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西、平北参加抗战的经历

2015-12-06 19:59:26
北京观察 2015年9期
关键词:时事新闻根据地敌人

文 谷 平

在平西、平北参加抗战的经历

文 谷 平

我的原名叫胡京芝,原是北京市女一中的学生。女一中在当时是一所比较进步的中学,1936年9月入学的第一个月,经同班同学徐幼珍介绍,我加入了党的进步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

北平沦陷后,我不甘心在沦陷区当亡国奴,就决定去根据地。1940年,读高一的时候,我和同班同学尹让敏一起到了平西根据地,在那儿见到了许多以前的同学。虽然我们只有高中学历,但是在根据地也算是知识分子了,所以我和尹让敏被分配在《挺进报》工作,报社就在涞水办公。《挺进报》最先叫《黎明报》,当时报社社长叫赵明,他把我分配在编辑部,尹让敏分配在电台负责收发报。由于本身还是学生,我对办报什么也不懂,就边工作边学习。

后来有一段时间,我负责编辑时事新闻。我们的稿件来源,一个是收听新华广播电台的新闻,另一个是驻县里通讯站的记者写的稿件。此外,有时候还需要根据新华广播电台里的内容编写时事新闻,包括中央的一些政策和上级指示等。另外,派到各县的记者也为报社提供稿件。当时的平西有五六个县,男同志一般派出去当记者,女同志留在报社机关,组织上主要考虑到女同志单独行动会有危险。

在根据地看报的主要是地方和部队的干部,我们军分区的政委每个礼拜就至少要来报社一次,我就向领导汇报这一时期各地的时事新闻。一开始报纸是石印,石印是在墨汁里掺着药水,写完字后铺在石头上,药水把字迹烧去,留下的部分就是稿子的内容。后来到了平北改为油印。报纸印出后,发行员要背着报纸送到各县发行站。由于根据地资源匮乏,报纸印数有限,每份都要辗转传阅,保存很长时间,很多军队和地方干部常常把几份报纸带在身边,走到哪里就给那里的群众宣读。

平西根据地比较巩固,我们的工作环境也相对稳定,不是三天两头打游击,一般每年有两次规律性的春秋两季反“扫荡”。1943年,为响应宣传阵地要到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机关和报社就搬到了平北。平北不同于平西,不是很稳定的根据地,这里属于游击地区,对敌斗争比较艰苦,日本人一年得有八个月在“扫荡”。由于经常遇到“扫荡”,我们也总结出来一套对敌斗争的经验。工作期间,一听到哨兵放枪,我们就知道有情况,自己将装着稿子的公文袋往腰上一系就转移了。“扫荡”有时候两三天,有时候一天。敌人一般是拂晓进攻,但不敢在山里夜宿,怕八路军、游击队打冷枪,晚上就回去了。记得有一次转移过程中,我可以听见身边的子弹“扑扑”地响,而不是“啪啪”地响,这说明敌人离我们很近,我看见前面的部队指挥员急得跳脚,我们后面的人就赶紧低头猫腰,向后转移。山地里有个好处,就是一般转过一个山头就安全了,敌人不熟悉环境,枪炮射程也有限。还有一次,村里杀了一头猪炖肉给大家吃,我们编辑部也分到一大碗猪肉,刚要吃饭,就听到枪响,敌人来了。根据地不常能吃到肉,我一时还不舍得这一碗肉,就把它搁在一块大石头背后,找个东西盖上。等“扫荡”的敌人走了,我去大石头底下一摸,碗还在,就把肉拿出来大家接着吃。在对敌斗争不是那么激烈的时候,我觉得生活还是有滋有味的。

作者系铁道出版社原党委副书记,抗战期间在平西根据地《挺进报》担任编辑

猜你喜欢
时事新闻根据地敌人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12
敌人派(下)
学生天地(2018年18期)2018-07-05 01:51:34
论时事新闻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新闻传播(2018年1期)2018-04-19 02:08:44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足够是够的敌人
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8
时事新闻版面编排浅议——以湖北日报时事新闻版为例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4
时事新闻的不保护与保护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最后一个敌人
小说月刊(2014年11期)2014-04-18 1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