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奇,高布权
(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社会互动与党群关系发展
高志奇,高布权
(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党群关系好坏关乎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执行情况。良好的党群关系建立在党与人民群众积极互动的基础之上,而党群关系出现问题,甚至出现危机,则是因为部分党员脱离了群众,不走群众路线,即党群互动不足。由于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使部分党员有骄傲自满的心理,甚至有个别党员觉得人民群众的意见不重要,不能积极与人民群众互动,对于这种不良现象要严加制止,防止因为党群互动减弱,导致党群关系不能良性发展,甚至出现党群关系危机。
社会互动;党群关系;良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优势就是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要求所有党员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表明党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并建设新中国的根本工作路线。实践证明,如果党脱离群众,不走群众路线,那么党有再美好的设想和愿望,也是无法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证明了党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即党与人民群众的互动是充分的、积极的,因为党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充分互动,才能保证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永葆党的青春。然而,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有所减弱,尤其是在基层社会出现了一些脱离人民群众的现象,很多党政官员的行为没有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甚至还发生了个别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不良现象和发生个别有损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部分党员脱离了群众,不走群众路线;也就是说,部分党员与人民群众的互动不够,根本不清楚人民群众有什么需求以及面对什么困难。因此,党与人民群众的互动程度对党群关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党群互动增强,有利于党群关系良性发展,而党群互动减弱,则有损于党群关系良性发展。所以,要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互动,消除影响党与人民群众积极互动的各种障碍和因素,使党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使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需要能够及时反映给党,促进党群关系良性发展,最终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
社会互动是指互动双方运用诸如语言、手势、表情等各种互动符号进行交流,通过交流,都对对方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对互动双方会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继而引起互动者行为的改变。关于社会互动的代表人物和理论主要有米德的符合互动论,戈夫曼的拟剧论,加芬克尔的本土方法论以及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等。“社会互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社会互动塑造着整个社会的面貌。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互动中进行和完成的,正是在社会互动中,人们形成角色、地位,结成社会关系进而产生社会结构。”[1]117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社会互动,就不会有人类社会,那些脱离了正常社会环境,没有与其他人进行正常社会互动的人是有缺陷的,世界上各地出现的所谓猪孩、狼孩等即是最好的证明,即社会互动是人所特有的社会活动,没有社会互动,也就没有社会人。人通过积极有效的社会互动,可以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可以了解他人与社会的需要,继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使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社会的需要,只有这样,人才能在社会中生活得更好。“社会互动是相互的社会行动,是人们对其他人发出动作或作出反应的过程。互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把行动导向他人。”[1]118一旦互动一方将行动导向他人,势必会对他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为他人会对行动作出反应,而他人作出反应之后,也会通过行动把反应再传递给原先的互动发出者,这样互动双方就产生了新的互动,并会产生一定的结果和影响。人只要生活在社会里,就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发生互动。所以,社会互动的主体是个人,尽管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也经常会发生互动,但这种互动最终都可归结为个人之间的互动,就像党群关系,它是党与人民群众互动的结果,但这种结果是通过党员个人与群众个人完成的,而不是整体的党与整体的人民完成的;同时我们还要明白,党群关系是由所有党员个人与群众个人共同互动所产生的整体结果,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所有党员个人与群众个人互动结果的机械相加。因此,个别党员与群众关系不和谐,并不能说明我们的党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因为衡量党是否脱离群众,最终要通过分析整体党群关系的情况来判定,但是党员个人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加强与人民群众互动,“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为人民群众服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说明党是走群众路线的人民的党。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人民的政党,就是因为党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及时与人民群众沟通互动,能够及时了解人民群众之所需,并适时调整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尽最大努力做好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史证明,只有党与人民群众时刻保持互动,注重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急,把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和困难放在首位,那么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则是和谐的、稳定的;相反,如果党不能与人民群众保持积极有效互动,只是按照党自己的设想去做事情,脱离实际,忽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则会影响党群关系,继而影响社会进步和发展。新中国成立的后的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以及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就是党不走群众路线,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鲜活实例。“调查研究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渠道。”[2]调查研究过程其实就是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积极互动的过程。“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研究,同样没有发言权”,因为没有经过调查与正确调查,即党没有与人民群众沟通互动,其所得出的结论很难保证是正确的,至少是片面的。因此,保持党群有效互动,促进党群关系良性发展至关重要,要通过不断地调查研究,即党要不断地与人民群众沟通互动,才能使党不脱离人民群众,才能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一)党群互动增强,有利于党群关系良性发展
党群关系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它是多方的,而不是一方的,也就是说,党群关系是否能良性发展,不仅要看党的表现,还要看群众的反应。“党群关系实际指的是党与群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党与群众之间联系和连接的方式。”[3]人民群众对于党的认识,是通过党员的表现来认识并理解的,所以,党员只有与人民群众及时做好沟通互动,并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所想所需所急,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首肯。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成功,并建立新中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思想和行动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为什么他的思想和行动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就是因为他能够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基层去做调查研究,并能与人民群众进行深刻交流、互动和探讨。所以,经过他的实地调查分析,经过他与人民群众的深刻互动交流,使得他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是清楚的,认识是理性的,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正确的。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是经过他的实地调查研究,与人民群众的互动、沟通与交流得出的,而不是凭主观臆想猜测出来的。因此,根据他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来指引中国革命,必然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要求,必然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响应和支持,也必然会促进党群关系良性发展。当前,党群关系和谐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社会和谐,只有社会处于和谐状态,社会才能进步与发展,“社会和谐不同于社会团结和社会统一,不强调社会意志的一律性、社会利益的一致性,它承认多样性和多元化,承认矛盾的现实存在,不是靠强制力或长官意志来追求表面的统一安定,而是以社会互动主体的平等协商实现认同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就是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实现社会公平,就是畅通社会利益诉求渠道、构建平等的社会利益协商机制。”[4]而平等的社会利益协商机制要通过及时有效的社会互动实现,尤其是要靠党群互动实现,因为党群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主体。所以,党群互动属于一种新型的社会互动,这种新型社会互动所产生的结果是“让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4]
党积极与人民群众互动、沟通和交流,并能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建议和采纳人民群众合理的、正确的建议,那么这就是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同时党如果能把从群众中征求来的合理的、正确的建议,经过理性分析,上升的到理论高度,再用来指导人民群众的行动,那么这就是坚持了到群众中去。只有既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又坚持了到群众中去,才算是真正坚持了群众路线,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来源于人民群众实践的理论才是正确的理论。所以,党要不断加强与人民群众互动和沟通,只有党与人民群众时刻保持积极的互动和沟通,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而正确的理论用来指导实践,才能促进实践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然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人民群众才会更加相信党,党群关系也才能和谐。正确的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变革社会的力量。因此,党坚持到群众中去,就是要将正确的理论交给人民,让人民群众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经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人民群众便会相信党,继续与党保持积极互动和沟通,如果理论与实际有所出入,那么人民群众则会将信息反馈给党,要求党根据实地情况调整理论,以使理论符合实际。所以,群众路线对于党的发展非常重要,党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使党永远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党永远是人民的政党,才能永葆党的青春。党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执政党,就必须走群众路线,并确保党群关系良性发展,而要走群众路线,确保党群关系良性发展,党就必须做好与人民群众互动,党只有与人民群众保持积极互动,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相信党、支持党。可以说,积极有效的党群互动,是党群关系良性发展的前提,没有积极有效的党群互动,党群关系只能越来越疏远、淡薄,甚至恶化。当党与人民群众的互动减弱,党的所作所为脱离人民群众时,就会影响党群关系良性发展。因此,党群互动增强,有利于党群关系良性发展,而党群互动减弱,则有损于党群关系良性发展。
(二)党群互动减弱,有损于党群关系良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优势就是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而实现社会和谐。当前,威胁党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党是否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走群众路线,即党是否能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积极互动,是否能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新中国成立后,党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党始终不忘与人民群众互动,但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思想多元化,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所减弱,即党群互动不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同英雄史观根本对立,它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种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争取解放的理论学说,从根本立场上解决了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认识问题。”[5]318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正是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才不忘时刻与人民群众保持积极互动,并始终如一地坚持走群众路线。因为党一旦脱离群众,不走群众路线,就会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失,无论是曾经的历史,还是目前的现在都告诉我们,脱离群众,不走群众路线,必然要走弯路,不利于社会和谐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体现在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当中,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6]党正确的思想方法就是要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工作方法则是党要不断加强人民群众互动,走群众路线,以防党群互动减弱,导致党群关系紧张,甚至党群关系恶化。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发展的实践证明了坚持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正确性,而脱离群众路线,则会蒙受巨大损失。回顾中国革命问题,由于博古、王明坚持走左倾冒险路线,不顾中国实际,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使中国革命走了弯路;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也是如此,大跃进运动即是突出表现,也就是说,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凭主观意志和教条主义做事,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所以,要时刻坚持走群众路线,积极保持与人民群众互动。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证明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但是社会发展也使一部分党员有骄傲自满的心理,他们沉浸在社会建设的成果里,忘记了做事情要考虑群众利益,忘记了要替群众着想,更忘记了利益问题是处理党群关系的前提。部分党员的所作所为不顾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做事情不与人民群众互动沟通,实行蛮干,甚至强制执行,比如在征地问题上,在房屋拆迁问题上,屡屡发生冲突事件,而且有个别党员除不主动联系群众,与群众互动沟通,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还设置种种障碍,不让群众找自己沟通,还有个别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官腔很浓,与人民群众联系越来越少,疏远了人民。脱离群众,不走群众路线,就会使很多党和国家的政策难以在实际中执行,因为党和国家的政策必须与人民群众所生活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有效执行,而不与人民群众互动,就无法了解实际,必然导致党和国家的政策在执行时会出现问题和面临困难。所以,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做好及时有效互动很重要,而党与人民群众互动减弱,则会直接影响党群关系的良性发展。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群众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创造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和变革着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形式。”[5]319-320因此,党如果不与人民群众积极互动,忽略人民群众的作用,脱离群众,不走群众路线,就将一事无成。党要时刻牢记,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走群众路线,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积极互动,如果党不能与人民群众保持积极互动,则有损于党群关系良性发展,轻则会使社会建设面临更多困难和问题,影响党群关系良性发展,重则会使人民群众对党失去信心,甚至会威胁到党的执政地位。对于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负面事件,党员干部要认真对待,要能够积极与人民群众互动,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认真处理好每件事情,对于负面事件如果听之任之,则说明部分党员有脱离群众的危险,有抛弃群众路线的苗头,要严加制止,防止因为党群互动减弱,导致党群关系不能良性发展,甚至出现党群关系危机,最终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党群关系关乎党的生存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一个革命党转变成执政党,就是因为党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积极互动,坚持走群众路线。实践证明,党只有与人民群众保持积极互动,则会使党群关系良性发展,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执行;相反,如果党稍与群众疏远,不能与人民群众保持积极互动,甚至回避人民群众,则会使党群关系出现问题,甚至出现党群关系危机,不利于党的发展,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党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积极互动,要积极采纳人民群众合理的、正确的建议,关注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不断改善党群关系,使党群关系良性发展。另外,党群互动加强有利于党群关系良性发展与党群互动减弱有损于党群关系良性发展,不是两种党群关系,而是党群关系的两个方面,要正确处理好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党群互动,促进党群关系良性发展,尽一切努力消除影响党群互动的因素,防止党群关系出现问题,使党始终如一地坚持走群众路线。
[1]胡荣.社会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杨春贵,许全兴,张峰,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M].北京: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447.
[3]张荣臣.60年党群关系的变与不变——兼论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的实质与改革取向[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12):23.
[4]刘林德.构建新型的社会互动关系[N].长江日报,2011-02-21.
[5]肖前,黄楠森,陈宴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李兆荣.增强服务意识密切党群关系——学习张闻天关于密切党群关系的思想[J].求是,1995(19).
[责任编辑 刘国荣]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GAO Bu-quan,GAO Zhi-qi
(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Yan'an University,Yan'an 716000,Shaanxi)
Whether the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goes well or not will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guidelines and policies of CPC.A well developed relation between the party and masses is based on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s of them.If the relationship goes wrong,or even comes across risks,it must be part of the party members go against the mass line and disengage the masses,i.e.lack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asses and the party.With the fast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some party members begin to be inflated with pride and even several of them think it un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masses' advice,thus less interactions with them.It must be restrained in order to avoid sick or risky relations between the CPC and the masses.
social interactions;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well developed
2014-11-2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风气治理研究”(12YJA770015)
高志奇(1984—),男,陕西洛川人,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社会学硕士。
D261.3
A
1004-9975(2015)02-0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