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十二公民》的戏剧叙事

2015-12-07 08:40文‖张
艺苑 2015年4期
关键词:戏剧性公民戏剧

文‖张 娟 李 磊

论电影《十二公民》的戏剧叙事

文‖张 娟 李 磊

电影《十二公民》具有质朴的戏剧风格,强调故事情境的戏剧性、结构形式的整一性、人物形象的差异化、围绕冲突叙事、以对白为主导。利用戏剧叙事,电影在讲述一个扣人心弦的法律故事的同时,清晰地展示了陪审团制度,完成了十二位性格各异的人物的塑造,呈现了不同思想观念的冲突,实现了中国法律电影创作的突破。

《十二公民》;法律电影;戏剧叙事;冲突

电影《十二公民》由著名戏剧导演徐昂执导,韩景龙、徐昂、李玉娇编剧,何冰、韩童生等十二位北京人艺及国家话剧院的演员联袂主演,它体现出质朴的戏剧风格,被称为“戏剧电影”。影片获得2014年第九届罗马国际电影节当代电影单元最佳影片奖,2015年在国内院线公映,拥有良好的口碑和票房。作为一部优秀电影,《十二公民》成功地探索了戏剧与电影的结合方式,在一个大片云集、电影叙事弱化的时代,凸显戏剧叙事的力量。正是借助戏剧叙事,《十二公民》在短短的106分钟时长内,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法律故事,清晰地展示了陪审团制度,完成了十二个形象各异的人物塑造,呈现了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向大众传播了法律文化、法律精神,实现了法律电影创作的突破。因此,对《十二公民》的戏剧叙事进行分析,非常必要。

《十二公民》 剧照

一、戏剧性情境,促使人物展开行动,有效地激化冲突

情境作为人物行动和戏剧情节发展变化的总体背景,是构建戏剧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促使戏剧性冲突爆发、发展的契机,是使人物产生特有动作的条件。”[1]98《十二公民》注重戏剧性情境的营造,具体、合理、尖锐的情境促使人物展开动作,有效地激化矛盾冲突,有利于塑造人物,增强影片的戏剧性。

依照谭霑生先生的理论,情境的构成包括三个要素:“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具体事件、特定的人物关系。”[1]109因此,《十二公民》的戏剧性情境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模拟法庭提供的一间屋子。屋内陈设简单,放着一张桌子和十二把椅子,这是一个典型的会议讨论场景,而影片的主体部分就是一场讨论。空间环境的单一与戏剧行动的单纯高度契合。其次,构成情境的具体事件是十二位模拟陪审员讨论“富二代弑父”案,而且必须就这个案子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这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弃权,不能提前离去,每个人的声音都要接受其他人的监督。这一事件把人物投放到没有退路的特殊处境中,进而形成观念的碰撞、个性的冲突,便于拷问出人性的真实和思想的隐秘。再者,《十二公民》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具有不同思想,出于不同目的参与讨论,人物关系充满冲突对抗,带来故事情境的紧张和尖锐,情境进而又影响活动于其中的人物。

二、形式整一,聚焦于讨论情节,制造强烈的戏剧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戏剧艺术形式的整一化,即作品的“各部分须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水乳交融的有机整体。为此,“需要对表现对象进行一种量的控制”,把曲折的布局和情节锤炼成“一个完整的行动”,还要对表现对象的长度、广度做好“‘度’的控制”。[2]26-30这种理论经过后世学者

的发展形成为西方戏剧叙事的传统,也成为影视艺术叙事的重要原则。因为,它满足了受众对一个完整清晰、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的诉求。

《十二公民》遵循传统戏剧整一性的要求,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中部的完整故事,为典型的锁闭式结构。电影开端,十二个人接受陪审员的任务,进入准备好的房间开始讨论;电影中部是十二个人展开激烈的观点对抗,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电影尾声,十二个人圆满完成任务,陆续离开。三部分间是有因果逻辑联系的整体。中部是情节展开部,又可分成若干小情节段,以几次投票表决为标志界限。投票环节具有过渡作用,每一次投票既结束了前面一段情境故事,同时又开启一段新的情境故事。每一个小情节段好比戏剧的一场戏,有开始、发展、终结。小情节段间环环相扣,不能随意增删或者调换任何部分。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完整的行动,编织得疏密缓急、起起伏伏,非常富有节奏感,在整一中具有变化。单纯、整一的形式,有利于制造强烈的戏剧性,以及将内容聚焦于十二位模拟陪审员讨论的全过程。由此,观众在消费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法律故事的同时,了解了陪审团制度,丰富了法律知识,接受到法律精神的教育。

三、围绕冲突、强化悬念,讲述扣人心弦的法律故事,完成对公众的教化

戏剧冲突是一种体现在完整的戏剧动作当中的矛盾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艺术表现形式。《十二公民》的完整戏剧动作是十二位陪审员对案件的讨论,它作为影片的主体情节按照冲突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组织。陪审团对案件进行投票表决,结果是1:11,1票认为无罪,11票认为有罪。由此,划分出势力悬殊的两大阵营,冲突开始。伴随剧情的发展,在讨论的进行中冲突不断,案中越来越多的疑点被挖掘出来,不同观念“博弈”的结果是“有罪观”和“无罪观”两个阵营的边界不断被打破,2:11,3:11……6:6……变化的数字说明越来越多的人被事实说服,认同“无罪”的意见。每一次举手表决,既意味着一场冲突的结束,也意味新一轮冲突的开始。经过一场场的辩论,电影出现“11:1”的数字,情势完成与开始时截然不同的翻转,11票认为无罪,1票认为有罪。至此,电影情节发展到高潮,更尖锐的戏剧性冲突时刻到来。固执己见的3号能否被说服?经过一番激烈陈词,3号在事实面前低下头。最后一次民主表决,12公民达成一致的“无罪”意见,冲突消弭。法理战胜偏见,事实取得胜利。

每一次冲突都形成一次悬念。伴随冲突不断发生,新的悬念不断出现,悬念像钩子一样钩住受众的心,引导受众紧紧跟随情节,走向故事结局。电影的主体是讲述十二公民如何达成一致意见,在冲突和悬念作用下,这个过程被呈现得一波三折,富有看点,具有兴味,吸引受众投入地观看。电影通过合情合理的推理、论证,激烈的辩论,观点的碰撞,在说服一个个人物的同时,也说服了受众。冲突、悬念打造出扣人心弦的法律故事,完成对受众的心灵教化。电影中伴随讨论的持续和深入,人物关系经过从观念对抗到观念认同的过程。由此,影片的主旨指向人与人的沟通和由沟通达成的和解、和谐。电影尾声部分,经过紧张的辩论和缜密的分析,十二个人对案子形成一致意见,离开房间,走入自己的现实生活。现实的画面有些虚幻、有些诗意,人物走得很缓慢,似乎在经历了对自己偏见的窥探后,他们更加珍视生活、珍视身边的每一个人,表现出对生命个体应有的尊重。受众看到并感受到一幅美丽世界的图景。显然,这是编导者的美好愿景,相信每一个观影者对这幅美好愿景都充满了期待。

四、塑造差异化的人物,通过人与人观念的冲突,折射社会现象

戏剧冲突往往表现为具有不同性格的人物在追求各自目标过程中所发生的矛盾斗争。因此,《十二公民》中的十二个陪审员形象塑造体现出冲突的要求,即突出差异化。他们分别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在年龄、个性、经历、观念上存在差异,参与这场模拟讨论的目的与动机不同:1号法学院助教,组织会议的召开和顺利进行,是一个相对符号化的形象;2号数学教授,是有一定数学素养的和事佬;3号出租司机,脾气暴躁,有思想偏见,屡次引发激烈冲突;4号房地产商人,相对理性,讲究尊重和道理;5号有过冤狱的经历,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清楚法律的意义;6号急诊科医生,具有尊重生命的意识;7号学校小卖部商贩,有生存压力,油嘴滑舌,被校方拉来做陪审员,对案子毫无热情;8号检察官,是中心人物,具有法律精神和公民意识,个性坚定,在其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疑点被发现;9号空巢老人,性格宽容平和,坎坷的经历使他认同8号对生命的尊重态度,赞成大家坐下来讨论一个人的生与死;10号吃瓦片的老北京,自私冷漠,歧视外地人,是素质不高的市井小民;11号学校小保安,对法律具有热情,对案子比较关心;12号保险推销员,思想容易游移。

因为个性差异、观念不同,讨论中人与人之间产生冲突,有法律精神的冲突、偏见导致的冲突,以及生活中的矛盾引发的冲突(比如大学保安与小卖部老板的冲突)。它们将当下中国存在的贫富分化、阶级差别、农民工问题、代沟问题、恋爱婚姻问题、历史遗留伤痕、错判冤狱、教育问题等和盘托出,呈现了发展中的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

五、以对白为主导,推动剧情,展示人物性格、思想

话剧与歌剧、舞剧、肢体剧、戏曲等不同,它是以语言动作为主导的。人物语言作为戏剧的中心,要求蕴含丰富的心理内容,即有“潜台词”,能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人物关系的变化。《十二公民》作为一部以“讨论”为主的戏剧电影,它以对白为主导,对人物语言的要求非常高。导演徐昂曾说:“写清两个人或者三个人的对白是容易的,但是当十二个人一起坐在桌子前面一直保持某种性格的差异……这个时候其实有点

困难,所以我们就在里面不断地找到差异。”[3]正是编导对对白的精心锤炼,打造了《十二公民》的“对话艺术”。

首先,人物语言高度性格化,做到让观众“听其声,辨其人”。比如小商贩和老北京事不关己的小自私,出租司机的偏见思想,数学教授的好人原则,检察官的公民意识、法律精神,急诊科医生的冷静,这些人物的性格差异都是通过语言加以区别的。

“听听听,咋不听,咱们要赶紧的,早完早散啊。”“他要再这样没完没了,我告儿你们,你们的孩子就没成绩了哈。”(小商贩)

“呵呵呵,这大热天的哈,咱们大家坐在这儿挺不容易的……关于这个案子我没什么说的,呵呵呵。就是觉得这孩子有罪,因为从反证法的角度看,我们没法证明这个人不是他杀的。”(数学教授)

“对不起,我打断一下,我们根本不用证明不是他,只要是在证明他的这个过程中存有疑点这就行了。”(检察官)

“我没明白,只要您认真的听那个老头的话,这有什么难的?”“富二代,从小娇生惯养,惯出一身臭毛病!”“现在,可不能用我们小时候的标准衡量他们,一点规矩没有,心里边冷极了!”(出租司机)

“我不同意您的结论,但是赞赏您的态度,……尊重生命!这是我赞赏您的原因,但我还是认为富二代有罪。”(急诊科医生)

“有跟你说话的功夫,我早把那房租收了,真是的。我要不担心我女儿毕不了业,我才不在这儿闲聊呢!”(老北京)

其次,对白蕴含冲突,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人物关系的变化。

司机:太对了!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这外地二道贩子养大的,他能是好人吗?

混混:嗨,哥们儿!外地人招你了?

司机:怎么了?

混混:你说怎么了?河南人偷你的了?

司机:没偷。

混混:抢你的了?

司机:没抢。我愿意说,我。

混混:你再说一个试试?

小卖部老板:他在那儿说事儿呢。不是冲人。

混混:你怎么知道他不冲人啊?

小卖部老板:他那说我呢。您太敏感了!

保安(河南人):凭啥不敏感!

(吵起来)

大家(七嘴八舌):好了,好了,甭搭理他。

再者,对白蕴含丰富的心理内容,反映人物的思想观念。

检察官:世界不存在百分之百,所谓百分之百往往是我们四舍五入的结果,真相往往在那点儿小事儿里头,容易被我们忽略的那点儿小事儿里头。

小卖部老板:什么小事儿,首先啊,您刚才说的跟真的似的,其次啊,答案都那么明显了,如果你还觉着那是小事儿,那可就是太吹毛求疵了,你!

检察官:我们现在是坐在一所法律大学的教室里,为了一群将来有可能成为法官的年轻人在讨论一桩谋杀案。是为了我的孩子,也是为了你的孩子,是为我们的孩子讨论一个人的生死,这不该吹毛求疵?决定一个人该不该枪毙,这事儿不该吹毛求疵?往大了说,这事关系咱们国家未来法律是否公正,不该吹毛求疵?吃饱了撑的,把孩子送到这里念书!

此外,对白具有表情性。比如,第二轮投票出现10∶2的结果,大家哗然的一段对白,非常具有画面感。

司机:谁啊,这哥们儿是谁,我真想知道这哥们儿是谁?!我。

保安:咱们这是不记名投票。

司机:不记名,哼。那我也知道是谁!

司机:哥们儿,不是你。

司机:哥们儿,真行,你真行!

混混:怎么了?我就投了怎么了?

司机:不是,这脸说变就变了,啊?!

(吵)

老人:不是他,是我投的。

老人:谢谢,谢谢,真是我投的。我是这么想的,他一个人和我们大家伙的意见不一致,他并没说这男孩无罪,他不确定,我就想支持他。

小卖部老板:10∶2。感情2在这儿啊!

司机:老爷子,您可为什么,您……

追溯电影的发展史,随处可见戏剧的影响:比如电影先驱之一的梅里爱第一次将戏剧舞台艺术与电影连接到一起;有声电影发明后出现了大批戏剧电影;传统戏剧理论影响下的经典好莱坞电影,像希区柯克的《夺魂索》、《电话杀人案》,轻松喜剧《七年之痒》、《一夜风流》等都具有浓厚的戏剧风格。当然,电影不能跟随在戏剧的后面亦步亦趋,它必须摆脱戏剧的影响,才能发展为独立艺术。经过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奥逊·威尔斯、安东尼奥尼等电影艺术家的探索,电影发展为视听综合艺术,戏剧的影响更多内化为对电影叙事的影响。20世纪末出现的奇观电影《泰坦尼克号号》、《龙卷风》以将电影打造为视听盛宴、震撼受众感官为能事。对奇观影像的追求导致电影叙事弱化,渐渐发展为电影艺术的短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又一次认识到电影叙事的重要性。戏剧电影有助于纠正电影对视听影像过度追求的弊病。因此,《十二公民》的出现给当下中国电影带来一股新异之风,丰富了中国法律电影的叙事类型。

[1]谭霑生.论戏剧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余秋雨.世界戏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3]《十二公民》罗马电影节迎全球首映礼,以黑马姿态冲击最高奖[EB/OL].国际在线 .http://gb.cri.cn/27564/2014/10/21/6 071s4735409.html.

J90

A

本论文为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项目“中国法律电影研究”(项目编号:2012330)成果。

张娟,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李磊,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戏剧性公民戏剧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长春花蓝+玉米黄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美国自白诗的“戏剧性”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鄢烈山:“公民写作”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