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燕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天津 300074)
从《萨利克法典》看法兰克人的公社生活
邵文燕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天津 300074)
《萨利克法典》显示,马尔克公社是法兰克人的基本生活单位;公社内部出现明显的等级划分。《法典》同时也反映了法兰克人的日常生活,刑法和民法完全混合,是研究法兰克人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
《萨利克法典》;法兰克;马尔克公社
《萨利克法典》(以下通称为《法典》)是法兰克人的习惯法汇编,成于克洛维(481-511)时期,是与法兰克人的风俗习惯完全融合的法律规定,为我们提供了法兰克人5、6世纪的生活状况。本文即以此为依据对法兰克人的公社生活作一个初步的分析。
法兰克人隶属日耳曼人的一支,大约3世纪时出现在莱茵河以东的北部地区。在扩张的过程中,部落联盟组织日益巩固,军事领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至5世纪末克洛维统一各部,势力扩张至整个北高卢。各部在处理法律问题时各行其是,矛盾不断;依靠口耳相传的法律在处理事务时也多有不便,因此制定一部通用的法律成为必然。据传,6世纪初,几位贤人对萨利克法兰克人口耳相传的习惯法进行整理汇编,并在莱茵河东岸先后召开三次会议,又由克洛维等加以修订,最终颁布了《法典》。
《法典》显示,马尔克公社是法兰克人的基本生活单位,公社内部居住着一个个父系家庭,由丈夫、妻子、孩子、半自由人和奴隶组成。各户耕种的土地虽归公社所有,但被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马克思说,土地是公社的基础,是公社的共同财产。“每一个单个的人,只有作为这个共同体的一个肢体,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成所有者或占有者”。森林、牧场、水塘等资源则归公社集体所有,由公社成员共同使用。从远古以来,森林对农民是一块自由供应的场所。在那里,他获得了他的燃料,在那里,他的猪群和牛羊群吃着嫩叶,草地上的干草还作为冬季的饲料。故此,马克思总结公社的主要特征就是“耕地变成了私有财产,森林、牧场、荒地仍为公社所有”。而土地所有制的二重性恰恰就是农村公社区别于氏族公社的重要特点之一。《法典》中就有很多相关规定,如第九章“关于对谷田或任何其他围圈地的损害”提到,法兰克人在播种完之后将地用篱笆圈围起来,如果有人打开别人的篱笆,将牲畜放到田地、或者菜地包括萝卜、豌豆、扁豆地及葡萄园会被罚款30先令。这就可以证明,耕地分配到户,私有财产开始产生。
《法典》编订时,法兰克人已开始由半游半牧的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法典》第三十四章提到任何人用耙子去耙出苗的地或是以四轮马车在没有路的田里行走,应罚款3先令。这样以强制手段对庄稼地进行保护,说明了法兰克人对农业的重视。除农业之外,畜牧业对于法兰克人来说依然很重要。《法典》中提到猪、马、牛、羊等牲畜,其中对偷猪的处罚规定尤为详细,偷乳猪、小猪和成年猪等的罚款各不相同。偷牛亦是如此,牛用来耕地,通常是几个村庄共同使用,偷为三个村庄的奶牛配种的公牛的罚款是偷未上牛轭的公牛的三倍。
相比经济活动,《法典》更多地反映了法兰克人的日常生活,在418条法律中,有343条是禁止犯罪的,主要是在农业社会里一般侵害人身的罪行,诸如抢劫、纵火、争吵、斗殴等,刑法和民法完全混合。如《法典》第三十章“关于辱骂”,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称呼他人为娼妓应被罚款45先令;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指责他人扔下盾牌逃跑应被罚款3先令、称他人为间谍或是伪证者应被罚款15先令。又如第十七章“关于伤害”,打破他人脑袋并露出脑子应被罚款30先令;打到他人头破血流且血流到地上应被罚款15先令;用拳头揍人但未流血,一拳应被罚款3先令,最高罚3拳。
日耳曼人一直盛行血亲复仇制,由于这样会削弱整个部落的战斗力,所以这时已改成赔偿金制度,即为犯罪而缴付罚金的制度。每个人都有“价格”,如果夺取他人的性命就要付偿命金,赔偿金数量的多少因杀人者和被害人的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这说明法兰克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等级划分。国王和贵族是上层,《法典》中杀死一个伯爵应被罚款600先令;处于中层的是有人身自由的法兰克人,偿命金是200先令;罗马人的偿命金是自由法兰克人的一半;半自由人的地位更低,偿命金是自由人的一半,他们的地位在自由人与奴隶之间,《法典》第十三章提到,如果国王的依附者或是一个半自由人强奸了一个自由人妇女,他就会被判死刑;但如果是自由人,则只需交纳罚金。至于奴隶,第十二章中提到,如果一个奴隶偷了价值40第纳尔的东西,他会被阉割或是罚款6先令,同时主人要负连带责任。可见,有没有钱、能不能交罚金是一种权利,奴隶什么都没有,基本等同于其主人的财产。另,《法典》保护妇女和儿童,故其“价格”比较高,杀死一个十岁以下的男孩(最大十岁)应被罚款600先令;袭击一个育龄妇女应被罚款700先令;杀死一个已生育过的妇女应被罚款600先令;杀死一个不能生育的妇女应被罚款200先令。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法典》主要是对各种犯罪行为的罚金规定。其各项规定虽简单粗糙,却有一个有价值的特点,即法律是一个民族生命的自然产物,而不仅仅是一套由上往下施加的法规,值得深入研究。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72页。转引自朱寰:《略论日耳曼人的农村公社》,《史学月刊》,1991年,第1期。
[2][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9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3页。转引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4]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页。
[5]朱寰:《略论日耳曼人的农村公社》,《史学月刊》,1991年,第1期。
[6]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5-266页。
[7][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