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盛鹏 杨龙波(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应用调查研究
文│辛盛鹏 杨龙波(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畜产品安全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畜产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养殖业及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可以列举许多,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是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动物源性产品安全监管,是一项需要认真研究的工作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1.信息化是适应国家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要求,即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提速发展。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和农业的融合将更进一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承担着履行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的职责,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需要信息化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2.信息化是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的必然选择。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百姓也更加追求和重视动物产品的安全和质量,然而动物的规模化养殖、兽药的不合理使用、饲料中的违禁添加、病死畜禽的不当处理,严重威胁着食品质量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迫切需要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支持建立“从源头到餐桌”的动物产品安全及质量全程监控、检验和监督管理体系,以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3.现代信息技术为开展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提供支撑。“云技术、物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现代化手段,例如,动物标识和电子出证系统就是“物联网+移动通信”的应用结合,使我国的动物卫生工作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信息化管理模式转变。而“大数据、智慧数字”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必将使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走向智慧化。
1.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在全国广泛应用。近年来,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通过信息化技术,以提高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水平为目标,陆续启动了一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项目,并取得较好应用效果。在国家层面,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系统已在全国全面实施;在地方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地方各级兽医卫生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止到目前,全国有20多个省份开发应用了电子出证系统,北京市开发了进京动物及产品无疫安全监管控制系统,上海市开发应用了进道口动物防疫监管系统,江苏省开发了包括动物及动物产品数据中心、检疫电子出证系统、检查站视频监控系统、屠宰监管监控系统、兽医队伍信息管理系统、动物防疫信息管理系统等六大系统的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综合平台,这些系统都为本地区的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采集渠道和工作流程基本形成。自2005年以来,依据《动物防疫法》,经过兽医体制改革,我国已建立了省、市、县、乡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体系,很多省份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责明确,工作流程越来越规范化。而各地的动物卫生信息系统都是依据现有工作流程,利用移动终端、互联网等技术,实现了监督工作的电子化,使用者主要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各级工作人员。完善的监督体系使得动物卫生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工作有了组织保证,信息采集渠道基本形成。例如,四川省建立了一支5000多人的监督队伍,各级监督机构人员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利用开发的动物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完成了动物从养殖、流通到屠宰各环节的数据采集。
3.信息标准化建设取得一定进展。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各级部门认识到了标准化的重要性,为规范动物防疫及其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保证数据共享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农业部兽医局及其所属单位加强了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动物卫生信息化代码规范(试行)》《动物卫生信息化数据集规范(试行)》《动物卫生信息化数据字典规范(试行)》《动物卫生信息化数据交换规范(试行)》四项标准已于2014年12月作为行业标准颁布实施;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先后分两批建立并试行的总体标准、数据标准、技术标准、建设和管理标准四大类27项标准,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对于规范和指导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四川省动物卫生信息化建设情况。从2010年开始,四川省动物卫生监督所根据业务管理的需要,以动物检疫合格证联网电子出证为主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试点,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和不断改进,软件开发已具雏形,该系统包括15个管理子系统,即动物检疫证联网机打出证监管子系统、指定通道与检查站管理子系统、票证物资管理子系统、相对人监督管理子系统、投入品安全与监管子系统、机构人员管理子系统、应急管理与指挥子系统、免疫档案监督管理子系统等。2012年底在丹棱、昌西、昭化、朝天、龙泉和新都六个县区开展试点工作。
2.丹棱县试点应用情况。丹棱县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幅员449平方公里,辖5镇2乡,71个行政村和5个居委会,总人口16.4万。全县生猪存栏24万头,牛存栏7400头,羊存栏4.6万只,禽存栏190万只,兔存栏52万只,2013年畜牧业产值9.5亿元。
丹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副科级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6名,全县7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挂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牌子,作为基层公益性畜牧兽医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管理机构,核定事业编制73人,其中官方兽医29人。
2012年,丹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自筹资金50多万元,购置了1台服务器、11台打印机、15台电脑、40套手持智能识读器、7台扫描枪、30张检疫卡、70张免疫卡,在养殖、流通、屠宰和耳标发放等环节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
养殖环节:散养户主要通过乡镇畜牧兽医站、村级防疫员每年逐村逐户统计2次,规模养殖场由驻场兽医提供基本数据、生猪耳标发放数据。基础信息(散养户)采集30.69万条。全县3.6万农户,每户平均采集9条信息。
流通环节:由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对每个贩运户进行备案登记采集相关信息,货主申报检疫,官方兽医受理并实施现场检疫,对合格的出具电子检疫证明,再通过电子出证联网平台上传检疫信息。2013年采集产地检疫信息73255条,占全县产地检疫的98%。
屠宰环节:驻场官方兽医使用扫描枪或智能识读器对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查验获取相关信息。对检疫合格的进入屠宰环节,通过同步检疫对检疫合格的产品出具电子检疫证明,上传信息。2013年采集动物产品检疫信息25934条,占全县屠宰量的60%。
耳标发放与防疫档案信息:养殖户申请免疫戴标,动物防疫人员或驻场兽医按照免疫程序对动物实施免疫,使用智能识读器(PDA)或电脑录入上传相关免疫信息,佩戴免疫标识。2013年耳标发放采集信息73622条,占全县耳标发放量的50%。
票证物资管理的采集:通过县级平台上报票证使用信息,达到申请、领用、发放,实现省、县、乡一体化监管。
1.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兽医行业统一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尚未制定出台,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各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了业务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建设,但是,这些业务应用系统涵盖的领域有较强的地域性和部门特色,业务内容交叉严重,有的是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各应用系统独立进行数据采集,基层工作人员需将同一数据向多个上级归口管理部门重复上报,不仅给基层工作带来负担,还容易导致数据统计结果不一,造成管理和决策错误。
2.信息资源不能共享。近年来,兽医行业的各级机构积累了一些信息资源,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各系统之间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从目前已建和待建业务应用系统看,专业性都比较强,架构和实现方式各不相同,相互间没有电子化实时的信息交换,属独立运行、自成一体,缺乏统一标准。因此,形成了大量孤岛式的业务应用系统,既不能上下贯通,又不能横向交流。例如,四川省的电子检疫证明系统只能在省内自己使用,与其他省开发的电子检疫证明系统不能互联,数据不能共享。
3.信息安全没有得到重视。各单位在开发系统时,由于对信息安全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有限的信息化建设资金中,大部分资金用于购置服务器、网络设备和软件系统的开发方面,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虽然各应用系统在建设时不同程度采取了一些安全保障措施,但仅仅是初步的安全防范,与国家的信息系统安全分等级保护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整体上缺乏完善的安全技术保障。同时,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也尚未健全。
4.信息化组织与队伍建设不完善。在组织机构方面,信息化管理组织体系尚未在全国兽医行业得到健全,一些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信息化部门,不利于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工作协调开展。在人才队伍方面,我国兽医行业中,掌握信息化技能人员缺口较大,基层从业人员信息化的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5.信息化资金投入缺乏长效机制。在资金投入方面,目前在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中央没有提供信息化专项投入,各地方也缺少有计划、连贯的资金投入,这不但造成信息化建设开展缓慢,也使得一些建成后的系统陷入运行维护困难、应用难以持续的窘境。
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是我国兽医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畜牧养殖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紧密联系,所以,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不应孤立发展,应放在兽医卫生信息化整体框架统筹考虑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信息化顶层设计工作。尽快出台兽医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法规,围绕兽医卫生中心工作,以提高信息化支撑能力为目标,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整合资源,建立涵盖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监管、屠宰监管、兽医队伍管理、兽医科技等方面的统一信息平台,为各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供指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稳健的步骤,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由专到广,由内到外。
2.拓展信息化建设资金渠道。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兽医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资金,并以项目建设为龙头,采用单位自筹和引进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严格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资金效益,统筹各方面资金,协调管理,杜绝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3.推动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打破信息孤岛,推动行业信息标准化建设。以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化标准为基础,在兽医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下,积极开展覆盖动物疫病防治各环节、各要素的标准体系建设,确立兽医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遵照执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或完善一批急需的信息化标准,重点是信息资源标准。
4.注重信息安全建设。加强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网络和信息系统的防攻击、防篡改、防瘫痪、防窃密能力,加强网络和信息系统监管,提高风险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切实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实现信息化发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5.加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力。研究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尊重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以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主体,适度增加信息人员数量,为兽医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6.积极开展创新试点。围绕深化改革的要求,以转变职能、提高兽医卫生工作能力和服务能力为目标,开展信息化应用的创新试点。密切关注国内外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及信息技术发展动态,不断加强信息科学新技术的研究与交流,积极探索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兽医领域的应用,创新工作方法,研制开发适用于基层工作人员使用的终端数据采集和应用设备,推动移动APP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