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建军 邹德早
把握视点 多方绘景
付建军 邹德早
【技法阐释】
每读古今中外以景和物为描写对象的名篇,我们总会感觉到它们写景则穷形尽态,状物则惟妙惟肖,既丰富多彩,又有条不紊,是何等的脍炙人口!大师们何以如此妙笔生花?个中要诀,就在于他们不仅能够紧扣景物的特征,挥洒生动的笔墨表现其深刻的内涵,而且善于把握自己的视点,选取最佳的角度展示其美好的形态。所谓视点,即观察点,更明确地讲就是观者立足的地点。看同一景物,观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正视、侧视、斜视、平视,所获得的视觉形象就会呈现千姿百态,迥然有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名句正雄辩地说明了这一道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诗中所咏叹的“草色”也微妙地揭示出视点与景物状貌间的密切联系。叶圣陶先生曾在《小记十篇》中说“写游记最难叫读者弄清位置与方向”,这里的“位置与方向”就是指视点。游记写景状物如此,其他体裁何独不然?所以,运笔时,能否设置好视点,也直接决定着景物描写的成败。那么,如何确立视点呢?主要有如下两种手段。
第一,定点观察,即以观者的立足点为固定点,或俯视,或仰视,或环视,或远眺,或近觑,然后依照远近高低的顺序展开笔墨。从景物的变换与否而言,又分两种方法。一种为定点定景,即观者的立足点不改变,所写的景物也不改变。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开篇独句成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交代立足点为路上;然后调动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从整体到局部描写紫藤萝绽开的盛况。它们生机勃勃,异彩纷呈,完美地释放出顽强不屈、奋发进取的精神内涵,令人叹为观止。一种为定点换景,即观者的立足点不改变,所写的景物却有所改变。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为表达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悲喜之异,便浓墨重彩,从近与远、高与低、动与静等角度,分别渲染出洞庭湖的一阴一晴之景。二者刚柔相济,对比强烈,使人如临其境,而其立足点则始终是岳阳楼。
第二,动态观察,即按照观者足迹的移动,空间位置的转换来刻画所见景物。由于观者的位置在不停地转换,视觉也相应地不断地调整,因而常常以立足点移动的空间顺序来安排行文线索。从作者位置的变换与否而言,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定景换点,即观者的立足点改变,而所写景物却不改变。如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中,就这样描摹其小屋:远眺,则“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近看,则“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作者将立足点由远处的山外转换到近处的山下,视角从平视改为仰视,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出小屋的玲珑外观和含蓄韵致。一种是移步换景,即观者的立足点不停地改变,所写的景物也相应地不断改变。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来架构成篇,以他的足迹移动为序而不断换景:心里颇不宁静,悄悄走出家门——踱步幽僻小路,感受自由天地——身临月下荷塘,感受荷香月色——环顾四周树色,听取蝉声蛙声——联想江南采莲,猛然回到家门。如此走笔,不仅显得思路清晰,布局严谨,而且为荷塘月色涂抹上一层特定的时空和情感色彩,充分地流露出作者处于苦闷彷徨中想超脱却又难以超脱的复杂情怀。
综上所述,把握好视点能够使笔下景物姿态万千,妙趣横生,产
生特有的立体感,从而特征毕现,栩栩如生;能够使行文层次分明,方位清楚,具备很强的条理性,从而结构合理,浑然一体。不过在操作过程中尤需注意几点。第一,线索安排,一以贯之,次序井然。如《荷塘月色》中,作者的行踪由走出家门到踱步小路再到观赏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门,有始有终,来去分明。第二,景物描写,前呼后应,协调一致。如《我的空中楼阁》中,再次写到远眺小屋时,说只见局部,若隐若现,这是由于前文中在近看小屋时已作了铺垫——“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第三,文史穿插,简明单纯,不蔓不枝。如《紫藤萝瀑布》中对十多年前家门外紫藤萝的凋零惨状,只作了概略回忆,插叙完毕,便立即交代线索,回归当下。当然,“一切景语皆情语”,倘能让巧妙的视点与含情的文字紧密配合,相得益彰,则所绘景物必然更加流光溢彩,绚烂夺目。
【名家示范】
程朝阳
北京西山多红叶,岭岭可见。有的浮红沉苍,有的烟霞轻抹,要数香山最为壮观。
香山红叶蒙络一山,万里秋风轻拂,处处浮光跃金,倘是在朝晖夕阳下,则赤红如焰。流连这里景致的古人早就在此建寺筑庙,又为香山赋诗不少。
岁岁金秋,山上游客络绎不绝,大都为红叶而来。
几阵秋风刚过,我慕名踏百年小道上山。路上游人比肩继踵,纷纷攘攘,倒不显得冷清。只是路旁树上的红叶稀疏,有的还蒙了一层灰土,树下枯枝黄叶堆积,真有点儿败人游兴,心里便骤生一念:香山红叶不过如此。
于是抄小道匆匆下山。顺着少有人走的崎岖小径,竟闯到谷深林密的地方。我喘息着住了步子,顿觉四周景致清爽了许多。一声鸟啭,蓦地抬头,眼前一树红叶生得好奇:树冠的叶子鲜红如血,似乎一碰即滴;树腰的叶子有黄、有红,风一吹,像一群翻飞的蝴蝶,翩翩起舞;树底则是一层绿叶,绿得淳厚、深沉。我惊讶不已,转身四览,像这样色彩斑斓的黄栌树竟是一片接着一片!
欣喜之余,倒悟出一点道理:循规蹈矩,步人后尘,所获所见难免平平;只有不辞艰辛,敢于走自己的路,才可能获得一条通幽曲径。
(选自《人民日报》1988年10月25日)
【亮点简评】
文章好坏,不在篇幅长短,而在质量优劣。有评论家如是说。诚然,这篇游记散文字寥寥数几,尚不足500字,十分简约,但是构思新颖,笔法巧妙,内涵丰富,韵味醇厚,意境清新,哲理深刻,堪称短小精悍的美文。作者以自己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文脉,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绘景物:先写对香山红叶的壮观印象,引人入胜;次写慕名登山观赏红叶的曲折经过,尺水兴波;后写欣喜之余所产生的哲理感悟,画龙点睛。全篇虚实相生,对比强烈,疏密有间,首尾一贯,表现出了炉火纯青的结构艺术。尤其值得玩味的是在下山处于鸟啭声中惊喜发现红叶的一段靓丽文字,形象生动,极具匠心。视角由仰视转为环视,景物从“一树”扩至“一片”;笔锋指向,由上而下,从点到面,有条不紊,层次井然,由是勾画出一幅香山红叶图,为卒章显志充分作出铺垫。
【佳作展示】
付家宜
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竹乡景;血脉里,流淌不尽的是翠竹情。
竹乡,名叫竹滩村,位于辽阔的江汉平原的腹地,绵长的汉江之水的南滨,方圆十里全被毛竹主宰,仿佛一块绿色的翡翠。那里有我曾经度过幸福童年的外婆家。
阔别几年了,一个秋色满天的假日,我又踏上了这块土地。放眼望去,村前村后,都是森森的竹林,郁郁苍苍,生机勃勃,好像春天就藏在那里,萧瑟的秋风根本无法攻破那一方绿阵。
信步穿行在竹林荫护着的公路上,观赏竹景,品味竹韵:它们有的修直挺拔,如壮士横戈;有的亭亭玉立,如仙女临风;有的偃仰生姿,如顽童嬉戏。间或传来几声鸟的啾鸣,但鸟鸣林更幽。我脑畔的一切意念都净化了,单单只剩下一个字:静!蓦然,我明白了古代“竹林七贤”们为何选择了竹林。
随手抚摸一竿竹身,不禁情思万千,往事历历浮现在眼前:春天,那竹篾扎成的风筝曾经浮动过我的童趣;夏天,那竹片镶成的凉床曾经驱走过我的汗水;秋天,那竹枝削成的马鞭曾经挥扬过我的野兴;冬天,那竹管制成的短笛曾经吹奏过我的心曲。最令人难忘的是那年汉水洪峰咆哮袭来,竹乡的人们砍竹护堤,日夜奋战,终于化险为夷,保住家园——那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次辉煌啊!
兴致勃勃地走进村中,只觉一切都显得那么新奇。一座座楼房鳞
次栉比,沿着一条宽敞的大道笔直地向前延伸。雪白的墙壁与大道外茂密的竹林高高地对峙,把蓝色天幕切割成了长方形,我好像在深深的峡谷底漫游。家家的门前都堆放着大堆的毛竹。很多人正忙得火热。电动机在不知疲倦地高速运转,破竹机似风雷吼叫,劈篾机似石窟喷泉,编织机似巧妇飞梭。旁边的空地上迭放着一摞摞产品:竹席、竹箕、竹篮、竹箱……品类繁多,花色各样,奇纹异彩,典雅古朴,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传统的工艺也融入了现代化的技术啊!”我暗暗喝彩。
怀着满腔的欣喜来到外婆家。舅妈热情地为我沏茶,外婆不停地向我询问。我一边喝茶一边回答,目光四下游移,家中并没见到什么竹器,然而电视、摩托、空调、电脑……样样俱有。表哥表姐都在念大学,家境竟然这样的小康!我十分诧异。舅妈莞尔一笑:“村里家家都是这样。”我问起舅伯,舅妈告诉我,他与人联手在村公所办了个大竹器厂,今天正和一家港商在签订贸易合同。“哦!”我恍然大悟,“竹乡的工艺品已走向了全国!”
吃罢午饭,我徜徉在村后,远远望见外公的墓碑掩映在竹林深处,刹时回想起外婆讲诉过他在动乱年月为顶毁竹种粮的腥风而苦挨批斗的惨景,一阵酸楚立刻涌上心头。于是我两眼闪动着晶莹的泪花,轻轻地呼唤着:“外公,您看到了吗?今天,这一片翠竹已经托起了您当年的梦!”冥冥中,似乎看到他那不屈的身影仍在竹林中辛勤地劳作……
【亮点简评】
本文作为一篇考场佳作,以散文游记体裁来演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话题,描绘出竹乡的独特风物和历史文化,赞美了竹乡人的美好劳动和崇高智慧,以小见大,富于创意。全篇笔墨细腻,风格委婉,按作者游踪的线索谋篇布局,以移步换景的方法写景状物:踏上土地,遥望全村——穿行公路,观赏竹景——走进村中,参观工艺——来到外婆家,对话生活——徜徉村后,联想外公。这样由外而内,从远到近,位置不断转换,视角不断调整,多角度、多层次地拍摄出竹乡的美好景观,自然真切而留有余韵,犹如一幅小桥流水的墨水画,令人流连不舍。行文有条不紊,结构严谨不乱,善用插叙手法打破章法的平板,融冶多种表达方式于一炉,并能以比喻、排比等修辞格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作者的写作才情于此可见一斑。
【拓展训练】
人生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行走不仅仅是双腿走路,也是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精神历程。青春年少的我们,常常行走在自然风景里,行走在街头巷尾中,行走在艺术长廊里,行走在茫茫书海中,行走在仁爱温馨里,行走在艰难曲折中……我们或快乐,或感动,或徘徊……这些丰富的行走历程,让我们领悟,催我们奋进,促我们成长。
请你以“行走在_ ”为题作文,角度自选,文体不限。
【写作提示】
这道半命题作文由材料和题干两部分组成,内涵丰富,范围宽广,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题干显然是一动补短语,无论横线上填补何种内容,作为补语,它都是题眼,即所写文章要突出的重点所在。譬如,《行走在麦香浓浓的田野里》,“行走”当然要写,但“麦香浓浓的田野”却是关键,不调动视觉、嗅觉等感官来描绘其景观,不放飞联想来摹写其画面,就有失重点而冲淡主旨。揣摩材料中阐释“行走”内涵的几句话,不难发现它含有虚实两方面的意义。实义就是 “双腿走路”;虚义则有多种:成长、进步、锻炼、打拼、阅读、观赏等。把握这些,然后可以联系生活,发散思维,所谓精骛八极,视通万里,从多角度、多层面精心炼意。例如,可以从自然风景角度开掘,将题干填补为“行走在家乡的热土上”,描摹自己在家乡的热土上所见的沸腾气象,讴歌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可以从情感体验角度入手,将题干填补为“行走在父母的眼光里”,讲述自己在成长道路上接受父母教育的精彩故事,表达对父母拳拳爱心的真诚感激;可以从人生价值角度着眼,将题干填补为“行走在追梦道路上”,拍摄自己对梦想不懈追求的艰辛足迹,彰显在困难面前顽强不屈的进取精神;可以从文化学习角度构想,将题干填补为“行走在唐诗宋词里”,抒写自己沉浸于李杜苏辛诗词的美妙意境中的激荡情怀,赞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更可以从哲理感悟角度运思,将题干填补为“行走在消逝之中”,刻画祖辈、父辈和自己三代人的不同生活场景,反映时代总是不断前进,新生活必然取代旧生活的历史规律。如果选择从“行走”的实义方面谋篇,写作“行走在繁华的都市中”或“行走在夏夜的乡村里”之类,那么最好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景状物,才有望演绎出丰富多彩,魅力四射的佳作。
[作者单位:湖北省仙桃市胡场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