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2015-12-07/ 第07版面/记者调查 /作者:本报驻韩国特派记者 陈尚文
在韩国,有一个专门从事潜水捕捞作业的女性群体,即海女。对于她们,有句谚语说:“于阴间挣,在现世花。”海女职业辛苦、危险,从业者在骤减,其身份也在被赋予新的含义。文化特色,旅游品牌,终将何去何从呢?
在济州道济州市旧左邑的一个海女村,《环球时报》记者见到66岁的洪仁子。她肤色黝黑,皱纹很深,今年是她下海工作的第47个年头。依海而生,没有上过学的她,从19岁起,每天至少4个小时,一个月14天的工作日,潜入大海捞鲍鱼、海参、海胆。
洪仁子说,对海女而言,6月至8月看起来“最适宜”下水,实际上却无法工作,因为夏季是海中生物生长培育的季节,是休渔季节。真正的“工作季”始于9月、10月,到11月以及次年3月,虽然海水刺骨,她们仍然不能停止工作。一天的“工作量”,少的10公斤、20公斤,多的达到70公斤。
上世纪60年代初,济州岛女性有21%是职业海女,她们贡献岛上渔业收入的60%。如今,海女从那时的2.6万名减至4000余名,其中60岁以上的超过8成。现在每年新晋海女约15名,照此趋势,未来20年,该职业可能消失。
数字背后是艰辛和不体面。在上世纪70年代初橡胶潜水服出现之前,海女们穿名为“小衣”的棉质潜水服,易穿、脱,可从侧面打开调整肥瘦,但会露出大腿,甚至双肩。有脚蹼、护目镜,没有呼吸装备,每年都有人丧生。此外,像洪仁子,气喘、关节炎,一身病。
以记者的感受来看,在韩国人的意识中,海女一直是济州岛的重要象征,是基于女性、契约、反抗侵略的文化和精神。首先,是自食其力养活家庭。其次,潜水捕捞作业具有强烈的共同体特征,不能随心所欲一个人进行,一定要按既定规则行动。个人单独行动也不被允许,遇到困难时大家共同克服,海女们如果脱离自己的集团将无法生存,因此在朝鲜王朝末期形成被称作“契”的自生共同体。海女们根据年龄和技能、品德,分为上军、中军、下军,她们拥有尊重年长者意见的传统,长辈成为榜样。上世纪30年代,济州海女为反对日本经济掠夺,进行了集体斗争。
如今,“海女孤岛”变为旅游胜地。渔业技术发展了,海女们被边缘化了。海女下海捕捞,甚至仅演化为一种旅游表演项目。很多人忧心忡忡。2014年,位于济州市翰林邑的海女学校迎来第七届新生,共有78人,其中还有外国人。而2008年第一次招生时仅凑满30人。如今海女学校人气大涨,录取比例达到3比1。但有韩国媒体称,政府和社会应为提高对海女的认知,为海女文化、产业的保存,倾注更多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