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健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白萩
——〈雁〉的意象與存在情態及超越
羅偉健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白荻是台灣詩人,在1955年更以《羅盤》獲得中國文藝協會第一屆新詩獎,與林泠同被冠以「天才詩人」稱號,但一直以來卻甚少學者研究白荻的詩。而存在主義即是現當代文學的重要一環,所以是次即嘗試從在在主義角度出發,去探討這一首〈雁〉,望帶出更多新的觀點。
存在主義是西方重要學說,「存在主義」這個名詞,是由存在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的沙特所發明,他認為:「存在主義是使人生成為可能的一種學說;也是一種肯定任何真理與任何行動--包括環境和人類主體性的學說。」[1]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提出「人類主體性」一說,這是當時西方思潮所沒有的,在科學的情態下,人們變得重視法則和理念,以「理性」和「本質」去感知世界,用「本質」去了解人類。直到十九世紀為止,古典哲學對本質占首位這一點沒有表示過懷疑。[2]科學讓人們認識的對像不是個體,而是種類,透過特性去規範種類。如馬、花、草等,它們具有共同的特征,如形狀、顏色等。而哲學家柏拉圖則以「理性世界只能由精神來設想,所以它不為人們所認識」、「它們是不變的、永恆的、必然的。」[3]來形容這種「理性」和「本質」的想法。這不但使人對命運和世界的理解不足,更可能因為認為是不變的、永恆的、必然的。
這些先天決定想法令人們缺乏對「人」的真正理解,同時也壓縮了人的創造力以及反省的能力。在這樣的世界中,人成為了零件。[4]這正是和存在主義所相對的。存在主義對現代世界中人的評價說道:「有很大一部分人確切地說根本沒有活著,他們僅僅是存在。這是由於他們沒有真正的個性,換言之,他們沒有可以喪失的自我。」[5]
存在主義所說的正是與以往的哲學相反,理性的相反就是感性,本質的相對就是存在,所以存在主義就正正是講求「感性」、「存在」,以「存在先於本質」為主要思想。所謂「存在先於本質」,根據沙特的說法就是「生命是一種整合的現象,這個現象表現為一定的形態而存在著,「本質」只不過是構成這個存在形態的素材而已。所以存在先於本質。」[6]指出,本質並不代表著理所當然、不變、永恆,只不過是構成存在的一個因素,尼采提出了一個相應的說法「關注人類的存在,強調人類的存在永遠不能封閉在任何一個體系之中,因為體系是閉塞的、停滯的、而個人存在是變動的、發展的、展新的。」[7]
「本質」的地位即下降,意味著存在主義的興起,人類將更重視「人」的內在,堅持「個體化」,擁有自己的思想。因為人是多變的,所以每個人的思想、感情、行為都會不一樣,因此,每個人都是個體,每個人都是「自己」,反抗集體化的趨勢,強調人需要過他們自己的生活,表達他自己的思想,發揮他自己的個性。[8]所以,存在主義中,也多出現一些批判、反抗的思想,同時也會反思自己的人生、生命。 這時,就會衍生出三種存在主義的情態:
第一種是「疏離感」從客觀方面來說:「乃是人與外界之間的分離破裂。[……]從主觀方面來說,乃是內心的一種紛亂、不安的狀態。」[9],也就是說,「疏離感」的出現,其實是源於人對環境感到陌生、孤獨。自己仿彿處於一個高深莫測的大山上,而自己因為陌生的環境而感到孤獨、恐懼、疏離。就現代社會來看,就是對社會感到疏離,從而產生恐懼和孤獨。
第二是「空無與焦慮不安」,簡單而言,就是從「疏離感」所衍生出來的,人因為疏離,對環境感到恐懼,這時候即是展露了人生的不隱定性,人對於這種未知、不測的感覺而感到焦慮不安。
最後是「荒謬性」,所謂荒謬性就是對於存在這命題的負面想法,認為存在、生命,以及死亡都是沒有意義的,都是荒謬的,它們無法說明,無可理解。
總括而言,存在主義的出現,推翻了以往一直所用的「理性」、「本質」、「本質先於存在」的想法,從而帶出相對的「感性」、「存在」、「存在先於本質」。人們的想法不再單一,對於人類、世界、社會有更多角度的看法。人們不再被任何事所約束、定形,他們認為「我就是我」。所以,存在主義所關注人類的存在情態,就是透過對存在的思考,不斷反思存在、生命等命題,從而帶出「空無與焦慮不安」、「疏離感」、「荒謬性」的存在主義情態。
雁的意象
本詩〈雁〉是由詩人白萩所作,屬於詠物述志的現代詩,所謂詠物述志就是詩中透過描寫、詠唱一物,從而帶崛詩人的想法、感情。而本詩中,詩人藉由雁的不斷飛翔,暗喻人生應該為了實踐理想、目標,排除萬難,無悔地追求。首先,在對於此書能否體現存在主義的情態一說,先由貫串全文的「雁」作解說。
「雁」字在全文中除了題目之外,就再沒有一個「雁」字。首先先介紹雁這一動物,從而了解作者用雁的用意,雁是一種常見的大型候鳥,秋天到來時由寒冷的北方飛往溫暖的南方,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又長途跋涉飛回北方。飛行時會排成「人」字飛遷,長年累月的遷徙,雁仿佛永遠沒有固定的棲身之所,如浮雲般在天涯間漂泊流浪。作者之所以用雁,就是用雁飛行時的「人」字雁陣的意象,寄予為「人」,所以詩中雖然從沒出現過人字和雁字,只是描寫雁,其實就是描寫人境況。
另外,就「雁」的原始意象而言,最早是出現於《詩經·小雅·鴻雁》: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征,劬勞於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鴻雁于飛,集於中澤。之子於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詩中形容流離失所的人到處漂泊,詩作反復描寫「鴻雁於飛」的苦況,用「哀鴻遍野」的形象比喻勞苦的人,此詩作賦予「鴻雁」一種意象定型,就是人,使「鴻雁」成為一個富生命意識的原始意象,也奠定了「雁」這一意象在往後創作運用時的聯想。
因此,就貫串全文的雁來說,此文其實是圍繞「人」、關心「人」的,在對於存在主義而言,「人」是一個重要的命題,存在主義情態之一的「主體性」,就是強調人,強調個人,乃是任何人都有其個別的生命,每一個別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10]
在〈雁〉一文中,透過綜合各段的意思,乃至聯合全詩總意和
I206
:A
:1671-864X(2015)11-0002-02
關鍵詞:白荻;雁;存在主義;沙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