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执法

2015-12-07 14:26李广宇
曲艺 2015年9期
关键词:爱卿刘恒文帝

李广宇

文景之治汉室兴,

中华史上留美名,

选贤任能施新政,

依法治国建奇功。

张释之执法古今传颂,

太史公曾把他写进了《史记》中。

常言说:观今宜鉴古,

说书人评古论今穿越时空,

咱把那历史镜头来借用,

定格在汉代长安城。

看,廷尉府巍峨壮观多么庄严,

大堂上“执法如山,明镜高悬”朱红的金匾耀眼明。张释之伏身桌案正把案卷整,

小书童一旁侍立捧茶盅。

就在这时候,“呛啷啷”一阵鸾铃响,

军兵报,宣旨的太监进了府中。

张廷尉急忙起身把衣冠整,

听太监读完诏谕吃了一惊。

原来是,文帝巡游去霸陵,

中渭桥路遇刺客来行凶。

如今那刺客已拿定,

命释之,查出主谋用重刑。

张廷尉带领着人马出了府,

桥头勒缰把马停。

大喝一声“提凶犯”

威风凛凛把堂升。

(白)“大胆凶犯,目无国法,为何行刺圣驾?”只见那罪犯浑身颤。

全身筛糠抖不停,

他磕头就象鸡叨豆,

口里边,结结巴巴,呜呜啦啦地说不

清。

张廷尉定睛往下看,

不由地暗自盘算皱眉峰。

“我以为那刺客准是个膀大腰圆的彪

形汉,

却原来是个身小力薄的俊后生。

看样子不象是来行刺呀?

可桥上闯驾是实情。”

(白)“你家居哪里,姓甚名谁,如实

讲来。”

“大老爷,俺家居河南堵(zhe)阳地,

张广本是小人的名。”

廷尉他听罢猛一愣,

心里边扑腾扑腾几扑腾。罪犯他与我同乡又同姓,

难道说,是我的同宗近族,侄孙后代

进了京城?

(白)“你几时入京,受何人指使?”“小人刚刚来到长安。”“何人派遣?”“主人张仲。”

啊,一句话好象是睛天劈雳响,

直吓得廷尉胆颤心又惊。

暗叫声张仲我的哥,

又埋怨一声大长兄,

你我本是亲骨肉,

哥哥你待我有恩情。

咱二老爹娘下世早,

撇下咱弟兄好伤情。

我忘不了,是兄长将我抚养大,

忘不了,是你送我到南学把书攻。

那一年皇上天下选贤士,

兄长你,又变卖家产帮我訾捐赴

京城。

咱弟兄一别二十载,

谁料想,你竟然干出这事情。

这事可叫我怎么办。

到底是判与不判我可该怎样行?

罢罢罢,执法无私要公正,

就是至亲犯法也不能容,

这桩案我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头清。

想到此,大喝一声:“如实讲!”

“你们主仆,定计刺驾为何情?”

(白)“回——回——回大人,小人实在是冤枉。

我到此,不是行刺是下书,

初次来到长安城。

刚刚走到这石桥上,

谁料想,万岁爷恰好出了宫。

校卫军喝道静街俺无处躲,

无奈钻到桥洞中。

耳听着大队人马已过去,

俺走出桥来把路行,

谁知道,无意惊了万岁的驾,

求大人开恩将我容。

您要是不信俺的话,

现有家书作证明。”

张廷尉接过书信仔细看,

呀,果然是哥哥给我的书一封。

既然是主仆无有刺驾的意,

若判重刑不合情。

虽然是无意惊驾也有罪,

当判劳役不能容。

廷尉他仔细把案情来分析,

又实地察看录口供,

量刑定罪秉公判,

判张广半年劳役去修城。

张释之审案以毕奏皇上,

可文帝他龙颜大怒,气往上冲。

(白)一声喝道:“张廷尉!”“臣在”“你可知罪?”

张释之一听发了愣。

急忙忙躬身禀于文帝刘恒。

(白)“臣不知身犯何罪?”“刺驾凶犯,理应就地正法,你只判劳役为何情?”“分明是庇护至亲,循私枉法,该当何罪?”

张廷尉忙对文帝施一礼,

不亢不卑据理争。

“为臣我,依律定罪认法不认人,

若循私,我甘愿领罪受重刑。”

张释之说罢摘下乌纱帽,

双手呈给天子刘恒。

那刘恒龙颜大怒要亲自审案,

手指着刺客怒气冲冲。

“你是张仲的什么人?为何把那歹意生?刺杀朕躬为何意?

如实讲,是何人与你来串通?”

文帝他不停地往下问。

那刺客,悲痛欲绝眼泪不住地往下倾。

“万岁爷,贱民祖居本不在堵(zhe)阳地,

原郡赵地观津城,

姓窦名叫窦少军,

张广是主人后赐才改的名。

只因为父母双亲下世早,

撇下了姐弟二人受苦情。

谁料想,那一年朝廷天下选美女,

姐姐被选中要入宫,

那一天,凛冽的秋风呼呼地刮,

瓢泼的大雨往下倾。

官府公差强逼姐姐上了路,

少军我追一程来哭一程,

直追到城西邮亭上,

姐弟俩哭喊呼叫不绝声。

公差们一见心头恼,

对少军拳打脚踢下绝情,

直打得少军皮肉烂,

满脸是伤鲜血一个劲地往外涌。

姐姐她掏出汗巾给我擦血泪,

少军我昏倒在姐姐的怀抱中,

醒来不见了姐姐面,

只留下白布汗巾染鲜红。

从此后我沿街乞讨把饭要,

人贩子又把我卖到了堵(zhe)阳城,

遵主命进京来为二爷下书信,

顺便把姐姐的下落打探清。

至如今,姐姐的下落不知晓,

少军我又被困在牢笼中。”

刺客他声泪俱下往下讲,

文帝他龙颜大悦又喜又惊。

“呀,真个是无巧不成书,

原来是失散的国舅到了京城。

窦皇后,曾经多次对朕讲过往事,

桩桩件件记得清,

此情此景全都对,

这白布汗巾就是证明。

多年来,窦后她时刻想念着小弟弟,

想得她面容憔悴减了花容,

想弟弟,她在孤王面前常悲痛,

她是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分不清春夏和秋冬她快要发了疯啦。

孤王我曾经多次下旨谕,

可四处寻觅无有影踪。

原想着,国舅他可能已经离尘世,

谁料想,今日在此得重逢。

传旨官,快快快,

飞马向皇后报喜讯,

传朕的旨意到后宫,

咱们大宴群臣三天整,

为国舅爷爷压压惊。”

文帝他亲自把少军来扶起,

封官赐宴吩咐起驾要回宫。

就在这时候,桥头上走下人一个

稳稳扎跪在路当中。

文帝一看是张廷尉,

满面尴尬笑了几声。

“今一天,皇后国舅得团圆,

爱卿你立下头一功。

来来来,快请戴上乌纱帽,

随孤王起驾快回城。”

张释之不慌不忙站起来,

躬身施礼问刘恒。

(白)“臣可有罪?”“爱卿无罪”“臣可

称职廷尉?”“你是孤王的好廷尉。”

张释之这才接过乌纱帽,

说出话又硬又脆赛钢钉。

“既然是释之还称廷尉职。

就应该维护法典遵律刑。

窦少军惊驾有罪过,

当判劳役不能宽容。”

文帝闻听猛一愣,

不由地心中又把气生。

“张释之当面扫朕的兴,

小题大做不通人情。”

又一想,这个人吃软不吃硬,

我何不好言相劝安抚几声。

“张廷尉,张爱卿,

事情的原委已经查明,

窦少军惊驾之事孤王不怪,

如今他的身份有所不同,

说起来,他与你们张家也很有缘分,

又是皇亲国戚刚刚受封。

爱卿啊,该饶人处且饶人,

能通融时要通融。”

“禀皇上,法典面前人人平等,

皇亲更应遵律刑。

想当年,高祖创业立大志,

依法治国赏罚分明。

皇上您效法高祖施新政,

天下大治百废俱兴,

休养生息重农桑,

轻刑薄敛万民安宁。

皇上啊,

法典人情两相比,

孰轻孰重自分明。

臣以为,法是法,情是情,

情不代法,法不容情。

情大于法天下亡,

法大于情社稷兴。

莫怪臣抗旨违圣命,

莫怪臣认法不通情。”

张释之引经据典谏文帝,

直说得,刘恒他羞愧交加满面红。

当众传旨依法办,

命少军,服完劳役再进宫。

这就是张释之执法书一段。

他刚直不阿,执法无私、万民敬仰人称颂:

“释之任廷尉,天下无冤情。”

千古流芳传美名。

点评:

书就是这样,奇中巧,巧中奇,无巧不成书,所以才有“听书听扣”的说法。如果一段书不设置几个扣子就没有书听,说者听者也就都没有兴趣了。尤其快板书,是打板说的短篇书,它的作品缺了悬念,结构少了扣子,那就会听起来索然无味。《张释之执法》的作者深谙其理,就是抓住了这个关键点,对故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接案—审犯”审出了自家人,意料之外,大家要听下文,扣子形成;“重审—认亲”皇亲国戚的出现更是意外,又一个扣子吊起了听众的胃口。“复职—定案”一下把矛盾推向了高潮,是抓是释?大大的悬念紧紧的扣住了大家,这样一环套一环,一步推一步,使这个执法如山的故事跌宕起伏,张释之的形象也更加完整真实。不过,多少有些遗憾的是结尾,落在了预料之中,似曾相识,没有奇和巧,显得流于了一般。

整篇作品故事通畅,文字洗练,人物的语言也注重了性格化,尤其是有意识的调整了板式、句式,为演唱提供了便利,这在当下快板书的创作中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当然,作品中也有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如有些影响故事节奏的背景交代,可适度调整或删减,有些语言表述不够精细。

选好故事 编好书,是快板书渴望的!

猜你喜欢
爱卿刘恒文帝
徙木立信
贾生与文帝
知识追踪综述
ROYAL ROAST
品悟张释之为政之道
《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
止谤妙招
爱卿听旨
几何说(四首)
小职员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