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雅楠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论筝曲《层层水澜》的演奏手法
杨雅楠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古筝是中国最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随着筝曲的创作与发展,近年来,代表曲目《层层水澜》使双手的技巧难度更加提高了一个层次。它通过现代手法独特的定弦描绘了一副”水澜有尽,写意无限“的画面。
关键词:定弦;水;幽远;波光闪烁;风;旋律线
一、乐曲《层层水澜》
乐曲《层层水澜》由著名作曲家陶一陌作曲,其音乐以中国式的写意思维,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形成极具个性魅力的浪漫曲风。曾获得诸如“国家电台广播奖”,入选《中国筝曲经典》等荣誉。部分代表作品如《层层水澜》、《风之猎》,2004年被选定为“中国文化部专业技术考核指定乐曲”。
(二)定弦。
乐曲《层层水澜》采用的独特的意向性思维定弦手法,这种人工调式是西方作曲大师梅西安创作设计的一种作曲技法。当代筝曲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尝试使用人工调式定弦,为筝曲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调式基础。
在C大调的基础上,采用二度、三度与四度的无序组合,很多筝曲都采用了非传统五声式的调式定弦,但是它所采用的定弦模式类似水面的波纹,中间采用七声音阶,越到边缘部分依次是用三、四、五度定弦,由小到大。
二、乐曲简析
(一)慢板段落的演奏与音色。
1、演奏。
这段主要为写意—涓涓水韵、层层涟漪。乐曲开头慢板部分采用6/8拍,十六分音符的琶音组合,左右手指序把位连接拼弃传统指法的1-4-1,(传统大多为左手小指弹奏第一个音符)而是用带有义甲的手指直接开始演奏,就如曲名中“层层”二字,分别为四小节的两个乐句层层推起,然后慢收。这两句作者先由俯视角度描绘水面,采用横向线条;后一句利用右手的高低音转换表现了水的切面从清澈、中央部分颜色逐渐加深、底部的浑浊。
2、音色 。
慢板段音色的控制特别值得注意。音色,是音所具有的音高、音量和音值等三种属性以外的第四种属性。恰当的触弦方式是表现音色的重要环节。义甲触弦点是义甲尖至胶布的三分之一处,表现音色柔和、饱满。由刚开始单纯的音色,在琴弦的七分之一处位置进行弹奏,以止住不和谐的第六泛音;第二句渐渐变为浑厚、圆润的音色(在弦的中点处演奏)。弹音之前,义甲先贴住琴弦,同时给弦一定的压力,然后用滑动力使弦与义甲轻微摩。在演奏这一段乐曲时尤其要注意不能使义甲触碰琴弦发出“pia”的声音,并且手指用力部位的变化常常伴随着力度的变化,这一段不能把发力部位放在手指的根部关节,而应该放在手指的第一关节(即小关节)向掌心运动,力度相应减小,发出的音柔和、轻巧。
(二)快板。
快板段描写风起,平静的湖面由此荡漾,在阳光照射下波光闪烁。这一段是乐曲的核心部分,双声部旋律出现,第一句3/4拍、十六分音符为织体的组合形式,没有鲜明的主题发展和调性对比。右手的气口衔接出现了七、六、五、四、三、七、六、五、五的变换,每组第一个音为重音,但是在谱子上全部都是以十六分音符出现的;而左手都是以五个音为一组出现的,重音也为第一个音。这样组成的旋律才跌宕起伏,进而增强了音乐的新鲜感和表现力。避免了旋律的单调乏味,同样也要避免和弦进行的无变化、无对比所造成乐曲中无主题、无快慢、无高潮的现象出现。这一段大大考验了的双手配合技巧,不只是节奏,更在于左右手重音的挑和互换。乐曲中复杂的拍子组合体现了摇曳的水波纹。
至此,乐曲对于水的张力渲染达到顶峰。通过对水的形态和波澜,阐述了对水之有形无形、有声与无声、有力与无力、有色与无色理解,运用音乐语言表达大自然的内涵。第二句右手重音出现采用附点的方式,左手连续的琶音组合,此时,风渐小,水面回到平静。瞬间,风再起,三连音与四连音的同时出现,加大了乐曲的难度。第二点风起在力量上比前一段加大,具体以四连音为主要旋律,左手三连音为伴奏,此时强弱拍的结合,与绘画中线条的粗细与虚实变化相似。
《层层水澜》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展示了当代古筝的发展趋势,在调式上自行设计了新的定弦模式,音色上处理细致,拓宽了古筝的表现力。节奏的变化突出旋律线条的粗细,能使音乐变现物象更加突出鲜明,使音乐画面有起伏,更加生气与活力。在演奏中应根据乐曲情绪的需要把握好演奏尺度,这样才能更形象生动的塑造音乐形象。要在音色方面与音乐情景共同变化,注意音色的处理与音乐色彩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吴莉 《水澜有尽,写意无限—现代筝曲<层层水澜>的创作理念与风格》《音乐生活》2006年09期
[2]赵曼琴 《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 2009年著
[3]焦力 《论古筝的演奏音色》 《音乐探索》2006年06期
[4]金莉 《音乐中的色彩》 柳州十五中学校报
作者简介(一)。 杨雅楠(1992-),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艺术硕士,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专业硕士,研究方向:音乐。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