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纹草
追问大牧场规模化养殖
文│本刊记者 纹草
◎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暴露出奶牛分散养殖的食品安全隐患,2008年后,随着奶牛养殖从千家万户的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转型升级加快,万头的大型牧场也进入快速发展期。
数据显示,2008年以前,全国万头牧场不到5个;截至目前,全国进入运营的万头牧场已有38个,加之在建的16个,总计将达54个,除了现代牧业之外,几乎所有的国内乳业龙头企业都已经或者正在建设万头大型牧场。
为什么各种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纷纷涌入奶牛养殖业和加工业,规模化大牧场建设倍受青睐?另外,规模化养殖的大牧场在中国该不该发展?能不能发展好?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行业内的两位资深专家。
“根据农业部的定义,规模化养殖的下限是100头,”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表示,规模化养殖没有设置上限,只要符合相应要求,百头、千头、万头都是可行的形式。近年兴起的大型牧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行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认为,规模化牧场受青睐,原因在于规模化牧场满足了市场对于乳制品的巨大需求。
首先是对供给数量的需求。据农业部专家测算,居民收入增加1%,乳制品消费增加0.8%。统计数据分析显示,2014年我国原奶总需求约4900万吨,新增需求约300万吨。到2020年将达到6000万吨。“这么大的需求量,靠散养做不到,全从外国进口也不现实,只能通过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满足。”李胜利说。
其次是对质量安全的需求。李胜利介绍,根据国家奶牛体系的数据,目前国内最好的奶源就来自规模化牧场:乳脂率高于3.8%,乳蛋白率高于3.15%,体细胞数低于30万,细菌数低于20万,已经达到欧盟的标准。随着国内奶牛饲养的规模化比例不断提升,目前我国生鲜乳品质处于历年最好水平。
“万头牧场建设在保证乳品供给和养殖业升级方面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这些规模化牧场的建设保证了我国奶源的稳定供给和质量安全。”
大型牧场虽然有很多优势,但规模化养殖达到一定程度,对于环境与防疫的负担也越重,谷继承指出,大型牧场不能蜂拥而上,要理性规划,关键要“因地制宜、适度规模”。
“奶牛养殖规模的大小,主要是受到土地规模的制约。”李胜利认为,欧盟国家一般实行“种养结合”,土地用于消纳粪污和种植生产粗饲料,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可以实现很好的生产效益。我国地域辽阔,发展万头牧场,应该因地制宜、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解决土地配备问题。
李胜利说,几百头、一千头的牧场也有环境负担,规模化牧场建设和运营必须做到种养结合,配套好粪污处理设施和土地,通过粪污干湿分离、沼气处理、牛粪回垫奶牛卧床和生产有机肥等技术途径,实现粪污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循环利用。
“处理后的沼液可以作为有机肥用于还田。沼液含有丰富的养分,能满足作物的生长,而且可以取代化肥,减少病虫害。”李胜利介绍。2013年11月,国务院出台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明确提到鼓励沼气发电和做好肥料还田。但在具体实施时,各地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沼液是种地的宝,但是要没味的化肥还是有味的有机肥,也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引导和建设支持。”
对于大型牧场备受关注的
防疫问题,专家指出,把牛集中起来养殖,虽然增加了疫情的风险,但也使防疫管理更为集中可控。
大型牧场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在春秋二季进行布病与牛结核检验检疫,每一头牛的生长情况、产量奶、身体健康程度,都有即时的数据跟踪,管理和运营者一旦发现异常,可以立即反应处理,有力地确保了出产牛奶的品质和健康,也可以通过免疫来降低动物感染疫病的可能性。
李胜利认为,万头牧场生产必须加强内控,做好奶牛疾病特别是重大传染性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严格执行免疫、检疫制度和流程,杜绝重大疫病风险。从另一方面看,这么多牛在一起,一旦出现疫情,企业损失很大,这也敦促企业不敢放松疫病防控工作。
“目前万头牧场存在于中国和美国,这是由两国的历史地理环境决定的,欧盟国家受制于土地规模,很难发展大牧场养殖,但奶牛养殖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是世界奶牛养殖发达国家奶业发展的普遍趋势。”李胜利指出,欧美国家奶牛养殖业几十年来都经历了牛场数量不断减少、存栏规模不断增加的过程,像美国,奶牛场数量从20世纪60年代的19.4万个持续减少到目前的5万个左右。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100头以上存栏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占比超过41%,其中,万头牧场只占我国奶牛存栏的3%~5%,客观上并不多。谷继承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型牧场更重要的是具有一种示范作用,尤其是在现代化专业化管理和产业一体化程度上。
“我们总讲规模化牧场,其实在规模化之前,要加一个标准化,”谷继承介绍,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大型牧场总结出一套适合国内的规范化运行标准,这一标准从牧场设计时就开始遵循。以养牛技术领先的以色列为例,一个2000头存栏量的牧场只需要20来个人管理,靠的就是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与规范。在国内的大型牧场,人均管理奶牛也达到将近百头,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管理标准化带来的是产品的可控和优质。谷继承介绍,大型牧场所产原奶的理化指标控制得非常好,像现代牧业旗下牧场原奶的菌落总数,甚至能达到1万以下,大大低于欧盟标准。这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可供国内奶牛养殖行业分享。
大型牧场的另一个优势在于产业一体化。从种草、养牛到加工,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容易形成配套的产业链条,一体化不仅对原奶的安全和品质可控性更强,对于牧场建设所在地的人员就业和利税贡献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国内的奶业发展只有20多年的历史,大型牧场才有5、6年的历史,相对来说起步较晚,”李胜利说,最近媒体的一些报道和争论,表明一些牧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没有足够土地消纳粪污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说明规模牧场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随着欧盟配额制的取消和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中国奶业正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有预测显示,欧盟的原奶产量到2020年将增加8%,中国对于澳大利亚的奶粉进口也将放开,这些都将对国内的奶牛养殖与奶制品加工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的奶业要想要有出路,只能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有竞争能力的奶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是必由之路。”李胜利说,我国规模化牧场的发展方向不会改变,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更需要各方监督和鼓励,理顺各种关系,特别是要做到种养结合,做好粪污处理和疫病防控,同时大力培养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强化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金钥匙”和“奶牛黄埔学校”在国内的科技培训与中国农业大学“奶牛饲料资源高效利用与精准饲养技术体系建设”科技成果在国内推广,促进中国奶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奶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