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其词笔力雄健,豪放慷慨,他的主张是抗金杀敌,渴望驰骋沙场,收复失地,恢复南宋一统。然而词人的一生却不那么顺畅,在他遭遇挫折、壮志难酬的时候词人也曾动摇和徘徊,这首《沁园春》就是在那样的情况完成的,体现了词人犹豫复杂的心理状态。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05-01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其词笔力雄健,豪放慷慨,被赞为“词中之龙”。辛词风格属豪放一派,内容却与多数词人不同,其词抒写恢复统一的爱国热情,书写“沙场秋点兵”的豪放,倾诉“可怜白发生”的悲愤,他关心国家命运,为国忧愁。他本人更被称赞为“人中之杰”,辛弃疾是一个热血男儿,不同于我们印象中传统的文人形象,他身体健壮,力能擒贼,具备政治和军事才能。当时南宋朝廷内忧外患,作为一个爱国青年,他很早便参与抗金活动,更是一生主张抗金杀敌,渴望驰骋沙场,收复失地,恢复国家一统。现实是残酷的,词人的一生并不那么顺畅,在他遭遇挫折,壮志难酬的时候词人也曾动摇和徘徊过,这首《沁园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体现了词人犹豫复杂的心理状态。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翻开辛弃疾年表我们可知,他曾在上饶家居十年,从“带湖新居将成”推测这首词应该是作于孝宗淳熙八年,在辛弃疾被罢官前后。“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此处有两个典故,西汉末年,在兖州当刺史的蒋诩辞官回到家乡隐居,他在院子里开辟了三条路,一条路自己走,另外两条留给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而其他人则一概谢绝来往。“三径”即指隐士居住的地方。“鹤怨猿惊,”出自南北朝时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至于还飚入幕,写雾出楹,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这篇文章是讽刺一个假隐士离开自己所隐居的北山去追求功名利禄,辛弃疾开篇就用归隐典故,自是表明他或将归隐。“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辛弃疾爱山,在其词作中多次出现山的意象,“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他把自己的平生志趣比作云山,而云山乃自然之物,悠然世外,远离于闹市红尘。接着词人反问道,既然以云山自诩,却为何还在官场里摸爬滚打,不肯归去?衣冠上都落满了尘埃,如此汲汲于功名富贵的样子,不惹人耻笑吗?众所周知,辛弃疾的志向是抛头颅洒热血,恢复国家统一,而此处却说自己留恋官场,不无自我解嘲的意味。“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岂为”内含两种含义,一层意思是辛弃疾非为家乡的美味,他的家乡正在金人的铁蹄之下,有家难归;另一层意思是,张翰是主动辞官归隐,而辛弃疾却是被弹劾而落官,他是被迫离开的。“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此处言自己处境的险恶,沉浮宦海,官场险恶,有很多人在政治斗争中不能保全性命,辛弃疾是归正人身份,也面临着主和派和主战派的激烈斗争,他感受自己处境危险,远离危险才能保全自身,所以归隐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出现。自己离政归田的真正原因是避祸,就像鸿雁听到了弦响而逃,航船见到了恶浪而避。官场让他厌倦,可是报国之心又使辛弃疾不愿轻言放弃,此刻词人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
词的下片,主要是对隐居生活的设想,“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轩窗临水,清风满屋。让人想起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在新居辛弃疾可以过上这样安然惬意的隐居生活,“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这几句描写更让人心动,住处紧挨着一带湖水,可驾小舟在湖上悠然游荡。行钓,种柳,赏翠竹千杆,观梅花盛开,多么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梅、兰、竹、菊,这些无不表示作者高洁的品性和人生志趣。宋代苏轼是对竹子可谓大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于潜僧绿筠轩》)竹子已然人性化了,成为一种脱俗高洁的象征。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从词的开始到“留待先生手自栽”,叙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恬淡以及美好,辛弃疾为何不早早归去?“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最后词人道出了,他的犹豫和徘徊。“怕君恩未许,”表面之意可以理解为,怕皇帝不许,只好将此意在心中徘徊盘结。结合当时的背景,我们更愿意将它向着深层解释,那就是皇帝没有听信谗言,对于词人依旧信任。只要皇帝信任他,给予他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就毅然决然地行动起来,在辛弃疾心中这首词的意愿对象就是宋孝宗,辛弃疾希望君主读出他的一片真心,尽管前面讲了许多归隐的愿望,但最终落笔处还是——此意徘徊。因此,辛弃疾不愿归去,固然朝廷腐败皇帝昏庸,但他始终不忘初心、期望着继续为朝廷效力,进而为恢复国家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赤诚之心苍天可鉴,而此时词人却不得不“独善其身”,全词就在这种不得不隐、然又欲隐不能的“徘徊”心境中结束。
辛弃疾的这首《沁园春》,不同于其他壮怀激烈之作,似是作者的自言自语,接连描写了对归隐生活的设想,愿望以及自己欲退还进的徘徊和纠结。前片写自己归隐的缘由,后片写未来打算,及到最后突然转出“沉吟久”几句,表明自己心底最真实的意愿。此词艺术手法独特,除善于用典外,浑然一体,正如评论家所言,尽管两片情趣迥别,风貌各异,由于通篇皆以“新居将成”一线相贯,因此并无割裂之嫌,却有浑成之致。细读作品,聆听心声,在低吟浅怀之中,我们看到了英勇词人忧郁的另外一面,感受到了辛弃疾内心世界的复杂犹豫和他深深的无奈之情。
作者简介:李红胶,女(1989/4--)籍贯:河北邢台,学校及专业: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职称: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