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福清 赵小丽(全国畜牧总站质量标准与认证处)
我国畜牧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文│于福清 赵小丽(全国畜牧总站质量标准与认证处)
3月11日,国务院发布《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这是1988年12月发布《标准化法》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改革方案》指出,要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侧重于保基本、突出公益性,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侧重于提高竞争力。这个纲领性文件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畜牧标准化是标准化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技术支撑。我国畜牧业发展到今天,发展成绩举世瞩目,问题挑战严峻紧迫,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用标准引领和倒逼产业转型升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迫切要求畜牧标准化加快落实《改革方案》,调整思路、明确目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各有侧重、合力推进,尽快建立健全现代畜牧业标准体系。
我国畜牧标准化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并取得了积极成效。2004年以来,相继发布了畜牧业标准体系建设“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实施了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2006年成立了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截至2014年,我国现行有效畜牧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计700余项,内容涵盖畜禽养殖、饲草料加工、草原草业、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等关键领域和种、料、养、检等关键环节,初步建立了畜牧业标准体系,基本实现了生产有标可用、检测有标可依、质量有标可判,为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现行畜牧业标准体系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标准化工作还存在不足,面临着严峻形势。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标准缺失老化滞后,难以满足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需要。特色畜牧业标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草原生态、养殖环境、设施设备等标准供应不足。标准更新速度慢,“标龄”时间长。重大基础标准建设滞后,奶牛等饲养标准急需修订,畜禽营养需要量标准急需制定。部分标准的内容交叉重复,对同一环节的规定不一致甚至冲突,标准的一致性和衔接度不够。标准质量不高,推广普及率低。定性描述较多,量化指标偏少,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部分内容陈旧,指标设置不科学,标准的先进性不高。存在“两张皮”现象,与产业需求脱节,存在科研化倾向,标准的适用性不强。
2.标准体系不够合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多以一般性产品和种养规范类为主,公益性不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层级之间的制定范围和职责分工不够合理。市场自主制定、快速反应需求的标准不能有效供给。协会、学会、产业联盟等制定的标准在我国没有法律依据,团体标准没有培育起来。受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部分畜牧企业制定标准的积极性不高、能力不足,企业标准缺乏竞争力。
3.管理机制有待创新。标准发布主体单一,主要是政府标准化管理部门。标准审批发布时间长,尚未建立“绿色通道”机制。尚未建立团体标准发布管理机制。实施企业标准备案制,一定程度抑制了企业的积极性。标准重审查发布、轻跟踪评价,重管理、轻服务。标准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不够,不方便推广应用。政府主导制定的部分强制性标准信息公开、免费使用,但还有部分强制性标准和大部分推荐性标准需有偿使用。企业是采标、用标的主体,但其参与标准制(修)订的程度不够。部门之间、标委会之间存在职能交叉、职责界定不清,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不够完善。
4.标准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是一个基础产业,与工业标准化相比,农业标准化更需要加大支持。目前,每年中央财政补助经费不足20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畜牧标准制(修)订需求。投入不足,标准数量少,补助经费低。每个行业标准项目补助3万~7万元,国家标准项目甚至没有资金支持。对畜禽营养需要、草原生态等重大基础性标准研究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国家、团体和企业多元投入机制。
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正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加快转变,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据统计,2014年我国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8707万吨、2894万吨和3725万吨,肉类、禽蛋产量世界第一,奶类产量世界第三,保障了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同时,畜牧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发展方式仍然落后,部分畜产品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养殖污染趋势加重,主要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畜牧业发展质量亟待提高。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实践证明,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达到一定规模,就必须重视标准化,用标准来解决发展质量问题,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畜牧标准化应紧紧围绕畜牧业“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目标任务,以支撑现代畜牧业发展为方向,以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质量安全和竞争力为核心,以过程管理风险防控为重点,努力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开放有序、科学统一、运行高效的现代畜牧业标准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1.紧紧围绕依法治牧推进畜牧标准化。标准是法律法规的技术细化,是经济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是生产经营中的“法”。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总要求。畜牧业也不例外,要依法治理、依规推进。要围绕法律法规推进标准化,量化《畜牧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内容,增强可操作性。要围绕行政审批推进标准化,制定种畜禽、牧草、奶业等行政审批配套标准,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要围绕产业政策推进标准化,制定草原奖补、良种补贴、奶业振兴、统计监测等配套技术规范,推动产业政策更好执行。
2.紧紧围绕资源高效利用推进畜牧标准化。目前,饲料资源紧缺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014年我国大豆进口总量达7140万吨,进口依存度达80%以上,鱼粉进口依存度75%以上,饲用玉米已从供求平衡转向供应偏紧。同时规模养殖用地难、用工难等问题对畜牧业发展形成严重制约。今后,畜牧标准化应进一步聚焦资源高效利用,加快建立“节粮、节水、节地”、资源高效利用畜牧业标准体系。
3.紧紧围绕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畜牧标准化。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不仅是产业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安全优质畜产品首先是“养”出来的。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正本清源,从源头入手,抓好过程管理,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要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制定安全用药、科学用料、健康养殖标准技术规范,加快推进转变发展方式。制定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提高行业监管能力。建立质量追溯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全程可溯源。
4.紧紧围绕现代种业建设推进畜牧标准化。我国是畜牧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良种需求大、进口数量多。建设现代畜牧业离不开现代种业,种业发展需要标准支撑。要围绕现代种业建设,以种业安全和市场化规范运行为核心,加快建立现代畜禽牧草种业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畜禽牧草资源保护、品种标准、良种登记、性能测定、种子标签、质量监测等标准。用标准来推动种业措施落实、规范生产经营、衡量质量安全。
5.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畜牧标准化。草原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殖污染防治是现代畜牧业建设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加快建立健全环境友好型畜牧业标准体系意义重大、十分紧迫。要抓紧制定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标准体系,着力解决草畜平衡等重大标准缺失问题,为全面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大力发展草牧业提供支撑。抓紧制定畜禽粪便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标准,推动制定养殖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促进畜牧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6.紧紧围绕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推进畜牧标准化。市场化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举措,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内容。标准是推进现代畜牧业市场体系建设的有效抓手。要建立畜产品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推动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实现优质优价、优胜劣汰。要建立畜牧业期货贸易标准体系,制定标的物质量标准、交割行为规范及其配套技术规范,推动期货贸易健康发展。逐步建立畜产品电商服务标准,推动线上线下贸易协调发展。推动建立畜牧业进出口贸易标准体系,规范进口行为,提高进口质量,促进我国优势特色畜产品出口,提高竞争力。
根据国务院《改革方案》的要求,结合畜牧标准化特点和实际,提出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畜牧标准化的建议和意见:
1.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标准体系。要根据现代畜牧业建设需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制定畜牧业标准建设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标准体系,实现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全覆盖。梳理分清标准性质、层级和范围。处理好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关系,处理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的关系。政府主导制定的畜牧业标准要突出技术法规和公益属性,重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品安全、健康养殖、质量安全、公平贸易、种业安全等标准化。团体标准要侧重于创新和市场需求,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企业标准要侧重于提高竞争力,重点做好产品质量、等级规格、生产加工规范等。合理界定各层级标准的制定范围,要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地方标准能规范的,一律不做行业标准。行业标准能规范的,一律不做国家标准。
2.创新标准管理评价机制。精简优化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形成标准有效供给格局,满足经济需求,兜住社会“底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政府标准化管理与服务。推动实施标准立项和自主选题相结合。严格遴选标准项目,确保重要标准及时立项。严格标准审查,确保标准质量。简化制(修)订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制(修)订周期。鼓励支持有关单位、团体和个人自主研制公益性标准,建立“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标准予以及时审批发布。
加强标准实施后评估,及时开展标准复审,加快标准更新速度,推动实施政府购买标准公共产品服务。加强信息化建设,公开标准制(修)订信息,向社会提供一站式查询服务,实现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在线免费服务。推动建立标准激励机制,将标准纳入绩效评价体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奖励。推动并积极参与修订《标准法》,明确团体标准的法律定位,修订企业标准备案制度。推动有条件的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发布团体标准。指导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逐步取消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积极开展对企业公开标准进行比对和评价,强化监督指导。
3.积极争取支持,加快推进标准制(修)订。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标准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增加标准制(修)订和重大标准研究财政专项经费,保障标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鼓励并争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标准化事业,推动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要以畜(禽)种为单元,以产品质量为核心,以养殖全过程质量控制为切入点,建立畜禽养殖标准综合体,着力解决标准不配套、不成体系问题。针对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如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畜禽营养需要量、投入品安全使用等,加快推进标准制(修)订,解决标准缺失问题。加快清理复审现行标准,废止一批标准,修订一批标准,解决内容重复、交叉、矛盾和标准“老龄化”问题。
4.推动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标准化工作专业技术性强、政策法规要求高,要求打造一支稳定的、过硬的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根据需要组建分技术委员会,完善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合理配置技术力量。推动加强省级畜牧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指导建立省级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积极开展对发布标准的社会团体和企业进行业务指导,推动建立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人才队伍。加强能力建设,强化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
5.强化标准宣贯推广。以落实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为抓手,依托技术推广机构和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加强标准宣贯力度,推广依法治牧配套标准。以规模养殖场户为主要对象,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大力推广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结合“三品一标”、HACCP等认证工作,宣贯推广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结合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宣贯推广饲料、兽药等投入品安全监管标准,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多渠道普及畜牧业标准化知识,宣传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积极营造重视标准、推广标准、使用标准的良好范围。(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