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检验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因素

2015-12-08 14:19冯建清
云南医药 2015年1期
关键词:抗凝剂器具血常规

冯建清

(曲靖市妇幼保健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作为临床诊断、治疗的基本内容之一,血常规检验中的标本尤为关键,标本的好坏对检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完好的标本利于提高检验的正确性,确保检验报告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不好的标本会影响检验,造成检验结果存在误差,甚至导致误诊。为此,临床上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现象应该引起重视。在现实操作中,一旦发现有凝血现象,往往是需要再一次对患儿进行抽血,对于幼儿来说每抽一次血都会很痛苦,而且还耽误临床诊断与治疗,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避免标本凝血。本文将抽取我院部分血常规检测的患儿进行研究,以便对凝血因素深入分析。

资料及方法 选择我院儿科2014 年6 月这段时间检测血常规的患儿263 人,其中1-3 岁患儿比例最高,占132 人,其次是3-6 岁患儿91 人,还有新生婴儿40 人。

方 法:对患儿抽血处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使用含EDTAK2 的真空血管采集血常规标本,消毒后找准血管,将针头刺入,看见回血后,另一端插入采血管,标本采集完成后拔出针头,对血管针眼进行大面积按压,给家长棉球,嘱咐帮患儿进行按压。采集完毕之后,将抗凝剂充分混匀到血标本中。

结 果 结果显示,总共有13 份标本发生凝血现象,在这13 份凝血的标本中,新生婴儿有8 份,占的比例最高,达62%,1 ~3 岁患儿的有4 份,占31%,3 ~6 岁患儿的有1 份,占7%。从结果来看,新生婴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率最高,其次是1-3岁患儿,如果只从这个表面现象来看的话,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凝血,但只从年龄来判断凝血原因不科学,下面将对凝血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讨 论 临床上小儿血常规凝血的因素主要有3 方面,分别是患儿本身的因素、采集标本器具的因素、护士操作的因素。

一、患儿本身因素 血常规凝血常见于幼儿,而成人在正常情况下,很少会发生凝血现象,所以这跟患儿特有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来自患儿本身的因素主要有这几方面:第一,患儿静脉暴露不充分,3 岁以下患儿大多数都带有婴儿肥,加上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大多数幼儿营养好,肥胖型的患儿比较多,这类型患儿的静脉暴露不够充分,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比较难找不到理想的血管,当针尖刺到血管的时候回血较少,护士需要再次刺入血管,这个过程容易导致部分血液在注射器中凝固;第二,新生婴儿处于相对缺氧状态,上面结果显示发生凝血比例最高的是心生婴儿,这跟胎儿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有关,在缺氧状态下,血液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含量较高,导致血液粘稠度高,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极易发生凝固,尤其是刚出生一两天的新生儿摄入水分少,呈不显性失水状态,造成血液浓缩,也容易引起血液标本凝集;第三,3 岁以下小儿四肢静脉血管细小,在上面的结果显示凝血现象多发生于3 岁以下患儿,而3-6 岁患儿比例较小,这跟3 岁以下患儿四肢静脉血管细小有关系,静脉血管细小,静脉压力不足,采集标本过程中回血较少,从而延长了采集标本的时间,抽血时间过长容易引起血液凝固。

二、 采集标本器具的因素 采集标本的器具也是造成凝血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液标本对器具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必须保证采集器具合格才能排除这个因素,一般来说,器具存在这几种情况容易造成凝血,一是抗凝剂量不足,当真空采血管内的抗凝剂量不足的时候,血液标本未能充分混匀,抗凝作用发挥不到位,导致部分血液凝固;二是采血器具漏气或者负压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会引起血流缓慢,只能靠挤压穿刺部位的上方将血液挤入血管内,这个过程存在间断性,延长了采集标本的时间,故而造成凝血。

三、 护士操作的因素 操作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也会引起血液凝固。正确、规范的操作是保证血液标本的关键,然而在现实操作中,经常因为操作不规范导致血液凝固。护士操作导致凝血的有以下几方面。

1.是注入的血量过多或过少,在抽血的时候护士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抽取的血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过多的血液会因为抗凝剂不足增加凝血的可能性,过多会引起血液凝固,过少也会破坏标本,因为过少的血液会导致抗凝剂过剩,从而容易改变白细胞的体积和形态,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是血液注入不及时,在抽血中可能需要多管采集标本,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护士没有按照顺序及时注入血液,把刚抽的先注入,而之前抽的还没有注入,这样之前的血液留在控针里面容易凝固,或者操作动作过于缓慢,也会造成血液凝固。

3.是血液没有摇匀,血液注入到试管之后,需要充分摇匀,才能保证血液标本与抗凝剂全面混合,如果没有进行这个操作,或者是操作不当,都会引起血液凝固。

4.是没有及时送检,血标本采集之后需要及时送到检验科进行检验,不能停留过长的时间,不然也会引起血液凝固。

解决对策 1、 选择合适采血时机或选用股静脉采血 新生儿容易凝血是因为刚出生不久处于缺氧、显性失水状态,为了避免凝血,对于不是急需治疗的患儿可以推迟两天后在进行抽血检查,推迟两天可以通过补液让血液得到稀释,不会那么容易发生凝血。如果是病情较重急需抽血检查的患儿可以通过股静脉采集血液标本,但是操作速度要快,采集后要快速注入试管内摇匀,确保血液不凝固。

2、 选择有弹性的血管 3 岁以下幼儿静脉暴露不充分,而且血管细小,在给这些患儿采血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有弹性的静脉,而且要以粗直为主,3 岁以下的患儿尽量选择股静脉、颈静脉,3 岁以上的患儿选择大隐静脉、肘静脉,选择对的静脉才能避免采血过程出现的困难。

3、 保证采血器具合格 采血器具对血液凝固也会带来影响,所以采集标本的时候需确保器具的合格,在采集之前要认真检查采血管内的抗凝剂的量足不足,有没有存在漏气的现象,拧紧橡皮塞,查看采血管有没有裂缝,做了全面检查后才能排除器具导致血液凝固的因素。

4、确保血标本与抗凝剂混匀 在操作过程中,标本采集下来之后,要马上取下针头并注入抗凝剂,并轻轻摇匀,摇匀最好的方法是将试管放入到双手中来回滚动,将塑料塞加上试管后,为了确保充分摇匀,还可以将试管上下颠倒6 次左右,这样才能确保血液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匀,如果减少了这些操作,都很可能因为两者没有充分混匀而导致凝血。在这个环节上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大力摇晃,这样很可能会破坏血球,从而发生溶血。

5、控制血液标本量 标本的量要有一个严格的标准,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严格上来讲,血常规需要的标本量为2m l,在标本采集之后,要以刻度为准注入2ml 的血量,规范了标本量,避免量过多而早曾凝血。

猜你喜欢
抗凝剂器具血常规
为什么献血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献血量?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电力建设行业班组安全生产工器具共享系统的设计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抗凝剂皮下注射腹部定位卡”在预防皮下出血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伴抗凝剂相关假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
古代器具灌农田
计量器具管理质量提升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