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一方歌——从民歌的意象特征看陕北地域文化的差异

2015-12-08 10:09:48田大丰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绥德北区南区

田大丰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一方水土一方歌
——从民歌的意象特征看陕北地域文化的差异

田大丰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陕北民歌是陕北这一特定地域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经过长久的演变和发展涵括了丰富的民歌意象。从对陕北民歌意象的分析、整理可以看出,其表现特征与地域文化差异存在必然联系。研究民歌意象,对于界定民歌地域属性、继承和保护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等具有重要意义。

陕北;民歌;意象;地域文化

陕北地处中国西、北部的结合带,是平原、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融合区,也是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频繁往来的交汇地,因此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西部独有的地理特征推动着陕北民歌的发展、壮大和传播。刘育林先生在《陕北民歌通论》中将陕北民歌流传区域分为北、中、南三个不同色彩区并有具体的地理划分,同时将三个色彩区的音乐特质做了详细、全面的比较,认为就整个陕北民歌而言,北方草原音乐特质自北向南逐步递减,形成了陕北民歌对外具有同一性,对内尚存差异性的北、中、南三个不同色彩区。本文就试从刘育林先生提出的北、中、南三个色彩区地理划分与音乐特质差异的基础上,从意象角度对陕北民歌内部区域划分进行基础研究,探求归纳其内部意象选择的特征差异,以期有所发现。

一、北区民歌色彩区

北区民歌色彩区包括府谷、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等地区,这一色彩区大致位于无定河以北,黄土高原北部及与毛乌素沙漠交接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更易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冲击。据考证:“自上古时期开始,这里就是边疆民族与中原帝王们的一块长久纷争之地,在无法计数的征战中,戎狄、匈奴、突厥、鲜卑、西羌、蒙古民族等曾一度成为这里的居住成员,当地民众一方面延续着中原一带主流文化的底色,同时,又不断加添了北方诸民族文化的某些异彩,在漫长的吸收与冲撞过程中,使陕北黄土文化凝聚了一种不同于中原文化的震撼力。”[1]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使得北区民歌在意象选择上独具特色。如下面的《再回咱旧地方走一遭》:

呼隆隆一声雷呼啦啦一道闪,就地(呦)起水涝泥湾。

西山嘴(呀)卧羊羊(呀)台,丢下妹妹返回来。

再如民歌《刮野鬼》:

鄂托旗绵羊尾巴大,刮野鬼哥哥天生下。

这是两首流传在榆林神木地区的民歌,其中内蒙后套地区的“西山嘴”、包头与河套之间的“卧羊台”、鄂托克旗等都与流传区跨省相隔,显然与文化交流、人口迁徙等因素密不可分,除此以为还有《搭伙计》、《走西口》、《大青山》等一大批有着鲜明地域特点与意象选取的民歌,都显现出北区民歌色彩区与内蒙古原绥远地区之间的趋同现象。

与内蒙古河曲山曲流传区不同的是,北区民歌色彩区属长城风沙区,毛乌素沙漠南缘,基于黄土高原峁梁交错的地势背景下,“河谷宽短,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海子、沙丘、草滩错落分布”[2],这一自然地理特征直接或间接的造成北区民歌在意象选择上与中区、南区、周边内蒙绥远地区之间出现的特征差异。如府谷地区的《掏沙蒿》:

黄蒿钵(嘞)钵(哎呦呦)芨芨(里)草,都是我们的庄户人过光景的宝。

你垴锄(嘞)头(哎呦呦)我(嘞)扛上锹,咱姊妹二人把沙蒿掏。

再如靖边地区的《唱曲子再不要唱妹妹》:

南山(我)顶上(呦咿呦)起乌云(呀),难为不过(呦咿格呦)人想人。

牛走(我)海子(么呦咿呦)羊走沙,你走门外(呦咿格呦)我守家。

黄蒿,即沙蒿,属陕北北区沙地大量生长的野生草本植物,在北区民歌意象中频繁出现,与“沙蒿”同样大量出现在北区民歌意象中的还有“海子”、“沙圪拉”、“沙井”等大批带有北区地理地域特点的民歌意象,不胜枚举,这些意象都离不开北区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这种感物起兴,就地取材的质朴创作,往往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传唱范围,因而可作为陕北民歌北区民歌色彩区的代表。

二、南区民歌色彩区

南区民歌色彩区包括延安、延长、甘泉、安塞、志丹、吴起、定边等地区,这一色彩区大致位于延河流域及以南地区,靠近关中,是陕北民歌与关中民歌过渡、交汇区域,意象选择必然渗透了关中民歌的部分风格与特色。处于陕北、关中交界区创作环境的民歌或多或少的接触并推动了其自身创作与传唱的进程。

这里选取两首具有典型代表的民歌进行分析。如《梳妆台》:

正月里来正月正,女孩今年十八春

一更子里来梳妆台,从头上拔下金凤钗。

再如《红头绳卷卷》:

红头绳卷卷红呀红头绳扎(呀哈)。

鬓间斜插海棠花(呀么),伢娃怪细发(呀)。

满手的戒指蓝呀蓝上蓝(呀哈)。

白银镯子银项圈(呀么),伢娃实在精(呀)。

这两首都是南区色彩区广泛流传的经典民歌,其中唱到“梳妆台”“金凤钗”“海棠花”“银项圈”等意象,都是带有关中民歌较为正统的风格特征,其中还夹杂着“伢娃”等部分具有关中方言特色的词语,更大程度上的接近与影响了陕北民歌的创作与传唱,这些带有关中区域特色的意象与用词都很大程度的推动与传播了陕北民歌的发展创作,也使得南区民歌色彩区在意象特征上独树一帜,具有强大的中原文化感染力。除此以外,陕北民歌南区色彩区还有对类似《绣荷包》等关中民歌的引进与旧曲新唱,都丰富了陕北民歌的创作对象与取材范围。

南区民歌除了是与关中民歌之间的互动与影响的窗口外,还是陕北红色民歌创作的摇篮。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同时带来了大批文学创作者和进步青年,使得南区更为直接地接触和吸纳了新的外来和先进文化,有了一定的开放性。值得一提的是,红色民歌早在陕甘宁苏区发展初期已经在陕北内部开始传唱,如早期的《清涧起义歌》、《赞红军》、《刘志丹》等。1942年党中央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毛泽东同志的号召,纷纷深入前线和农村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向民间艺术学习,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陕北民歌的营养,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新民歌、革命歌曲,有了系统的文艺观、审美观及音乐认识论。如边区文艺工作者根据陇东民歌《推炒面》的曲调,填写创作的《边区十唱》、贺敬之创作的《歌唱我们解放区》、安波的《拥军花鼓》、刘炽的《崖畔上开花》等一系列反映生产运动的民歌。陕北红色民歌的发展极大丰富了南区民歌的意象范围。《我送我的哥哥当红军》中唱道:

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我送我的哥哥(呀)当红军。

天上下雨地上滑,多杀白军不要想家。

雪打墙,冰盖房,白军的狗命不得久长。

棉花地里带小麻,世事太平了再回家。

再如《栓马桩上栓红马》:

栓马桩上栓红马,当红军的哥哥到我家。

葱花花(那)来油点点,当红军的哥哥吃了上前线。

这是两首在延安地区广泛流传的革命民歌,与其类似的红色革命民歌在南区色彩区所占比重尤为突出,如延长民歌《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志丹民歌《红军穿的是一身灰》、延安民歌《骑白马》等大量作品都在南区色彩区流传甚广。在红色革命民歌创作初期,各文艺工作者以带有革命战争色彩及劳动生产的意象群为创作矢量,使陕北新民歌具有鲜明的革命意象特征,从而发挥出文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积极作用。这一时期,“盒子儿枪”、“红旗”、“前线”等大量红色革命意象在南区民歌中出现频率则显著提高,可作为陕北民歌中南区民歌色彩区的典型代表。

三、中区民歌色彩区

中区民歌色彩区包括绥德、子洲、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长、延川等地区,历来就是陕北的经济文化中心,中区民歌较之北区、南区更传统,较多地保留着陕北民歌本体形态。[3]法国艺术家丹纳说过:“所有艺术作品,都是由心境、四周的自然环境和习俗所造成的一般条件决定的。”每种艺术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因而,在陕北文化中孕育出来的陕北民歌,意象选择有着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表征,中区民歌色彩区体现尤为突出。如《人人都说咱们两个好》:

山丹丹开花背洼开,你把你的白脸脸掉过来。

青杨柳树长得高,你看妹子哪搭好?

荞麦开花一溜白,你看妹子哪搭美。

歌词中的山丹丹花、青杨柳树、荞麦,都具有陕北地域特征,其中山丹丹花,别名红百合,在黄土高原的阴坡上与杂草伴生,因其花色鲜红、生命力极强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陕北人表达美好生活情感的象征,也是陕北黄土文化精神的符号。再如《米脂婆姨绥德汉》:

米脂婆姨绥德汉,不用打问不用看。

小伙子跑马一溜风,讨上米脂婆姨乐死人。

石狮子守门钻不进猫,绥德汉一个比一个好。

“米脂婆姨绥德汉”是陕北民谚,米脂女子贤惠能干,绥德汉子勤劳朴实,在陕北家喻户晓。其中,由绥德民间石狮崇拜从而创造的石狮艺术在陕北乃至全国都久负盛名,这种艺术不仅延续了绥德石雕的传统,还表现着绥德汉子的聪明才智。浓郁的地域特色,感物起兴的创作手法都深深烙着陕北中区民歌色彩的印记。再如《三十里铺(节选)》: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

四妹子爱见(个)三哥哥,他是奴的知心人。

三哥哥今年一十九,四妹子今年一十六。

人们说咱们二人天配就,你把妹妹闪在半路口。

《三十里铺》是陕北民歌中经典的曲目,共七十多段歌词,不仅中区传唱广泛,在陕北民歌传唱区也耳熟能详,歌中塑造了四妹子“凤英”这个追求婚姻自主、抗争传统习惯势力的陕北女子形象,有情有景,真实、生动、感人。全歌将陕北民俗风物、风土人情等意象主客体熔于一炉,体现了陕北民歌的地域特征和丰富质朴的意象群体,突出了以感物起兴,寓情于景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主观情意与客观景物相互交融,加深了创作者与民歌受众群体之间的文化认同感。与《三十里铺》同样显现陕北本土地域特色与意象特征的还有《兰花花》、《五哥放羊》等陕北地域广为流传的经典民歌,这些塑造了丰富的意象群与宏大的叙事结构的陕北民歌,可以说是陕北黄土文化的荟萃。

陕北民歌是陕北这个特定地域中特定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那些呈现在陕北民歌中的意象往往就近取材,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与文化特征。北区民歌色彩区在与北方诸民族文化的吸收、碰撞中,塑造以跨区域意象选择和长城风沙区独特地理风貌意象特征,南区民歌色彩区吸收中原主流文化并与革命新民歌吸收创造,形成带有关中民歌、方言部分特色和红色革命意象的区域特征。中区民歌色彩区以陕北本土民歌意象为主,荟萃陕北民风民俗,形成具有鲜明地域色彩与直观表现的意象群。陕北民歌内部区域中,北、中、南三个色彩区存在鲜明的地域分区和独特的意象特征,这也使得我们在划分个体陕北民歌所属内部区域之前,民歌中意象选择的特征差异将成为其重要的划分依据,从而为陕北民歌溯源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

在全球化、一体化文化大环境下的今天,陕北民歌在北、中、南三个色彩区中“杂取种种”,孕育了陕北民歌共性特征,形成了庞大的受众系统,这也为当今民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提醒、警示着民歌创作乃至文化创造要时刻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打造具有本民族、本地域的特色文化,从而彰显出一种优越的、自主的文化归属感、艺术本源感,使文化迸发得愈加充满活力和生机。

[1]霍向贵.陕北民歌大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2.

[2]曹振乾.陕北民歌大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2.

[3]刘育林.陕北民歌通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23.

[责任编辑 刘国荣]

2014-11-11

田大丰(1993—),男,陕西安塞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中文系学生。

J642.22

A

1004-9975(2015)02-0108-03

猜你喜欢
绥德北区南区
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
辽宁教育(2022年24期)2022-12-28 05:36:48
沈阳市浑南区创新第一小学
绥德站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七十年成果丰硕
绥德怎不名天下
当代陕西(2021年18期)2021-11-27 09:01:28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00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白塔小学
中小学校长(2020年6期)2020-08-07 10:49:14
张集矿北区铁专线软土段路基加固维护技术研究
工程与建设(2019年4期)2019-10-10 01:45:46
黄骅坳陷中北区多元复合成因浅层气藏与序列
录井工程(2017年4期)2017-03-16 06:10:48
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超级组(南区)精彩掠影
校园足球(2016年4期)2016-10-25 05: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