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毅
让好作风成为好习惯
文/伍毅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给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带来了明显改善,呈现出新的气象。但多年的陈规陋习和重症顽疾,要想一下根除并非易事,在个别党员干部身上,仍然存在作风痼疾。转变作风,关键是要让好作风成为一种好习惯。
作风是形象,好的作风出战斗力。作风建设是否深入人心,能否取得成效,标志之一就是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否能养成让群众受益、被群众认可的好习惯。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任何习惯都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坚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好习惯能让人终生受益,而坏习惯则危害无穷,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习惯大多是后天养成的,只要不断改变和坚持,再顽固的恶习也会消于无形。所以,加强作风建设,就是从各个方面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将转变作风进行到底,就是用好的习惯练就好的行为,用好的行为塑造优良的作风,最后把好的作风养成好习惯,让习惯变成自然而然。
让好作风成为好习惯,要从“实”字入手。要在思想上求实,在行动上扎实,在实干中转变作风,在实践中服务群众。加强作风建设,不能满足于坐而论道,必须结合实际融入实践,要在改进作风上讲认真,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能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作为党员干部,要自觉地把“实”字当成一面镜子、一把尺子,经常拿来照一照、量一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把更多心思和精力放在接地气、求实情、办实事上。要从思想深处抓起,在思想和灵魂上动手术,往思想熔炉中持续添柴,打好信念之铁,炼出意志之钢。同时,要将求实的思想转化为务实的行动,勇于接受工作的磨砺、社会的考验,放之于小事小节去涵养,放之于实地实处去锤炼,把“实”贯穿到养成好习惯的全过程,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让好作风成为好习惯,要从“严”字抓起。无规矩不成方圆。转变作风要坚持“严”字当头,敢抓敢管敢于担当。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一抓会好转,松一松就会反弹。要坚持从完善制度入手来稳定作风。要从建立制度抓起,从执行制度严起,持之以恒。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将自身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要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形成好作风,养成好习惯。对不利于解决“四风”问题的制度机制,要坚决予以废止;对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规定,要边实践、边总结,继续坚持,逐步完善;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建立新的制度。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执行制度没有例外,用好的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才会有稳定的作风,不会经常改变。
让好作风成为好习惯,要在“恒”字上下功夫。研究结果表明,一种行为重复21天以上便可形成习惯,重复85天便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但改掉一个习惯就要相对难上许多,一旦思想松懈、条件成熟,旧习惯又将出现反弹,甚至变本加厉。转作风不仅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更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石,只有始终保持良好的作风才能为群众办好事,服好务。如果只是在活动中展现良好的作风,活动结束后又“反弹”起来,做表面文章,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加强作风建设,为的是让优良作风在养成习惯中可以实现持续长久,因而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握紧作风的“方向盘”,不打滑,不松劲,让好习惯不断形成惯性,积聚势能。这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否则,稍一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差的主人。”同样,改掉一个坏习惯,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刮骨疗毒的勇气,就很难彻底铲除。因此,好习惯要从心里养成,要以“水滴石穿”的毅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持之以恒地践行优良的好作风。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将转作风进行到底,就是将好行为养成好习惯,让好习惯变成自然而然。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长期坚守、自觉养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既是外在的规定和守则,更是内化的习惯和信条。每名党员干部只要坚持下去,好作风就会变成行为习惯,风清气正的局面便会形成。
(作者系营口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