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正(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分析
肖正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摘 要:该文研究的是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相关问题。文章在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领域以及组织开展方式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了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之上,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中现存的组织开展方式不够科学、课时安排不足、缺乏统一的教材、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等四个较为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高校健康教育的顺利高效落实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高校健康 教育课程模式 探索与分析
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同样也不例外。高校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以高校为场所,以学生为对象,以传播、教育和干预为手段,增进高校学生的卫生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预防疾病意识,从而实现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改善其生活学习质量的一种教育模式。高校健康教育的开展对于改善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观念等多个方面均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高校健康教育系统,构建适合我国高校健康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的课程模式已经成为了贯彻落实高校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素质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鉴于此,该文就针对与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以期能够对我国高校健康教育的顺利高效落实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1.1课程性质
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实际上是一门集技能传授、知识传授、身心训练为一体,旨在增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掌握健康技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2课程目标
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主要有以下目标。
(1)普及大学生健康知识,让学生能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明确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培养良好的健康意识。
(2)引导学生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习惯,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改善生活的质量,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学会获取健康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1.3课程领域
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将学生的健康教育贯穿于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之中,重视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以及卫生习惯的养成,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社会、安全以及营养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构建了以技能、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等多个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
1.4开展方式
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到体育课中进行落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即:通过对高校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融入并突出健康目标,并将其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方式是目前多数高校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倾向于选择的一种方式。二是以健康教育选修课的方式来进行落实。这种方式也是目前部分高校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时,常用的一种方式,如:山东大学的健康教育课就是主要采用选修课的方式来进行的。三是以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进行落实。这种方式确切的来说,实际上已经脱离了高校的课程体系,是通过高校活动的方式来开展的,该文为了能够全面的研究高校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也将其纳入了分析的范畴。
2.1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开展方式不够科学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开展方式主要有三种,虽然说这三种方式各有其特点和成效,但是却均无法有效的实现高校健康教育的标准和要求,整体看来仍然存在组织开展方式不够科学的问题。
首先,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课的方式。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方式,仍然是以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课的方式进行落实的,也就是说,很多高校在开展健康教育时,仍然是以“体育卫生模式”为主,将健康教育课程与体育课程融为一体,这种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如,部分任课教师在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时,由于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明确,导致很多人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就是在体育教育中强化健康教育,而没有认识到树立健康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以至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极易出现“重体育、轻健康”的问题,使得高校的健康教育活动仍然主要是停留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层面上,而健康教育课程也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不利于高校健康教育的顺利高效推进。
其次,以选修课的形式来组织开展高校健康教育的方式。目前还有一部分高校是采用健康教育选修课的方式来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但是这种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方式,相较于高校学生的数量而言,授课的普及面显然太小,很多学生会因为选修课的名额限制而无法接受健康教育。可见,以选修课的方式来组织开展健康教育远远无法实现在高校学生中普及健康教育、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目的。
最后,专题讲座的方式。以专题讲座的方式来组织开展高校健康教育,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来,这种方式的长期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讲座的开展次数、时间、内容的系统性以及参加讲座的学生人数等情况均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很容易让高校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从而影响教育的成效。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方式上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不利于高校健康教育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高校应在充分认识到“健康第一”的健康教育理念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将“健康第一”的理念切实的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去,将健康教育列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积极探索和研究科学的课程组织开展方式,例如:已经具有一定的健康教育经验的高校,可以将健康教育课纳入公共课进行试点,并注意积累组织开展过程中的经验,逐步实现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开设了远程教学课程的高校,还可以通过建设健康教育网络平台,设置远程教学机制的方式来探索组织开展高校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以改善目前高校健康教育的不足。
2.2高校健康教育的课时安排不足
科学合理的课时安排是确保高校健康教育课程顺利进行所必须的时间保障,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前提条件。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健康教育的课时安排方面却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高校健康教育的课时严重不足。绝大多数高校目前所安排的教学课时,均无法满足完成基本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教学的要求。有的高校甚至一学期只有4~5个学时的授课时间,根本无法完成高校健康教育课程顺利、有效落实的需求;二是在仅有的教学课时中,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也无法得以保证。在针对高校健康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高校在组织开展健康教育课程时,实际进行健康教育或者与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仅能够占到半数,很多甚至仅仅是在公体课的基础上简单增加了一部分健康教育的内容,多数时间仍然是进行运动实践为主,用来系统的进行健康教育的时间非常少,以至于影响了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
因此,要实现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增加课时就成为了一个必须之选。各个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对健康教育的课时做出科学的安排,将健康课纳入学校的总课表,并通过教学监督和检查、教学评价等方式,确保健康教育课时的有效利用,以尽可能的达到高效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
2.3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缺乏统一的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也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内容上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科学体系,因此,目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也处于比较“落后”的情况,高校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时根本没有统一、完整、系统的统编教材,近几年我国出版的几套《大学生健康教育》教材或是读本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以至于各个高校目前在开展健康教育时,仍然是以各省市的自编教材或是自选教材的方式为主,而这种方式,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如:教材内容过分偏重于体育健康知识和体育理论基础知识,而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习惯教育方面的内容却较少等,从而影响到了高校健康课程的开展和落实情况。
由此可见,要实现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有效开展,重视高校健康教育教材的建设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应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体育教育、健康教育等领域的专家教授,积极的研究和编写符合我国高校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的教材,以尽可能的为我国高校健康教育的贯彻落实提供最为基础的条件。而高校在目前缺乏统一的、可用的教材的情况下,则应注意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开放性的、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学生增进身心健康、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的教材。注意避免教材内容的片面化、单一化问题。
2.4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在针对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本省几所高校进行了实地走访之后发现,目前在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专业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由专职的任课教师来组织开展健康教育的情况非常鲜见,绝大数高校的健康教育课程和健康教育活动均是由学校的体育任课教师、心理学教师或是学校的保健医生来兼任的。而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健康教育教师的方式,由于受到任课教师知识结构、知识面等多个方面的影响,所开展的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对于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
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注意加强对在职的高校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对在职的高校健康教育教师进行预防医学、身心健康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知识的强化培训,以优化其知识结构,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其执教水平和执教能力;二是要注意加强高校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培养,通过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培养来改变目前兼职教师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以具有系统的、科学的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为我国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庆林,史慧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武典.学校心理辅导原理[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3]俞爱玲,莫洁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3(3):292-293.
[4]钱健.中、美、日三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0-123.
[5]王建平,郭亚新.构建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意义及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3(4):48-51.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7(b)-0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