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碧水丹山到禅茶一味:论武夷茶种植文化的内核

2015-12-07 06:46张经武
艺苑 2015年2期
关键词:武夷碧水武夷山

文‖张经武

从碧水丹山到禅茶一味:论武夷茶种植文化的内核

文‖张经武

悠久的茶史积淀了武夷茶种植的文化内核,这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碧水丹山与茶树的牵手造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武夷茶文化。第二,因为万里茶路始自武夷山下梅村,武夷山茶作为起点之茶被赋予至高品质、神圣光环和至尊地位。同时,万里茶路的兴起促进了武夷茶种植规模的扩大。第三,因为武夷茶的卓越名声,因为万里茶路、丝绸之路等贸易方式的影响,也因为饮茶习俗在异域的普及和盛行,武夷茶开始了向全世界跨境种植的征程,成为世界茶文化传播的重要祖源。第四,武夷茶种植与儒释道文化互动密切,这又昭示了武夷茶文化发展的种种可能。

武夷茶;种植文化;内核

“文化内核”(Cultural Core)是文化学的重要范畴。它“指一种文化所含有的一组基本特征。美国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在1955年出版的《文化变迁论:多线进化方法论》一书中提出,文化核心的组成成分与生计活动以及经济安排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1]923就武夷茶种植文化而言,其文化内核就是最重要的一组基本特征,它们与整个武夷山区历史上的生计活动和经济安排关系密切。这尤其反映在碧水丹山造就的种植环境、万里茶路提供的营销路径、跨境种植产生的文化影响和儒释道文化的浸透融入等方面。

一、碧水丹山与武夷茶种植

武夷山,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以及九曲溪所组成,以石为神髓,以水为灵韵。群峰连绵,秀拔奇伟,处处印证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独具匠心。以“碧水丹山”作为武夷山水的写照,这无疑是最精炼最传神的概括。碧水丹山与茶树的邂逅牵手造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武夷茶文化。

“碧水丹山”语出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江文通集·自序》,其中写道:“地在东南峤外,闽越之旧境也。爰有碧水丹山,珍木灵草,淹平生所至爱。不觉行路之远,山中无事,道书为偶。悠然独往,或日夕忘归。”[2]65当时江淹任建安吴兴县令,吴兴县即今日福建之蒲城县,是武夷山市的邻县。江淹所言“碧水丹山”成为武夷山独特丹霞地貌的生动描绘,所言“珍木灵草”有学者推测即为武夷茶。“碧水丹山”与“珍木灵草”的相遇相容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着巧妙而又辩证的生态关系。

碧水丹山为武夷茶种植与生长提供了独具特色的绝佳环境。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武夷山平均海拔650米,分布最多最广的是山地红壤、黄壤及红黄壤。这些为茶树的大面积种植和茶叶的高产提供了基本环境。更为可贵的是,丹霞地貌使武夷山遍布岩石及岩石风化土,这使得武夷茶树的相当一部分就直接种植在岩石之间,即使旁边没有岩石,土壤成分中也多含岩石风化土。丹霞地貌造就的岩石和风化土饱含各种矿物质,赋予武夷茶树上等的品质。陆羽《茶经》认为,茶树“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武夷茶就是生于岩石之间的上等好茶。

“碧水”与“丹山”对于武夷山茶树种植来说同等重要。一些学者谈到武夷山茶叶时强调“丹山”的多,重视“碧水”的少。其实丹霞地貌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是一种常见地貌,丹山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为什么只有武夷山的丹霞地貌孕育出了如此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呢?这里头的重要原因便是武夷山的碧水。因为有干净的碧水,逐水而居的人类才会选择武夷山居住;因为有充沛的碧水,武夷山的茶树在丹山上生存生长才有了生命之源;因为有碧水和丹山的结合,武夷山茶树品质才有了保证。碧水丹山让武夷山成为“茶叶王国”,这里有名有姓的茶叶就有三百多种。碧水丹山还造就了武夷山茶树名丛众多,传统的四大名丛(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铁罗汉)正是碧水与丹山合力造就的植物传奇。

还要着重指出的是,碧水丹山使武夷山成为位尊八闽、秀甲江南的天下名山,成为旅游胜地。名气大热,游人如织,武夷山的人气又反过来促进了武夷山茶市的兴旺,促进了武夷山茶业口碑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武夷山茶文化的世界弘扬,促进了武夷山茶叶的世界贸易。“茶因山兴,山因茶灵”,这八个字可以概括武夷山水和茶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茶树种植来说,碧水丹山就是茶树天然的种植地,碧水丹山的人气又为武夷茶种植增加了人文气息,提供了动力与需求。

碧水丹山天然适合种茶,正因为如此,武夷人认为武夷山天生有茶树。武夷山发现第一棵茶树的地方,被称为茶洞。相传,这个云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经居住的地方。而彭祖之所以长生不老,正是因为喝了武夷山的茶。这个传说,不仅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诗句,也让武夷山人对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层含义。这另一层含义便是,武夷茶树不是外来的,而是从武夷山中来。

名山出名茶,碧水丹山赋予武夷茶种植以岩茶为基本特色。碧水丹山还造就了武夷茶独特的品质,其核心为岩韵。所谓岩韵,是以淳厚沉着稳重取胜的味道。岩韵的嗅味品质、人文意趣其实早就被乾隆皇帝的一首诗道尽。一日,夜阑更深,乾隆读书掩卷,心倦体乏,好酒都不想喝,就想喝武夷岩茶。喝完武夷岩茶之后,文思泉涌,诗性大发,挥笔写下了这首吟诵武夷岩茶的《冬夜煎茶》:[3]217-218

清夜迢迢星耿耿,银檠明灭兰膏冷。更深何物可浇书,不用香醅用苦茗。

建城杂进土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葵花玉銙旧标名,接笋峰头发新颖。灯前手擘小龙团,磊落更觉头炯炯。

水递无劳待六一,汲取阶前清渠井。阿童火候不深谙,自焚竹枝烹石鼎。

蟹眼鱼眼次第过,松花欲作还有顷。定州花瓷浸芳绿,细啜慢饮心自省。

清香至味本天然,咀嚼回甘趣逾永。坡翁品题七字工,汲黯少戆宽饶猛。

饮罢长歌逸兴豪,举首窗前月移影。

在这首诗中,乾隆认为,武夷岩茶岩韵之嗅味品质表现在“气味清和兼骨鲠”、“清香至味本天然,咀嚼回甘趣逾永”;其人文意趣表现在“可浇书”、“可

比德”(以坡翁、汲黯、少戆、宽饶等贤人比赋)、“心自省”、“逸兴豪”。正因为具有如此独具特色、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畅神怡情的岩韵,乾隆对武夷岩茶做出了“就中武夷品最佳”的最高评价。

正是因为碧水丹山造就的武夷茶种之独特品质,武夷茶树种很早就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引种或移栽的对象,武夷茶树种才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许多地方,武夷茶文化也随着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许多角落。

二、万里茶路与武夷茶种植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起源和传播的中心。在历史上,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主要通过四条陆上“茶叶之路”:一是经过西域通向中亚、西亚及欧洲;二是经过蒙古通向俄国;三是经过东北通向朝鲜半岛;四是从西南地区的茶区直接通向南亚诸国。其中,以北越长城、贯穿蒙古、经西伯利亚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中蒙俄茶叶贸易的“万里茶路”最为突出。它始于18世纪初,延续至今。最初运输路线从福建武夷山下梅村起,沿西北方向穿江西、经湖南至湖北,然后自汉口一路北上,纵贯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入蒙古国境内,穿越蒙古沙漠戈壁,经乌兰巴托到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再经乌兰乌德、贝加尔湖、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到达圣彼得堡。这条连接中外、跨越亚欧的茶叶之路,经过大小200多座城市,总长达1.3万公里,被称为“万里茶路”。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将18世纪的“万里茶道”和新世纪的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

万里茶路的兴起和发展默默改变和书写着武夷茶种植的历史和文化。首先,万里茶路赋予了武夷茶以尊贵地位。因为万里茶路始自武夷山下梅村,下梅村乃至整个武夷山茶区成为万里茶路起点。在文化学上,起点往往具有圣洁尊高的始源意义,因为这样一种意义,起点之茶往往被赋予至高品质、神圣光环和至尊地位。由此,武夷茶种也被赋予这样一种光环和地位,这也成为其在万里茶路上传播的不竭动力。其次,万里茶路的兴起促进了武夷茶种植规模的扩大。当年晋商常万达千里迢迢从山西来到了武夷山脚下,当时的下梅村有着大片的荒山,一条连通东西水路的梅溪环村而过。常万达一眼就看中了这里便利的交通和适宜种茶的环境,最终花巨资买下了下梅村附近的所有荒山,作为种植茶叶的基地。可想而知,因为万里茶路上庞大的市场需求,因为晋商对武夷山的眷顾,在18世纪,武夷山茶叶种植规模肯定有一个井喷式的增长。再次,万里茶路的兴起促进了武夷茶的品种改良和种植方式革新。万里茶路中的北方游牧民族区域、中亚、西伯利亚地区,所需茶叶一般为砖茶。砖茶对制作原料的要求相对较低,甚至茶树上的粗枝大叶都可以制成砖茶。由此,为了提高茶叶产量,满足大量制作砖茶的需要,作为万里茶路起点的武夷山茶树种植肯定会尽量选择枝繁叶茂的品种,尽量在种植方式上讲究促进茶树多长枝生叶的技术。而丛生的灌木茶树枝条密集、叶多生长快,这正好满足了万里茶路砖茶制作的需求。这或许正是武夷山几乎看不到乔木茶树的原因所在。

万里茶路的主要目标国就是俄罗斯(前苏联、沙俄)。因为万里茶路的影响,因为对中国茶叶的迷恋、向往和依赖,俄罗斯人除了想喝中国茶,更想把中国茶种引进俄罗斯,亲自在本土种植中国茶叶。“俄国人的饮茶法最初来自中国的北方,首先受游牧的蒙古人的影响。”[4]133“茶叶在俄罗斯的传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茶叶在俄国被视为一种能够医治身体的神奇药物,是由沙皇一人专享的‘贡品’,这是茶叶在俄罗斯流动的‘神话’阶段;第二阶段的茶叶作为一种与身体美学相关的奢侈品在上流社会中传播,但普通人仍然难得一见,这是其‘传说’阶段;第三阶段,茶叶作为一种平衡饮食结构的大众饮品在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广为传播,这时的茶叶传播已成为‘历史’。”[5]11618世纪末期,俄国人已经形成了全民族饮茶的习惯,随着他们对茶叶需求量的大增,对东方茶叶也更加迷恋。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俄罗斯种茶历史较晚。1897年,俄国政府委托深受器重的中国茶师刘峻周从中国招聘茶叶技工10人,去巴统从事茶叶工作。由于我国茶师的多年勤劳工作,使苏联植茶成功,并促进了其种茶业顺利发展,成为世界重要产茶国之一。俄罗斯引种回国内的茶苗和茶种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南方,其中就包括万里茶路起点的武夷山区。

三、武夷茶之跨境种植

因为武夷茶的卓越名声,因为万里茶路、丝绸之路等贸易方式的影响,也因为饮茶习俗在异域的普及和盛行,许多国家都纷纷想把武夷茶树茶种移栽到自己的土地上,改变茶叶贸易过分依赖中国的现状。于是,武夷茶开始了其向全世界跨境种植的征程。

茶树茶种的传播一般分为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两大类。自然传播主要依赖自然力量对茶籽的转移作用,比如流水的冲刷、动物的携带、风力的作用、茶籽本身的滚动等,这些传播方式中尤其是流水的冲刷或者动物的携带也有可能将茶种进行跨境跨国传播。但总的说来,对于茶树茶种而言,自然跨境传播的规模和效率是极为有限的。人为传播则是根据栽培利用需要,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种苗,直接或间接迁移至各地,这是最快的传播途径。“可一日千里,在很短的历史时期里,就可使茶种扩展至全球可适生的各个领域。”[6]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也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现在,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茶叶已成为风靡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寻根溯源,世界各国引种的茶种,以及栽培技术、加工工艺、饮茶方法,乃至茶字的发音,最初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而茶种是由中国向世界各国传播茶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随着茶种的传播,中国历史的悠久茶文化也在世界各国发扬光大。”[7]32武夷茶的跨国种植是中国茶种跨境传播的核心内容。武夷茶的跨境种植在最近的一两百年达到高潮,从亚洲到非洲,在许多适宜的土地上,它都

找到了生长的地方。

武夷茶的跨境种植除了上文所论的俄罗斯,最为典型的还有台湾、印度、斯里兰卡、非洲等地。清代末年,一个叫做林凤池的台湾举人来到武夷山游玩,他喝到武夷岩茶之后大为赞赏,爱不释手,于是他带了一些武夷岩茶的茶苗返回台湾,在台湾冻顶山引种成功后,逐渐被移苗广植,这就是著名的冻顶乌龙。林凤池举人从武夷山带回去的总共有36棵茶苗,其中12棵种在冻顶山并且存活了。虽然地理环境有些变化,但台湾冻顶乌龙茶的武夷岩韵还在。

根据西方著名经典《茶叶全书》记载,最早输入欧洲的中国茶即为武夷茶。[8]1719世纪初,随着武夷茶外销声名远播,武夷茶树也成为英国殖民者觊觎的目标。道光十四年(1834年)印度总督本廷克(Ben-tinick)组织茶叶委员会,研究中国茶叶在印度种植的可能性。由于清廷禁止外国人游历内地,该会秘书长戈登(Gordan)遂乔装潜入中国,并设法在武夷山购买大批茶籽,于次年初偷偷运往加尔各答,后育42000株茶苗,分别植于阿萨姆、古门、台拉屯等地,尔后又聘请中国茶师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仿武夷岩茶的加工工艺制出了第一批成品茶8箱,运至伦敦,英国朝野为之轰动,由此奠定了现在第一产茶大国印度的茶业基础。这些茶树后代又输入斯里兰卡,成为这个世界第三产茶国的茶树茶种之祖先。

1843年和1848年,英国派出间谍福琼两次来到武夷山,先后带走大量武夷山茶叶情报,尤其是带走了大批武夷山桐木村茶苗茶种,第二次离开时还从武夷山招募了8名茶叶种植和制作专家一起带走。最后,这些茶种大多被种在了印度大吉岭地区。这就是著名的大吉岭茶的来源,这也是印度大吉岭王朝的开始。

而接下来,随着英国女王将喝茶的优雅习俗带到广大的英国殖民地国家,武夷茶种又多以印度和斯里兰卡作为中介,广泛传播到非洲摩洛哥、肯尼亚等许多国家。英国人甚至尝试在英国本土种茶,但因为英国纬度高、气候寒冷,不利于茶树生长,最初均以失败告终。茶叶种植,是英国很多茶人的梦想。英国人乔纳森差不多用了十年时间,才在所建造的泰格斯南茶园收获了第一季茶叶,虽然产量很低,知道的人也很少,但却成了英国唯一的茶园,让英国人第一次喝上了英国自己的茶。而据初步考证,乔纳森茶园的茶种也来自武夷山。

印尼是世界第五大产茶国,其茶种多半直接或间接来自武夷山。印尼茶叶最初于1684年从日本引种,但不太成功。19世纪20年代,荷兰人再从中国引种到印尼,开始大规模发展。1878年又引入印度阿萨姆茶种以生产红茶,在1938年出口曾占全球约20%的份额。

而在亚洲的日本、韩国、朝鲜、泰国等国家,茶文化也极为发达,茶叶种植规模也很大。如果追根溯源,虽很难准确考证这些国家的茶种来自武夷山,但也很难否定这些国家的茶叶种植与武夷山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武夷山茶种,主要是两大类,一是乌龙茶,一是红茶;一是武夷山区的岩茶树种,一是桐木村的小叶茶种。在漫长的历史中,尤其是近一两百年,这两类茶种在世界范围内轰轰烈烈地跨境种植与传播。综观武夷茶的跨境种植与传播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英国和荷兰等老牌帝国对武夷茶的跨境广泛种植起到了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中国到印度,再到斯里兰卡,再到非洲,再到美洲。而日韩等亚洲国家的茶叶种植,因为历史上受中国影响太深,与中国茶文化交往更为频繁,以至于茶种的跨境传播路线已经很难厘清,更难考证武夷山茶种在这些国家的传播了。

四、儒释道文化与武夷茶种植

武夷茶种植与儒释道文化关系密切,具体说来,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武夷茶种植与大儒朱熹关系密切;其次,武夷茶种植与寺庙道观关系密切;其三武夷茶种植文化兼容儒释道三教文化,表现出独特理趣。

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一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区居住前后达40余年,晚年自称“茶仙”,死后葬于福建建阳。朱熹为北宋以来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尊为古代理学正宗,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后人尊其为儒学宗师。

就是这一代大儒,也是武夷茶种植、采摘、品茗专家,其丰富的儒学思想,其精深的人生思考,其博雅的气质禀赋,其动人的诗文篇章,谁能否认这些和武夷山水茶之间的内在联系。朱子的生活准则是“茶取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从不奢侈铺张”[9]120。他粗茶淡饭,崇尚俭朴。朱熹晚年为躲避“庆元学案”,赋诗题匾,往往不敢签署真名,常以“茶仙”署名落款。朱子一生大半时间在武夷山度过,隐于山水,著述立说,以茶穷理,品茗赋诗,至今仍有诸多遗迹可寻。

朱熹作过一首《咏茶》诗,记录他隐居武夷、种茶采茶、饮茶观茶、与茶为伴的生活,诗云: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手自栽。地辟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啜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10]308-309

这首诗写出了朱熹在武夷的山居乐趣,同时表明他有亲自种茶采茶的习惯。他种茶采茶,以茶自娱,以茶待客,品茗吟咏。当年他在武夷山隐屏峰下构建“武夷精舍”(后名紫阳书院),办学讲学,为儒家传统继往开来,武夷山学者云集,盛极一时。武夷精舍周围置有茶圃两处,种植茶树百余株。

朱熹种武夷茶,不是偶然行动,而是贯穿其终身的活动。种茶活动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促进了朱熹对儒学的思考与建构,一方面强健了他的身体,一方面又影响和锻铸了朱熹的心性品格。他不仅在武夷山种植,还在其行迹所到之处推广种植武夷茶。他一边种茶植茶,一边著书立说。居于幽山僻乡,朱熹在种茶活动中推究儒学微言大义,在武夷茶品评中笔耕不辍。耕与读,农事与学术,茶与儒,相促相谐。他曾撰写《劝农文》,不忘推广茶叶的种植栽培。在漳州为官时朱熹已是花甲之年,但他仍然不忘在房前屋后种植武夷岩茶,并在漳州推广武夷茶叶。甚至在回江西婺源

老家扫墓时,他也不忘捎带武夷岩茶苗,在祖居院落种满,还把老屋改名为“茶院”。

朱子一生喜爱种茶劳动,痴迷武夷茶树,他实际上既是一儒生,又是一茶农。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得朱子在其理学建构中经常以茶入理,以茶论儒。种茶既强健了朱子之体魄,又促进了朱子之深思。让人感到拍案叫绝的就是,这一代儒学大师也是茶学大师,这一代哲人也是一代茶人。

武夷茶种植还与寺庙道观关系密切。即使在今日武夷山旅游考察途中,我们依然可以看见这样的情形:武夷山的寺庙道观被茶园茶山包围,寺庙道观里的和尚、尼姑、道士许多是武夷茶种植者,寺庙道观至今还有茶园、茶山、茶树等财产。佛家和道家在武夷山这里,也像儒家一样保持着对武夷茶的高度热情。

道教在武夷山有深厚的传承基础,它也深刻影响和阐释着武夷茶的种植文化。根据《武夷山志》中记载,武夷山自古以来即为神仙遁隐会聚之所,为地仙之宅,为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蝉修行之地。武夷君即秦时降临此地之神仙,这也正是武夷山得名由来。作为高士名道修行之地,武夷茶总被当地道教看成修道养性的一种有效载体。“武夷山,多青霞,武夷道士多种茶”(见清《武夷山志》第22卷),武夷山的宫观道士不但自己以种茶为修炼方式,以饮茶为乐,以茶药治病为善;而且提倡以茶待客,以茶祭献。我国古老的一些名茶,不少是道教徒最先种植发展起来。比如四川鼎鼎大名的蒙山茶,就源自汉初甘露祖师吴理真云游武夷山带走的茶苗。《名山志》记载了孙惭《智矩寺留题》(古碑记)云:“倚栏眺茶圃,昔有汉道人,分来建溪芽;寸寸培新土,至今满蒙顶,品倍毛家谱。”[11]11

佛教在武夷山也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它和武夷茶种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释茶。”[12]109因为茶禅一味、茶佛一味,茶事即佛事,也因为众多僧众和香客需要饮茶,所以僧人尼姑种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据史籍记载,唐武德六年(公元618年),一僧人即在武夷山云窝建设石堂寺,石堂寺周围当时已经种满茶树。后来,武夷山几乎每座山峰都有佛寺,每寺皆种茶。武夷山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僧人以茶贡佛祖(奠茶)、以茶敬施主(佛茶)、以茶助禅(禅茶),以茶社交(茶宴),以及僧众以茶为饮(普茶)。茶与佛彼此水乳交融,难以分离。

儒释道三教在武夷山出现一派兼容和谐的局面,这是难得的奇迹。而让儒释道三教和谐融通的中介是什么呢?其中必定有茶,必定有茶树种植文化。碧水丹山孕育出独特的武夷茶,武夷茶又作为一种神奇的中介融通了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三教。儒家看重中和,道家追求自然,佛家崇尚空灵,而武夷茶兼有中和静畅之美。这样的美感,成为其勾连儒释道文化的前提。武夷山三教同山、三教同茶的独特文化结构与内蕴,拥有巨大的文化包孕性,意味着武夷茶文化延绵不息的巨大发展空间,昭示着武夷山茶树种植文化的蓬勃未来。

五、结语

茶树种植文化是茶文化的始基。没有茶树,也就无所谓茶叶,也就无所谓茶文化。茶文化之源,不是陆羽之《茶经》,不是唐人饮茶之习俗,而是神农氏尝百草发现第一棵茶树之传说。茶树从野生到人工种植,这绝对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创举,其意义可和驯化猪牛羊鸡鸭鹅相当。这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体现了人类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体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从此以后,种茶、采茶、制茶、饮茶成为一个完整系统,茶文化的基本体系也由此形成。在此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茶树种植是茶文化之基。自从有了人工种植,茶文化开始有了基点,开始有了积淀,开始像一条河一样从千年以前流到千年以后。

武夷茶种植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端和核心源流,这一核心种植文化的关键词便是碧水丹山、万里茶路、跨境种植和儒释道文化,这几个关键词共同构筑了该文化的内核。碧水丹山是武夷茶种植的物质基础、环境基础和品质基础;万里茶路赋予武夷茶知名度、美誉度和国内外市场;跨境种植让武夷茶成为中华茶文化影响全世界的急先锋、排头兵和主力部队;儒释道文化的浸透融入让武夷茶的附加值大大增加,让武夷茶成为自然禀赋和人文意趣相融相谐的文化产品。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社会科学新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江淹.江文通集•卷十[O].四部丛刊景明翻宋本.

[3]林治.中国茶情[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4]郭蕴深.俄国的茶文化及中国种茶技术在俄国的传播[J].学习与探索,1998(04).

[5]肖坤冰.帝国、晋商与茶叶——十九世纪中叶前武夷茶叶在俄罗斯的传播过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6]郭元超.茶叶植物的起源、传播与演化[J].茶叶科学技术,1996(01).

[7]陈荣冰.茶种的起源,演化与传播[J].茶叶科学技术,1999(01).

[8](美)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M].中国茶叶研究社,译.开明书店, 1949.

[9]朱郁华.无茶不文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竟鸿.名茶掌故[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名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名山县文史资料第2辑[G].1986.

[12]来玉英.晕象武夷山:儒、释、道三教茶礼俗文化[J].宜春学院学报,2011(01).

G12

A

本文为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研究(批准号:12XMZ057)研究成果之一。

张经武,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专业2013级在读博士,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武夷碧水武夷山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问走”雾霾浊流 “询来”蓝天碧水
突出“三个转变” 守护碧水蓝天
人大“年检” 守护鹰城蓝天碧水
创建企业的碧水蓝天
武夷山漂流口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