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仰臣
要想写出优秀的文章,就要懂得“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的道理。一篇文章的选材是否得当,也直接决定该篇文章的成败。有不少同学作文的立意正确、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语句通顺,但就是不能感染读者,也没有得到高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选材不理想。
在精心审题和确立文章主题之后,写作选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选择切题的材料
任何一篇文章,都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而材料是中心思想的支柱。选择材料首先应紧扣中心思想。俗话说,“量体裁衣”,如果说文章的“体”是中心思想,那么就要选择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关系不密切的须严格筛选,没有关系的应坚决删去,毫不可惜。比如一位同学以“爱在身边”为题写文章,重点是记叙同窗好友在帮助“我”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友爱。他准备了下面素材:①分发考卷时的沮丧;②考试时的心态;③对考试后早日得到成绩期待;④同学对我的鼓励;⑤我得到鼓励后的心理变化;⑥我奋发图强,重新振作;⑦考试结束后去玩。其中的第④⑤两则素材能够突出中心,所以详写;素材①③⑥与中心关系不大所以要略写;而第②⑦两则素材与中心无关,所以删除不写。
二、要选择熟悉的材料
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来写,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比较容易写出生动感人的作品。我们都知道,越是熟悉的材料在我们心目中脉络就越清楚,这样我们就可以驾轻就熟地运用它并能用流畅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体会到生活的精妙和深邃,写出的文章才能更感人,更富有深意。例如山西卷中考满分作文《“劳动报”诞生记》,正文紧扣题目,记叙了“我”参与办手抄报的过程,从老师布置活动任务,到“我”给手抄报起名、确定材料内容、设计版式等,无不井然有序、条理清晰地表现了“劳动报”诞生的过程,结尾点明感受:“我真正体会到了办手抄报的乐趣,那就是有苦有甜,有忧有喜;既动手,又动脑;既长见识,又增能力。”
三、要选择真实的材料
文章贵在写真情实感,作家魏巍曾说:“写好一篇东西,能打动人心,就要把心捧给读者。”这需要我们从切身经历和独特感受中选择那些曾经感动自己的人、事、物、景,写进自己的文章,而且写人要“确有其人”,写事要“实有其事”,写物要“实有其物”,切不可天马行空、凭空编造。只有将那些融入自我体验和感悟的真人、真事、真情变成流淌于笔端的文字,文章才能成为心灵的舞蹈、灵魂的高歌。
例如中考满分作文《丝线里的爱》,作者老实地从个人成长经历中选材,透过“妈妈自制的衣服”这一点,来写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成长(少不更事→过于自尊→体贴懂事),来写妈妈对“我”的爱(丝线里的爱,就像静静的花开,永不凋谢),情感真实而动人。
四、要选择典型的材料
常言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选材要典型,就是要选择某一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它既是具体的、个别的,又是富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的,同时又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能“以一当十”,以高度的概括力,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能够“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材料越典型,文章的主题就表现得越充分,越感人;说理越透彻。例如学生习作《传承,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文章从最新的中国电视节目选材,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写到《中国成语大会》,新颖真实,容易感染读者。文章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纵深论述,阐释了文化传承对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五、要选择新颖的材料
选用新鲜材料,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要关注社会热点,挑选鲜活素材,使读者感到生动有趣。二要从独特的生活经历中选取话题,发掘出其中蕴含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三要运用反向思维,冲刺冷门,取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做到“熟中见新”。比如湖北襄阳一考生写的《诚信是一种责任》,叙述湖北咸宁的一位洪副校长兑现“亲吻一头小猪”的诺言,“点赞”了他坚守承诺的美德,可谓新鲜。又如北京一考生在《宜居城市里的故事》中,反向选材立意,以过去传说中的宜居城市为背景,突出地反映了如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社会人际关系问题,表达了人们对宜居城市生活的渴望和信心,视角新颖独到,构思别具匠心。
六、要选择小巧的材料
选材具体就是说选择的材料要具体,要让事实说话,用真实说服人,用真情打动人。如果一篇文章只有空洞的说教而缺少具体的事例,或者空发议论,文章就会有骨架而没有血肉,是不可能具有表现力的。要记住:具体的小事胜于空洞的大事。例如江苏南通卷中考满分作文《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作者将目光投向底层“小人物”——夜间卖烤红薯的一对老夫妻,表现的却是久违的“大美”——真诚的相互体贴、关爱,发自内心的知足、幸福。情节看似平常琐碎,画面却厚重感人,体现出文章选材以小见大的特色。
特别提醒
作文选材,要避免走进下面几种误区:
1.思想幼稚,不够健康
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水平有限,作文选材仅仅将思维拘泥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等主题上,缺乏必要的思想深度。还有一些学生思想偏激或消极,直接影响到作文的质量。“文以载道”,文章一定要有一个激进的思想,能体现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其实,作为中学生,应该对社会、人生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独立见解,如果只是呈现出不健康的思想情趣,就显得气量狭小,也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2.选材陈旧,内容单一
有些学生阅读面较为狭窄,只是把眼光盯在历史的故纸堆上,列举一些已故的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等,缺乏时代气息。有的学生选材时只是抓住原材料不放;或者就原材料进行扩充,妄加杜撰;或者将材料简单地拉长;或者天马行空,胡拼乱凑,缺少个性化的体验与思考,毫无说服力;或者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
3.材料平庸,内容雷同
一些素材尽管曾经很鲜活,但是如果众多考生不加修饰地滥用,就会成为阅卷老师避之唯恐不及的“陈词滥调”,也会容易频繁“撞车”。要么是史铁生、霍金、张海迪等摇着轮椅唱着生命阴晴不定的歌谣,要么是海伦·凯勒、贝多芬、邰丽华等摸着盲文、打着哑语诉说着人生的执着与永恒,要么是司马迁遭受难以启齿的侮辱却被众多学子不留情面地反复咀嚼。还有考生出现材料张冠李戴的现象,可见考生知识积累不细致,不扎实。
4.一材多用,牵强附会
现在不少考生受到某些报刊文章“一材多用”的误导,于是他们会提前准备一些所谓的“经典素材”“万能素材”,像“万金油”一样用到多个题目中去,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牵强附会,让人觉得浅薄无知。
5.投机取巧,套用时文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往往都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的要求,还相应设立了一条评分标准:“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所以提醒同学们,如果紧抱着各类优秀作文选不放,不是为了如何借鉴写法,而是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文章进行剪贴或全盘抄袭套用,这样的作文不得低分才怪呢!
以上几种选材误区,同学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尽力回避。
(编辑 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