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

2015-12-06 10:01:07冯霞鲁娜娜铜仁学院体育系贵州铜仁5543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6期
关键词:竞技教学模式体育

冯霞 鲁娜娜(铜仁学院体育系 贵州铜仁 554300)

试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

冯霞鲁娜娜
(铜仁学院体育系贵州铜仁554300)

摘 要:笔者主要针对目前我国各类高校体育教学体制改革状况加以客观论述,证明如今其核心发展理念在于时刻完善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素质,尤其在选取对应指导教材资料期间,需事先鉴定成员身体素质、文化水准等方面协调引导能效;同时,在教学模式上尽量彰显教师主导地位,保证在适当迎合学生主观能动性规则基础上,为各类体育训练内容革新和整体教学事业发展提供较为坚实的支撑平台。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规范体制改革路径

结合以往实践调查经验整理分析,如今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确发生着全新革新,但是有关传统教学思想束缚效应却始终不能合理摆脱,毕竟任何体制架构改革绝非一朝一夕,需要合理调整以往组织形式较为粗浅现象并向深层次方向发展指导思想转变,尤其使得局部单元朝向整体改革形态过渡。目前相关规划主体研究重点在于,依照不同高校发展状况,采取多种改革方式,同步处理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细节,这将是日后高校体育体制改革活动的核心探究内容,需要适当引起相关人员重视和灵活调试沿用。

1 我国高校统一实施体育改革的现实意义论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水准不断提升,涉及高校学生身体健康发育和力量素质得以全面改善,同期个体肺活量指标和身体柔韧结果则难以直视,大部分学生近视几率高速提升,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薄弱,终身体育能力依然欠缺。面对此类状况,高校体育改革应重新进行自我定位,确立信息化时代高校体育的目标,价值取向和体育课程实施方式,以期成为教育系统中不辱使命,紧跟时代步伐的一分子。

首先,在生活体育层面上,经过我国小康社会体系不断健全,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口脱离农业生产方式进入其他产业的行列。在此背景之下,体育已有农业社会中的非必需品变为必需品,是否掌握体育能力和拥有健康的体育意识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衡量标准之一。为了适当调节单位社会成员紧张工作氛围,促进社会成员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针对生活内容中的体育娱乐项目加以有机整改,其首要任务便是针对高校学生创设一系列训练-娱乐为一体的体育课程引导单元,这也是高校体育改革期间不可忽视的重大挑战内容。

其次,环顾发达国家的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发展和对竞技体育本质的剖析,在竞技类体育控制结构中,由国家行政主导的竞技体育越来越少,市场和社会将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力量,相信日后不管是职业或是业余体育选手,都将透过高校体育组织加以灵活筛选,高校将成为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培育场所。透过现阶段高校体育训练机制改革与竞技项目高校联办局势透析,能够清晰界定高水准运动队伍训练任务未来必然被高校体育所承接。基于此,高校体育应准确判断未来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升自我能力和价值。

2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遗留的技术性问题整理

第一,教学内容陈旧,大中小学体育课程重复。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材依然沿袭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苏联模式,尤其当中竞技类项目占据比例空间过大,教学手段和方法也采用运动训练模式,这种重学科逻辑,轻视学生身体、心理发展逻辑的课程价值取向和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热爱体育却讨厌体育课,使体育课成为学生体育兴趣的刽子手。再就是对应的理论教材部分内容实用性与针对性不强,各类高校在办学上的不同特色及地域特点在教材中缺乏体现。

第二,成绩评价理念和方法过于陈旧。相关细节表现为:课程核心评价内容设置得过于呆板、单调,时常会衍生与阶段化教学、考试规范指标相互背离迹象。特别是当中的评价主体,长期深陷于消极被动境遇,无法很好体现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和人性化,对一些非技能类素质,尚没有令人信服的评估标准,从而使评价的客观性不稳定;评价重心仍侧重终结性评价,缺乏对过程的评估。这种评价理念违背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使学校体育不但不能成为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孵化器,反而由于其不能很好的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导致学生的教学主体性的沦落。

第三,教师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滞后。教师作为教学服务的提供者直接决定了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师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能力欠缺,课程意识淡薄。同时,由于我国体育师资培养模式的不完善和继续教育制度的欠缺,使体育教师无法实现教育理论和技能的更新、提升,新课程理念和实践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无法实现“体育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新的体育教学实践”的良性过程。其次,在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教师对本职工作的成功期待及业绩效能感等方面没有明确定位和激励机制,评价标准单一,评价主体以行政为主导,体育教师缺乏参与和话语权,导致高校体育教师隐性流失严重。

3 后期我国高校实施体育改革的细化举措内容解析

3.1教学核心引导指标的明确设置

强化单位学生体质健康强劲水准,如今在高校体育改革核心指标控制体系中已经达成共识。需要注意的是,在面对宏观协调控制指标期间,必须高度树立起终身体育训练理念,其实就是在科学改善学生身体、运动技能协调发展状态基础上,督促个体培养起成熟生存发展意识和自身能力强化的行为习惯,经过异质化趣味性实践竞技单元演练过后,获得前所未有的身心体验性满足结果。但是结合目前相关规范体制结构观察,涉及阶段化教学内容科学选取、学生身心负荷规则全面遵守、教学流程创新性组织等内容,始终是迎合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际的基础概况。作为新时代高校体育训练人员,必须正视课时不足问题,能够将核心教学内容在课内外情境架构中灵活穿插。也就是说,在课堂内部传授标准理论知识,令学生掌握基础的技能训练要诀,并时刻发挥自主性训练和评估能效;至于课外活动,则可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到专项训练和交流俱乐部之中,核心理念在于强身健体并获取应有的体育健康知识内容。

3.2教学内容的科学选取

结合长期教学实践经验判定,教材内容的科学选取需要借助人体生物改造效率细节加以精确鉴定,至此过后,相关的体育文化和教育价值都将顺势彰显完全。众多周知,竞技类运动项目始终被作为人类文化专属组成单元,各类高校体育主讲教师必须时刻关

注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状况,同时将各类能够广泛支持学生身心素质改造、体育文化核心引导单元激活、学生娱乐竞技兴趣迎合的内容列入既定教材大纲之上,但是切勿衍生任何知识重复迹象。当然,为了合理规避体育单纯竞技特性的表现结果,相关规划主体需要适当灌输一定数量的民族性、娱乐性、健身性项目内容,为后期独具中国特色的创新型教材体系构筑,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持动力。

3.3教学引导的单元的灵活调试

客观来讲,科学教学模式的沿用,必须确保规划主体沿着自身主导地位能效释放路径和学生主体存在意识凸显层面,加以不断改革迎合。首先,教师主导地位控制方面,主要集中力量强化其职业道德素质和技能协调控制实力,确保其能够不断查阅全新教材内容,试图提供更加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对于学生住主体意识激发细节上,主要就是稳定阶段化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科学性,令学生经过自主性训练和评估过后,获得应有的成功体验,进一步引动其在今后生活中树立自觉锻炼的习惯。目前,我国各区域高校在国外先进体育教学模式上引进数量丰厚,对于改革主体思路开阔的确产生较大辅助功效,但是仍旧需要关注引导方式和创新知识结构的协调交接结果,确保一切教学手段都能够迎合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状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3.4体育教学模式的合理创新

截止至今,我国各类高校普遍将核心注意力投射在体育教学模式革新层面之上,但是后期衍生的大部分教学模式始终会与课堂教学基础性知识结构产生冲突。需要明确的是,任何一类完整形态的教学引导体系架构,都必须针对阶段化教学理念、个体素质综合化调试指标、整体教学结构以及引导体系内容加以协调穿插。所以,这部分研究活动,其实就是针对教学流程整体特性合理程度加以验证,确保最终能够全面映射最新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特性。在处理这么复杂的体育课程教学引导体系期间,对应规划主体要将课程多功能、多目标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单纯采用一类教学疏导模式始终无法解决全部问题。如: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因为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控制要求有所差异,相应地需要个体利用多种训练途径加以适应。尤其在进行既有教学结构优化改造期间,必须针对个体身体状况、技能交接规则等各类要求设定异质化教学延展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尽可能地应用科学理论作为先导单元,同时联合实验对比手段,将既定教学模式可行性、操作便利性加以精准评估,确保后期大规模教学整改细节的有机覆盖结果。

另一方面,高校体育内部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水准同样不可小觑。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指导教师始终遗留技术力量型、高学历成员较少问题,尤其在学历方面,与其余专业指导教师相比差距幅度过大。结合实践调查结果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能够取得硕士学位的基本上只能占据全体教师数量的1%左右。因此,为了尽量扩大内部研究生数量,有关体育院系须及时创设研究生函授班,利用高校已有的技术、经济条件,包括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和英语教学实力条件等,及时针对体育教师身心发展规则和社会整体发展需求做出科学研究,进一步有组织地进行热点课题联合攻关。相信长此以往,有关我国各类高校体育教师整体素质水准会产生明显的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涉及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活动涉及因素众多,包括教材内容更新、学生主体地位凸显、教师专业技能和素质协调性等,相关规划主体必须联合国内外最新研究经验和高端技术设备,将阶段化教学内容全面革新,创设合理数量的娱乐竞技训练单元,令师生广泛参与进来,并针对自身素质不足状况加以自主性改进。相信长此以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事业必将展露前所未有的胜利光芒。

参考文献

[1]李金鹏.对体育教育成本构成的若干问题思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10(1):123-135.

[2]黄波.基于主体性教育原则的学生体育意识培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0(3):56-78.

[3]渠广伟.体育课程难度及其定量模型构建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27(4):178-201.

[4]曾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天中学刊,2014,21(6):137-144.

[5]陆东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究领域论文合著网络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8(5):120-125.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6(a)-0238-02

猜你喜欢
竞技教学模式体育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竞技精神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50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花与竞技少女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21:28:39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竞技体育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