或者未能使用。其中有14条突发新闻,而上报的仅6条,还有8条仍在确认审核中。这组数据从侧面反映了在媒体报道中存在着报道不及时的现象。
三、我国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传媒利益的驱动。
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然发生、涉及公众利益等特点,在突发公众事件中,媒体往往更能折射出作为一种在现在社会中更大的影响力。在某些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以及其主管部门、事件责任方、事件受害方、社会大众等利益集团各自会从不同的出发点
接上页展开竞争,形成复杂的关系网络。出于减小损失和减少负面影响,减轻责任和压力等方面的考虑,事故各方都想方设法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意愿,以用来充当自己的喉舌,争取得到公众信任,将突发事件给自己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于是在传媒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媒体都弃媒体的社会公器的地位于不顾,乱用手中拥有的传媒权利,从媒体的一己私利出发来报道突发事件,而不从灾害现场的实际情况去报道。在这种恶性竞争的大环境下,媒体的公正性着实让人担忧。
(二)媒体立场以自我为中心。
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利益和权力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转移、形成诸多不稳定因素,矛盾和冲突相比过去而言更加突出,在突发事件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突发事件发生后,包括政府、组织、机构、个人在内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主体,在争取公众支持、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纷纷寻求媒体作为自己的代言人,因此媒体就成为各方面利益的角力场。
面对各方面的诱惑甚至是压力,媒体需要一个立场。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媒体立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有失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性。
(三)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新闻工作是一个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可以说,媒体报道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从业人员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政治素质、人文素质、法律素质等等。我国媒体的编辑记者人员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素质相对于其他行业还是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但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从业人员流动频繁,年轻编辑记者不断增加,因而导致人员素质差距拉大,个别新闻从业人员利己信众、职业道德缺乏,从而导致“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关系新闻”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新闻舆论的公信力,也影响了新闻队伍的良好形象,这是当前新闻报道和媒体发展中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存在顾虑。
在现实社会中,突发新闻的报道,特别是重大突发新闻的报道,其中往往政策性和政治性很强,在报道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偏差,甚至犯错误。当遇到重大突发新闻的时候,很多记者都会有望而却步,畏难而退,遇事保留最大的“保险系数”,甘愿只做个“太平官”。若是用这样的精神态度来从事媒体的新闻传播,特别是重大突发新闻的话,肯定会造成新闻报道的不及时。
虽然突发事件是媒体所不能左右的,但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新闻媒体采取的态度和做法是最应该去正视和改变的。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京华时报http://news.qq.com/a/20110313/000127.htm
参考文献:
[1]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2]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
[3]李康乐:《紧急状态法建议稿三月底将完成 专家细解其内容》,《北京晨报》2004年3月29日。
[4]邵强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 卷第2期,2002年6月
作者简介:郭蕊菡,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