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浅谈中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2015-12-08 02:37王静敏
人间 2015年24期
关键词:动手三角形情境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只有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让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64-01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则是一个人积极探求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的心理成分,它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那么对搞好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引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师幽默生动的语言,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趣味性。同年级中数学优秀的班级,他们的数学教师一定也是一位非常会调动课堂气氛的教师,会让学生们感到数学课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实践证明,风趣幽默的语言具有神奇的诱惑力。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眼球,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强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与课题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乘方时,我讲述了一个国王爱上了一种称为“象棋”的游戏,决定嘉奖此项游戏的发明者的故事,从国王一开始的不屑一顾,到最后的目瞪口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奇妙,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氛围,使数学课堂充满了欢乐,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学会了一个个知识点,并且印象深刻!这样以故事索引,当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时,接着书归正传,把学生欣然带进“兴趣化的学习”。

引人入胜的情境是学习动力产生的催化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积累的实际,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教师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在64方格的棋盘上,第一格摆1粒稻谷,第二格摆2粒,之后均以这样倍数增加逐一摆满棋盘,第64格要放多少粒稻谷?地球有这么多吗?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引数学典故进课堂,以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中的每一个结论都是人们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失败、反复琢磨、探索而取得的,对这些数学典故,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适当地给予介绍。如教师在讲《勾股定理》时,可以介绍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以及从发现到现在已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介绍多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和途径,介绍1940年卢米斯专门编辑了一本勾股定理证明的小册子——《毕氏命题》,作者收集了这个定理370种证明方法,其中包括大画家达·芬奇和美国前总统詹姆士·阿·加菲尔德的证法。这些生动感人的数学故事,能点缀枯燥的数学教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探究数学枯燥领域的情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四、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享受学习乐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从而调动学生的眼、耳、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感知,通过动手实验进行合作探究交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在《角的比较》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活动:要求学生用一副三角板在同一平面内画出所有小于平角的角,并探索这些角的度数有什么特点。所有的学生都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认真地画起来并记录好所画角的度数,最后合作探究,得出了结论。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享受了学习乐趣,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得到了发挥,学习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四、对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比如提问、表扬等都要做到公平、公正。在全班学生中,兼顾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差生。对学困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除了鼓励和指导,还要给他们创造更多表现自我和获取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进而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做到“因材施教”。这里的“材”不仅指学生,亦指教学素材。一个班级无疑会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有不同的智力,不同的理解能力,不一样的接受能力。因此,老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要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学。此外,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体会数学的自身价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认识到“数学离我们很近”,而不是“学无所用”,从各个方面去激励、鼓励学生,让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养成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体验数学活动过程,激发兴趣

数学学习活动也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其中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学生主动学习活动,它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识别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作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其实,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教师如果能真正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一直使学生保持这种学习兴趣,那么数学教学就会其乐无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让学海不再以苦为伴,让学生成功到达胜利彼岸!

人间教育

猜你喜欢
动手三角形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动脑动手轻松闯关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画一画
动口不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