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在中国最美草原—记武警锡林郭勒盟森林支队

2015-12-07 05:35赵长涛谭建军于国东王文军
中国畜牧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锡林郭勒官兵们支队

文│赵长涛 谭建军 于国东 王文军

守望在中国最美草原—记武警锡林郭勒盟森林支队

文│赵长涛 谭建军 于国东 王文军

壮丽的蓝图,要靠辛勤劳动,才能变现实;

理想的树苗,要靠汗水浇灌,才能成林成材;……

—蒙古族谚语(代题记)

锡林郭勒大草原,举世闻名。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和全国30多家新媒体评选的“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中,锡林郭勒草原规模最大。

然而,从新中国成立之年至1987年的38年间,锡林郭勒草原伤痕累累。据统计,草原火灾烧毁的草场累计达到4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瑞士的国土面积;直接损失近5亿元;烧死、烧伤400多人;20多万头牛羊亡命于大火。仅仅发生在1985年白音呼勒草原的火灾,就先后蔓延到3个旗县、6万多公顷草场,烧死了3600多头牲畜。1972年西乌旗太本林场宝日格斯台的一场大火,夺去了生产建设兵团72名官兵的生命……

一场场无情的大火,在锡林郭勒草原各族人民的心灵上刻下了无数道难以抚平的伤痕。草原的忧患问题,不仅震撼着牧民们的心,也同样摆在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领导们的案头。锡林郭勒草原需要一支骁勇善战的专业武装集团来保护。

时间到了1987年,锡林郭勒大草原发生了两件事,从此这片大草原的命运开始改写。

1987年12月15日,锡林浩特市空军部队礼堂,一份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成立“内蒙古武装森林警察总队锡林郭勒盟草原支队”的呈批件,在建队仪式上被宣读。伴随着国歌和军歌的响起,这支全国惟一一支以草原防火执勤和灭火作战为主要任务的部队应运而生;与此同时,锡林郭勒草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至此,我国最大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这支部队撼人心魄的协奏曲,开始在中国正北方的广袤大地上奏鸣。

弹指一挥间,这一切已走过了27年。而今,锡林郭勒草原覆盖面积近2000万公顷,长驱到天边,以其欧亚大陆典型的原生草原哺育着70多科、近300属、600种植物生长和100多种动物和鸟类……在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占有重要的位置和明显的国际影响。

滔滔锡林河是一首流动的歌,他还在歌唱美丽的草原。

排排橄榄绿是一道筑起的屏障,他还在守望美丽的草原。

请让我们在锡林郭勒草原上跋涉,寻觅和捕捉这一段段协奏曲中跳动的旋律以及官兵们美丽的身影。

第一章 拯救

没尝过灾难的人不知道拯救之情,没经过危险的人不知道搭救之恩。

—蒙古族谚语

锡林郭勒,对于刚刚进驻的支队官兵来说,是个既陌生而又熟悉的地域。

说陌生,是因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传唱了千年的著名诗歌,是当时塞外草原的真实写照,那时草原的宽广、美丽、富饶都真实的显现在这首北齐民歌的字里行间。如今1000多年过去了,人类用他那把握生死的双手,在这片丰腴的土地上消除了自身的贫困,却又毁灭了自然生存的力量,自然风光、神秘文化、生物多样性和稀有物种在生态恶化中加剧紊乱……当塞外草原的美丽与神奇、现状与危机真实展现在官兵面前时,草原已不是原来的诗歌中的样子。人们在恸问,锡林郭勒何时才会回归自然的怀抱?

说熟悉,是因为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地域辽阔,草质丰美,千百年来,草原一直是牧区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锡林郭勒草原的牲畜产量占内蒙古自治区牲畜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发展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锡林郭勒人民的生活与大草原息息相关。

陌生与熟悉的重逢,恰是这支部队对着国旗、军旗庄严宣誓和履行使命的意义所在。

部队刚刚组建完成,火灾,没有端来一碗下马酒,而是给了一个“下马威”。首批新兵刚下中队,草原大火就在春季防火期准时拉开了进攻的序幕。

部队组建的第一场战役在1988年5月的一个晚上打响。战场恰恰是1972年夺去了生产建设兵团72名官兵生命的西乌旗太本林场。莫非火魔准备了两张试卷,时隔17年要重蹈覆辙?火势凶猛,从草原蔓延到太本林场,肆虐的火头似乎放出无数颗烟幕弹,烟障如洪,天际通红。

参加作战的指挥员是大队长刘凤武、罕乌拉中队排长邰文学及20多名新兵。橘红色的防火服与火魔展开了殊死较量,主机手王学军本应搭班车到旗医院去做阑尾手术,可他却把行李带到了火场藏起来,扛起了风力灭火机,直到大火扑灭,他整整战斗了48小时,昏迷之后被送往医院抢救。

战斗持续到第三天,火线的明火终于偃旗息鼓了。参战官兵正准备拖着疲惫的身体撤回时,前线指挥部又传来了火情报告:东北方向出现新火场,正向罕山林场烧去,官兵们义无反顾,吼叫的灭火机再次迎着火头冲了上去。

武警锡林郭勒盟森林支队建队史上第一场战斗,是里程碑式的战斗。战斗前后分布在两个火场,战斗兵员总计28名,而当年,曾有上万名牧民和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官兵在此地联合灭火,但由于缺少专业工具和灭火作战经验,牺牲了72名生产建设兵团官兵。与此相比,由于支队官兵们采用了专业灭火工具,在战术上分机合围,形成以一当十,以一敌三的作战形势,赢得了专业扑火队的美名。当28名官兵哼着小曲走下火场的时候,群众不禁竖起大拇指说,专业的终于来了,草原有救了。

而当年10月的一次扑火战斗,更是让支队官兵成为锡林郭勒草原牧民心中的图腾。

据说,公元前490年古希腊马拉松河谷之战中的菲迪皮得斯,为将胜利的捷报送往雅典,在跑完40多公里后闭上了双眼,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由此设立了“马拉松”比赛项目。

无独有偶,平凡的战士布和执勤时发现灰腾梁方向有火情!他以超常的速度跑到十几公里以外的锡张公路上,拦住了一辆货车,委托司机去报告火情,自己又跑十几公里赶回火场,一个人与烈火进行搏斗,当援兵赶来的时候,布和几乎成了“火人”,却仍然手持风力灭火机连连逼退火头,火魔终于畏惧了,不停打着踉跄。

一个个火线虽然被剿灭了,但一个个逃窜出去的火线又借着6、7级大风星火燎原,呼啸着朝巴音锡勒牧场袭去。牧场里有上百万斤饲草、数千头(只)牛羊和牧民居住地。而且这里是联合国确定的重点生物保护圈,大火一旦烧过来,生物圈的资源将不可再生!

官兵们抱着风力灭火机,顶着热浪,一步步逼向火蛇。火头也毫不示弱,渐渐逼近一座座蒙古包,3000米、2000米……一些牧民摇着头,牵出牲畜,有的背着包裹,拉着孩子,有的搬出电视、柜子,套上勒勒车,准备逃离家园。

几个走不动路的老牧民痛哭流涕,一边向上天祈祷,一边跪在地上嗑着头……锅盖大的火球被大风吹的四处乱滚,官兵们火场里战斗的身影如同彤红的旗帜,眉毛、头发被烧焦了,有的脸上烧起了水泡,他们拧开水壶盖,把水倒在脸上和身上,抱起灭火机又冲向火海。火场上传来风声、火声、呼喊声、灭火机的轰鸣声,以及“我在牧场在”的口号声……

功夫不负灭火英雄,火线在距离蒙古包、草垛、畜群700米的地方终于开始苟延残喘了。闻讯赶来的时任副盟长齐仁道尔吉把自己的风衣披在了战士布和身上,锡林浩特市市长齐德勒图紧紧握住支队长赵晋的手说:“草原支队,是战无不胜的福将。”那些跪在地上膜拜上天的老牧民突然跑过来抱住布和和他的战友们,亲吻着血泡的双手、火炭一样的脸庞,膜拜着说:“博格达,博格达(神)”,从那以后,保护神的美名在锡林郭勒草原广为传诵。

20多年来,支队为保卫这片宝贵资源和草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支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初建时期的一人一杆枪逐步发展到现在的摩托化行军、超短波通信、机械化作战、综合化保障的专业化防火灭火武装力量。

目前,全支队布防在全盟1市2旗1个管理区的重点草原和林区上,肩负着锡林郭勒盟草原和24.5万公顷森林的防护任务,东西战线长700公里,南北战线长500公里,并担负着1000多公里中蒙边境线的外境火堵截任务以及相当于两个江苏省面积的锡林郭勒盟全境火灾的扑火作战任务。

广大官兵勇蹈火海,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特别是在扑救1988年“10·18”灰腾梁重大草原火灾、1994年“4·23”宝日格斯太特大草原火灾、1995年 “4·25”鸽子山特大草原火灾、1996年“4·23”乌拉盖特大草原火灾、“4·26”东乌旗特大草原火灾、2003年“10·26”乌里亚斯太镇特大草原火灾和增援大兴安岭“5·5特大森林火灾”、2002年增援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7·28”特大森林火灾、2006年跨区增援三根河地区免渡河林场“5·25”特大森林火灾等的灭火战斗中,年轻的队伍,带着生命的绿色,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能胜,出色地完成了跨地区、跨省扑救任务。

据统计,建队27年来,支队共扑救大小火灾近2000余次,抢救牲畜20多万头,24小时扑灭率达到100%,官兵们在锡林郭勒草原出征、巡护的总里程已经能够绕地球一周。

第二章 播撒

经常修桃树,哪有不落的鸟;有和蔼的作风,哪有不夸的人。

—蒙古族谚语

锡林郭勒大草原,蒙古族群众是主体。

支队的官兵自进驻草原那天起,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们建设草原,保护草原,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锡林郭勒播下了情、洒下了爱。

1989年,锡盟牲畜总头数达1069万头(只),居自治区各盟市榜首。在庆丰收大会上,盟长格日勒图动情地说:“锡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牲畜头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这里凝聚着各族人民的血汗,更饱含着草原支队官兵的功劳。”

一组组阿拉伯数字无法展示官兵们奉献的音符,还是让我们聆听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吧。

罕乌拉苏木勒吉玛老额吉(母亲),自从承包了草场后,改变了随草而迁徙的生活方式。一辈子游牧喝惯了河水的她,突然定居了下来,吃水却了大问题,房子虽然固定了,但是老人每天依然要赶着勒勒车寻找水源,离她家五六里远的地方有个水塘,却是人畜同饮,极不卫生,老人为此忧心忡忡。

支队的官兵巡护路上得知这个情况后,请来了打井队,为老额吉打了一口饮水井。井打成那天,方圆几十里的牧民都快鞭策马而来,争相用双手捧起那清澈、甘甜的水,向勒吉玛老额吉道贺。老额吉眼里泪光闪闪,深情地说:“共产党是咱的救命恩人,草原支队就是咱的亲人呐。”不久,老额吉请人在井旁树起了一尊石碑,上面刻了三个遒劲的大字“爱民井”。如今,“爱民井”依旧甘洌,成为当地拥军拥属拥政爱民教育的示范点。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美酒飘香鲜花怒放,歌声飞出我的胸膛……”每当这首家喻户晓的《赞歌》唱起,牧民们就仿佛看到了天安门,听到了党中央关心他们的声音,这是一辈子没走出过大草原的牧民一生的最高追求。1993年7月1日,从草原上长大,并入伍成为森林部队一员的王建新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时任总书记江泽民的接见,家乡的牧民们奔走相告,成为草原上最动听的“好来宝”(蒙古族曲艺,类似评书)。

王建新,这个牧民的儿子,入伍以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不怕苦,不怕累。新兵一下连他就被分配到部队牧场当了一名“羊倌”。这个羊倌不但羊喂养得好,远近的牧民都说这个羊倌人也好。牧民的孩子辍学了,他就拿出每月微薄的津贴资助孩子上学,老牧民腿脚不方便干不了体力活,他就天天挑水做饭,牧民们都叫他“贴心人”。

汉族战士小张责任感强、好学上进,可一段时间内工作不积极,思想比较偏激,王建新就去拉家常,原来小张军校考试失利,父母非常失望,为此还大病一场,所以小张很受打击,王建新用不工整的汉字给小张父母写信进行开导,并对小张进行了“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的鼓励,小张在第二年成功步入军校的大门。

由于王建新蒙汉兼通,他连续4期担任新兵连蒙古族战士的班长,他带过的很多牧民战士,都入了党,立了功,考入了军校,成为锡林郭勒盟森林支队的优秀战士和扑火作战尖兵。

牧民信赖他,战士们把他当成良师益友。王建新作为全国森警部队惟一的代表赴京参加“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当之无愧。这位普通的蒙古族士兵,从蒙古包走出来站在这几经沧桑和辉煌、令人敬仰的天安门城楼,接受党中央的表彰,心潮何等澎湃。这不但是他代表全家第一次进北京,也是代表全嘎查的牧民第一次进北京,更是代表全支队、全总队、全国的森警官兵第一次进北京接受检阅,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第一次受到总书记的接见。牧民儿子的命运从此发生了转变,保送军校,升任军官,转战锡林郭勒草原和新疆阿勒泰草原,如今40多岁的王建新已经退伍离开了这支部队,但是每当翻出总书记接见的照片,眼眶依然充满幸福、激动和陶醉的泪水,他说:“这枚勋章是锡林郭勒草原人民给我的,是森林部队培育的结果,我要永远挂在心上。”

也是在同一年,另外一名蒙古族战士白乙拉,同样在锡林郭勒的冰天雪地里谱写了绝地逢生的壮歌。1993年2月2日下午,东乌旗森林大队战士白乙拉完成探家休假,从霍林河乘车匆匆归队,同行还有8名乘客。此刻,灰腾腾的天宇间开始飘荡雪花,风雪弥漫了整个草原,4个小时车行不到30公里,最后抛锚在茫茫的雪野。此时,夜色降临,气温降至零下40℃,饥饿、恐惧、严寒侵袭着他们。

9个人手拉着手,相互搀扶着在没膝深的雪里挪动着, 27岁的女青年何广华的鞋跟掉了,白乙拉见状脱下自己的皮棉鞋让何广华穿上。这时,17岁的少女郭海霞因恐惧、寒冷、疲惫,再也不肯迈出一步了,白乙拉又脱下自己的皮大衣披在了郭海霞的身上,还动员其他同行乘客一定要坚持下去。

为了探路,白乙拉一直坚持走在最前面,多次掉入深坑又奇迹般地爬出来,他告诉自己不能倒下,要把8名乘客带出风暴。空军战士胡泰松和白乙拉互相扶持,保护群众,由于体力透支突然倒下了,白乙拉把身上仅剩的皮手套、皮帽子全捂在胡泰松身上,但他还是慢慢闭上了双眼,接着又有一名河北青年罹难,白毛风夹杂着暴雪更加肆虐了。

“上坡爬!下坡滚”。白乙拉一面鼓励大家,一面带头示范,一面讲故事,一面背着走不动的人……零点30分,白乙拉终于带领剩下的6名蒙汉同胞走出了暴风雪,当援救的人员赶到时,白乙拉只剩下一口气,什么知觉都没有了。医生诊断,白乙拉全身严重冻伤。

当感谢信雪片一样投进警营、新闻媒介铺天盖地宣传白乙拉事迹的同时,内蒙古森警总队党委决定给白乙拉记二等功,并决定保送其上军校,白乙拉并没有欣喜,他说没把那两个同行者拉出来,是自己一生的遗憾。

身在锡林郭勒,情撒广袤草原。支队官兵的民族团结事迹有厚厚的一撂,其事迹动人至深,其风采可歌可泣,王建新、白乙拉只是他们其中的一员。支队创办“春蕾女童班”使上百名辍学女童重返校园,帮扶十几个自然村脱贫,结对资助贫困学生近百名,绿色卫生血库救济了无数生命,在历次抗雪救灾、抗震减灾、抗洪救灾、草原灭蝗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解救被围群众300余人,输送抢救各类物资近万吨,挽回损失上亿元……

1990年10月,支队被国家民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党委分别授予“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1993年10月,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1994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

2010年被内蒙古自治区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2013年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第三章 眷恋

狂风能卷起戈壁滩上的沙土,却不能拔掉雪山上的一棵草。

—蒙古族谚语

森林官兵最眷恋的什么?

是绿色。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锡林郭勒草原是一个水草丰美、植被茂盛的绿色天堂,但由于管护力度不够,成了盗猎者、盗伐者的乐园,由此而带来的森林火灾更是频频发生;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逐渐地显示出威力,林地、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气候恶化,脆弱的生物链不堪一击。

深居锡林郭勒草原腹地的支队官兵对生态环境有着至深的感悟和诠释。从建队的那一天起,担负着保护绿色资源任务官兵的另一个肩膀就扛起了植树造林、遏制草原沙化的重任。他们的足迹踏遍千山万水,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描绘着绿水青山。

官兵们中有句话,“森林支队营区绿化不达标,就不配给人民群众做绿色保护神”。这句话从建队之初,一直流传到现在。

为使营区再添新绿,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绿化标准,支队多次走访有关部门,地方领导被支队的绿化精神所感动,林业部门送来了树苗,支队又从有限的经费中抽出资金购买了松树、曲柳等。官兵们用双手将绿色铺满了警营,营院四周栽种了婆娑摇曳的曲柳。

甬道旁,有棱角分明的榆树墙。篮球场四周,丁香树与松柏错落有致,官兵们用汗水滋润着绿化树。在草原深处的苏木嘎查,官兵们用汗水浇灌的树苗已葱茏成一片绿色。

在跃进苏木,支队官兵在林业局技术人员指导下,率先投入了水利化家庭牧场林网配套建设示范点的创建工作中,2013年就栽树达6万株。如今,这项林网配套工程已成为扶贫工作的样板,在驻地推广开来。

锡林郭勒草原的春天,较之内地要迟得许多,而且北疆乍暖还寒的气候喜怒无常,刚才还是阳光明媚,和风徐徐,一会儿就是北风扑面,飞沙走石,袭人的春寒和长时间的野外作业,使官兵们的手和脸裂了一道道口子,一用力便时不时渗出血来。官兵们翻山越岭,长途颠簸,常常是就着冰雪水开饭,揣着冷馒头植树,困了、累了索性就裹件大衣在雪地上打个盹,就在官兵用其钢铁作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同时,“绿色卫士林”的名字像一阵春风吹遍了整个草原。

满都中队驻地干旱少水,千名群众仅有3口水井,栽树要用大量的水,为不影响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队官兵尽量避开白天用水高峰期,只好在夜里苦苦等候水井一点点蓄满,为的就是让驻地多一些绿色。罕乌拉中队主动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在营区后规划出了4万平方米的草场营造“绿色卫士林”,苏木政府感动了,送来了苗木1.5万棵。同时,中队拉建网围栏800米,为“绿色卫士林”搭建了一个茁壮成长的安全屏障,官兵人均植树竟达700株。

建队以来,支队在植树造林活动中累积起来的两组数字可以说明问题:一是出动官兵3万余人次,车辆千余台次,南北转战10万余公里,种植杏树、柳树、水杉、秋松、杨树等树苗近一百万株,生态林基地达到了10万多亩;二是植树期间,官兵们共用折锹把3千余根,用坏锹头1千多个,磨秃铁镐7百多把,穿坏胶鞋8000千余双……

这是一片片“绿色卫士林”,这也是一片片视人民如父母的象征林,这里蕴藏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也深含着官兵们对锡林郭勒的无限热爱与眷恋。

第四章 号角

灾害只一时,道义传万年。

—蒙古族谚语

嘀嗒,嘀嗒,嘀嗒……

草原上森林支队的号角又吹响了,它不是在召唤森林官兵拿起风力灭火机和武器,尽管他们需要扑火作战工具;它不是召唤官兵去作战,尽管他们还在战斗。它是在敲响“责任重于泰山”“防患于未然”的警钟,它是在赞扬27年来官兵们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付出的努力、信心、贡献和火热的青春,这号角将鼓舞我们每个热爱自然的人,为自由、蓬勃、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再做点什么……

当然,

每一代人都各有其命运,有些是历史的抉择。而我们这一代人呢?

2014年植树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下去,坚定不移爱绿植绿护绿”。

我们命运须由我们自己来选择……

此刻,

迎着号角,我们:

向锡林郭勒森林支队官兵几十年以来的崇高力量敬礼;

向长期以来协助和祝福这些勇敢士兵爱绿植绿护绿的力量敬礼;

向选择绿色事业痴心守望的所有人敬礼。

猜你喜欢
锡林郭勒官兵们支队
内蒙古锡林郭勒那达慕大会 草原夏日
白秀萍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支队指挥中心一体可视化指挥平台运用
天籁之音 生命之歌——锡林郭勒长调民歌编译
吃锡林郭勒羊,到新丝路电商
多措并举铸平安——安徽省高速公路路政支队创建平安高速公路纪实
双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