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教育与幸福,是自古以来各国教育家河思想家们探索的一个话题。教育是为了受教育者的幸福,但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难免会感觉到痛苦。然而,幼儿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真正的幼儿教育应该让儿童感受到愉悦和快乐,而且应该是幼儿教师、幼儿、家长三者的全面幸福。但是现在社会还有许多儿童没有接受到这样的幼儿教育,社会各个方面都应该作出努力,促进真正幸福的幼儿教育。
关键词:教育;幼儿教育;幸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5-0242-02
费尔巴哈说:“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者和希望生存着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追求幸福为终极目的的,教育也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所以教育的目的也是幸福。而作为人类最基础的学前教育,当然也是以追求幸福为目的的。
教育和幼儿教育都以追求幸福为目的,那幸福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古今中外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专家学者们从哲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对幸福做了定义。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认为,“幸福主要是一种内心体验,是生灵对于生命意义的强烈感受,因而也是以心灵的感受力为前提的。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饱满的灵魂,决定了一个人争取成功和幸福的能力。”《辞海》从本质上来下定义:人们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预定目标和理想时感到的满足的状况和体验。这些解释归根结底都是主体的心理感受。
一、教育与幸福的关系
教育与幸福问题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在关注这个问题,总结十多年来教育与幸福的研究发现,教育与幸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育过程与幸福、教育目的与幸福、如何实现幸福教育等,还有少数学者论述了中国女性教育与幸福的关系,但这些基本都是关于基础教育的,在这样一个幸福教育成为全世界教育的主流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应该把幸福教育引入学前教育。
目前关于学前教育与幸福的研究大多是质性或者量化研究的,很少有人像研究教育学中的幸福教育那样从哲学的层面进行思辨的研究。
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幸福,因此教育是为着幸福的教育,但是教育并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很多人没有受过教育也觉得自己很幸福,很多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也不幸福、不快乐。因此幸福感的获得取决于人们的期望和是否实际满足之间的差距,期望越大,实际得到的越少,便会体会到一种幸福感的“相对剥夺”。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幸福与否取决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人本主义认为,人的幸福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在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位”。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并且为了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但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说,学生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我们在强调快乐教育,也只是尽力想使我们的教学手段游戏化,使学生快乐地获得知识。但是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古时就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尽管他们也在以获得结果的快乐激励自己,但是不能不说这个过程还是有些痛苦的,快乐教育、幸福教育也只是在尽力减少学生的学习的痛苦,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说,教育应该是幸福的,但在过程中也未必全都是幸福。这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痛苦。
二、幼儿教育从目的到过程都应该是幸福的
我国学前教育目的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而进行的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因此是基于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的,如果学前教育使幼儿不幸福,那么也就很难达成幼儿的身心健康了。在大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学生的痛苦,在幼儿教育中是不应该存在的。幼儿的学习,在理论上不应该像中小学生那样,是一种讲授式学习,幼儿是以游戏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感知和探索获得经验,这种经验是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的,为以后在小学的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游戏的意义之一就是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该存在痛苦,他们是乐学的,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是快乐的。
三、幸福为什么与部分幼儿失之交臂
幸福是幼儿教育的应然之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幼儿教育都是幸福的。首先,许多儿童感受到了幸福,他们生活在幸福中,并为了幸福而生活着。同时,还有许多儿童并没有真正地体验到幸福,或者没有充分地体验到幸福。因为我们现在的学前教育,存在着入园难、入园贵、学前教育小学化等现象,甚至有些地方会发生教师殴打和虐待儿童的现象,在一些县级或者乡镇幼儿园,幼儿园的功能就是帮助家长看孩子,提前向孩子灌输小学的知识,所有这些现象都证明,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是幸福的。究其原因,从理论上来说有以下几点:
1.成人对儿童学习认识的偏差。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明确幼儿是如何学习的这个问题。幼儿的学习是同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活动是幼儿学习的内容,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幼儿园中,除了集体教学活动以外,游戏、饮食、盥洗等各个环节,幼儿都可以在其中学习。幼儿学习这些内容的主要方式不是安静下来听讲,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来学习的。如果幼儿不能自己开动脑子并伸出双手操作,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学习。
而现实是,幼儿经常地被安置在一个需要端正静坐的环境里,被成人强迫去听讲,抄题,算题,写汉字,而根本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动手的权利被压抑了,不能活动,如何获得经验和智慧?“智慧之花开在手指尖上”,皮亚杰的这句话明确了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所以,活动和游戏之于幼儿,就像阳光之于植物一样重要。只有在活动和游戏中,幼儿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2.成人以自己的幸福观主导儿童。孩子需要什么?对儿童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一切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对幼儿来说都是不幸的,幼儿的幸福与幼儿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能否自由游戏,能否在教师和家长那里得到安全感,是幼儿幸福的关键。但是,有些家长往往认为,给儿童穿最好的,吃最有营养的,就是在促进儿童的幸福;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上很多兴趣班,就是在促进儿童的幸福。实际上,丰富的物质生活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并不能代表全部,物质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幼儿在按照自己的意愿玩沙玩水的时候所表现出的专注、愉快和幸福也许远比在幼儿园里按照老师的要求小心翼翼地玩昂贵的游戏器械要幸福得多。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自然的时候所表现出的满足也许远比按照家长的意志努力学会一首钢琴曲要幸福得多。成人尊重儿童,不干涉儿童的活动时,也许儿童是更幸福的。endprint
四、幼儿教育要实现整体的全面的幸福
从我国幼儿教育的目的来看,幼儿教育应该追求全面和整体的幸福。幼儿教育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的,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制定了五大领域的发展任务。幸福无论在纵向的时间上还是在横向的内容上都是整体优化和相互协调的。因此,我们的幼儿教育一定不能只在一个方面使幼儿得到发展,而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教育。
幼儿教育要实现整体的幸福,就一定不能只关注幼儿的幸福,而应该关注到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幸福。因为幼儿、教师、家长三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幼儿还很弱小,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和保护。现阶段,幼儿教师出现了很严重的职业倦怠感,他们普遍缺乏幸福感,分析原因,有社会地位和收入方面的,也有社会支持和认同方面的。因此,我们也要关注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实现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即“使幼儿在学中得到幸福,教师在教中得到幸福”。
而现在我国存在的入园难、入园贵的现象,也使家长缺乏养育幸福感。现阶段,我国弥漫着一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因此造成了很多幼儿园开设各种兴趣班,蒙氏班,双语班,这些兴趣班和蒙氏班很多都是要额外收取学费的,这就间接加重了“80后”年轻家长的负担,家长们要不断努力工作,于是就有了许多“房奴”、“孩奴”,不但降低了家长的幸福感,也给社会造成了许多隐患。所以,我们必须要解决现在的教育公平问题,使幼儿教育真正实现全面幸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我们的幼儿教育能够真正促进幼儿、家长和教师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43.
[2]庞娜.论教育与幸福的关系.科教文汇[J].2010,(06).
[3]彭怡.幼儿父母养育幸福感研究[D].2008
[4]华东师大,杭州大学.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1.
[5]虞永平.幼儿教育与幼儿幸福.幼儿教育[J].2000,(4).
[6]陈蓓.创造幸福的学前教育.早期教育[J].2005,(11).
[7]教育与幸福——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年会综述[J].教育研究,2008,(1).
[8]郝文武.教育与幸福的合理性关系解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J].2008,37(1).
[9]李欣新.教真育爱,使人幸福——学前教育的新理念.安徽文学[J].2008,(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