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规划中的景观营造研究与实践——以博山长寿山为例

2015-12-05 01:58:01宋棣陈东田时玉芹钱兴华高燕青徐学东
关键词:博山景观规划长寿

宋棣,陈东田,时玉芹,钱兴华,高燕青,徐学东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乡村旅游规划中的景观营造研究与实践——以博山长寿山为例

宋棣,陈东田*,时玉芹,钱兴华,高燕青,徐学东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本文从分析我国乡村旅游景观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乡村旅游景区中的乡村景观营造理论并得出三个营造方法。并以山东博山长寿山为具体案例展开研究。在深入分析其现状、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提炼出自然、人工和非物质形态三类乡村旅游景观元素,以这三种乡村景观的营造为切入点,创造养生、休闲、旅游、观光、餐饮、体验、祈福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富有地域特色的景区,以期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乡村景观

20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同时城市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城市居民承受着来自生活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对愉悦身心和短期休闲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强。乡村以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区位条件,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地,于是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园林研究的热点。然而,乡村旅游作为我国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其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体系并不完善,乡村旅游的景观规划出现特色危机,表现出过分强调“形式美”,千篇一律,忽视乡土性文化的沿承等问题,受到众多学者的批判与质疑。乡村旅游规划与乡土景观元素的结合成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也是吸引众多游客的必备因素。

1 相关概念

1.1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方式。现代乡村旅游发源于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伴随着铁路以及公路交通便捷性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社会休闲方式在欧洲的英国、德国、西班牙以及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在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社会文化发展以及乡村旅游者兴趣与爱好的变化,乡村旅游的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1]。

1.2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乡村旅游景观是以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为基础,精心规划设计、合理开发利用,营造出的具有高品质的、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空间环境。这个空间环境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正是以保护乡村景观为前提,以挖掘乡村景观的综合效益为目标,以旅游学及景观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合理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游人和居民创造高效、安全、健康、优美的环境,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2]。

2 乡村旅游景观营造的理论

2.1乡村旅游景观营造的原则

2.1.1整体性原则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是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的复杂载体,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整治,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3]。

2.1.2景观多样性原则景观规划与设计要因地制宜,体现当地景观特征,利用可以利用的各种景观资源,打造多样的乡村旅游景观[4]。

2.1.3区域特色原则由于各景区所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景观资源条件不同,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不能搞一个模式,而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重视自然山水地貌特征、人文典故、民俗民风等环境因素,打造“一家一品”的景观特色。通过充分发掘和筛选,找准优势特点,然后进行主题创意。

2.1.4文化传承原则乡村旅游的景观设计要本着文化传承的原则,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充分的继承和发展,将乡土文化和乡土景观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当中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景观。

2.2乡村旅游景观营造的方法

乡土景观应存在于特定的地域,它是适应于自然和当地人,因此,在乡村旅游中的乡土景观营造时应该重视地域特征的差异性,来提高郊野公园的辨识度与吸引力。具体可以从乡土景观三元素(自然、人工和非物质形态)入手[5],方法如下:

2.2.1提炼区域自然要素,塑造自然乡土景观根据地域的自然属性,充分挖掘自然的乡土元素提炼并加以利用,找准优势特点,然后进行主题创意。

2.2.2控制人工干预,保持自然肌理注重规划地域的人工乡土景观元素提炼,并结合乡土工艺将这些元素运用到景观营造中,以最小程度地改变原有自然景观,如服务建筑采用民居建筑样式,这样既满足人们使用功能,又能营造地域特色。

2.2.3解读地域传统文化,突出乡土人文气息乡村旅游景观营造应在保护、延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融入人文景观,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景观。

3 博山长寿山现状研究

3.1区位分析

博山长寿山景区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东南部,距博山城区23 km,距淄博市区约70 km,境内仲临公路、口南公路及辛泰铁路纵横交错,贯通全境,西距济南机场120 km,东距青岛海港240 km,是连接博沂路、济青高速公路、博莱高速公路的交通要道和博山东南部山区重要交通枢纽。规划区域东西跨1 km,南北长1.36 km,总规划面积约893333.3 m2。

3.2现状分析

长寿山座落于源泉镇中心位置,海拔不足400 m,南北走向,北靠源泉村,东面临淄河而立,河道两侧驳岸部分有衬砌,部分为山脚岩石自然成岸。河道水量充沛,自然形成山水田园格局。南部地势渐低,坦荡宽阔,西侧临近327省道,交通便利。从山北望,山形下圆上尖,呈圆锥状,山北部有台阶直通山顶。长寿山植被较好,遍山苍松劲柏,荆木黄栌枫树,风景秀丽。此外,长寿山还有着许多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有较好的人文景观价值。同时长寿山是淄博地区传统的道教圣地,山顶宗教建筑群也是源泉一大特色。

4 博山长寿山景观规划研究

4.1规划理念

4.1.1规划目标依据博山长寿山景区现有状况、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充分挖掘整理乡土景观资源,传承博山的传统文化,营造浓郁的地域景观,规划突出长寿主题、宗教文化、特色农业、传统民俗,建成集养生、休闲、旅游、观光、餐饮、体验、祈福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极富地域特色的景区。本次规划定位:总体上遵循“因地制宜、文化造园”的指导思想,刻画“青山秀水,养生灵境”的造景主题,使游人于此“觅乡土风情,体自然野趣”。

4.1.2规划构思通过现场踏查,了解当地民俗,收集基础资料,根据源泉镇总体规划以及旅游开发规划的精神和构想,结合博山长寿山景区的现状条件,经过多次比较,我们最终拟定将规划理念定位为:回归山水田园,享受健康生活。

4.1.3规划布局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紧紧围绕博山长寿文化这条主轴线和山水田园为两翼的景观格局,开展景观规划。博山长寿山景区总体布局时充分考虑了现状地形条件及各功能分区相对环境的不同要求,充分体现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总体上形成“一线——三轴——五区”的规划布局结构。(见图1)

一线即“东入口—登山小道—后山—西入口”这一构成贯通整个景区东西的主线,沿途能欣赏到阡陌纵横的农业景观,感受到碧波荡漾的水域景观,领略到绿树苍葱、红叶满山的优美景色,更能来此祈福朝觐,聆听道家福音,体味自然回归,天长地久。三轴即“天和”——长寿山人文景观轴、“地和”——淄河水域景观轴、“人和”——源泉乡村景观轴,沿这三条轴线,形成了长寿山景区的五个功能区,即山林游览区、宗庙朝圣区、养生度假区、滨水景观区、休闲农业区,使“一线”与“五区”紧密相连。布局结构中,以养生度假区为核心,向山林游览区、宗庙朝圣区、滨水景观区、休闲农业区辐射,辐射重点为宗庙朝圣区、滨水景观区、休闲农业区,形成核心区拉动放射点的整体格局。(见图2)

图1 博山长寿山园规划布局图Fig.1 The layout plan of Changshou Mountain in Boshan

图2 博山长寿山总平面图Fig.2 The master plan of Changshou Mountain in Boshan

4.2景观规划

根据乡村旅游景观营造的方法,对规划区内乡土资源进行分析提炼,从自然、人工、非物质形态三个方面进行景观规划。

4.2.1自然式景观规划博山长寿山景区规划过程中提炼出主要的自然式景观元素:淄河、长寿山、松柏林及芦荻等乡土植物形成三处景点。

4.2.1.1寿山神韵整个景区以长寿山的自然风光为基础,运用从生态学出发的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对长寿山植被进行规划。规划对该区域实行大面积绿化,形成良好的植被和生态环境,同时也为整个景区提供一个绿色背景。种植松柏类的常绿树种和大量枫树、黄栌等红叶树,使景区四季有景可赏。同时,该区突出“长寿文化”,打造中草药养生基地,弘扬“道教文化”,营建太极禅院,设计中采用了杜仲、银杏等药用乔木;半夏、桔梗、丹参、金银花等药用地被,还采用了时令瓜果蔬菜,供人们采摘、食用。

4.2.1.2烟雨淄河景区内有山有水更显具有灵气,淄河的水体提供给游人更加多样的活动空间,将成为长寿山最吸引人的公共区域,其得天独厚的水体资源,景色宜人,是修养身心、远离城市喧嚣的好地方,令人心旷神怡。规划沿河设置滨水步行道,形成环河休闲散步道及休闲空间。在适当处点缀亭台桥梁码头,游人或泛舟弄水,或独钓水边,或曲径通幽,或赏鸟观鱼,身得当地自然山水草兽之野趣。

4.2.1.3圣山灵境规划在保留原有自然植被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山体绿化美化,同时设亭台楼阁。山林间设台阶蹬道、健身步道两种游览路线,路线依山就势,曲折回环,静中有趣,幽而有芳。规划引入宗教人士,修缮宗教建筑,营造更好的宗教氛围,来此“清净无为,息心去欲,恬淡自然,养气安神”。

4.2.2人工式景观规划规划区域内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和小型农产品加工业,故规划中注重保留了适合改造利用的村落民居、废弃房屋和农田等人工乡土景观元素,延续当地的农耕文化,形成带有当地乡土风情的景点。

4.2.2.1森林人家森林小屋区主要提供住宿的功能,两个组团都位于森林边缘,区域较为独立、安静,自然景观资源良好,规划景观将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将自然景观纳入景观设计范畴,引入室内空间,通过对入户及建筑周边细节的景观营造,提供给游人一处休养生息的场所。基地面向东方,阳光充足,视野开阔,规划建筑依据地形分为两个组团,一为森林小屋组团,二为休闲俱乐部,两者建筑依山而建,将建筑融入整体自然环境中,通过对现状松柏林的景观改造,尽量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其它将通过园林造园的设计手法,营造游园的园林景观空间。

4.2.2.2综合服务区建筑综合服务区建筑布置在原有管理办公楼的台地上,并以台阶式的剖面加上屋顶花园与背后的山林很好地融为一体,成为山林的一部分,顺应地形,形成S形布局。场区内现有建筑为办公建筑和辅助用房,结构体系主要为砖混结构,办公建筑为三至四层,质量尚好,可以对其进行改造,并且利用博山当地的一些建筑艺术,在从墙体、屋顶、装饰、室内等方面加以改造。重新赋予其使用功能,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可体现当地建筑风貌。

4.2.2.3农家风情乡土建筑是乡村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旅游中乡土建筑作为一种媒介起着传播文化的作用。乡土建筑营建的生活的空间场所,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情和利益相融合,拥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并形成了淳朴的民风[6-8]。在打造农家风情景区时,对原有乡土建筑进行保护和适当整修,体现当地建筑风貌;对新建建筑统一采用典型的博山民居风格,再现当地乡土景观特色。

4.2.3非物质形态景观规划对当地的非物质形态景观元素进行提炼,打造寿山文化家园,为自然景观增添文化气息。

4.2.3.1寿山道场该景位于长寿山顶,环境优雅,空气清新。寿山道场分设四馆:道教文化馆、道家养生馆、道家医馆、功夫道馆。长寿山道场以道家养生理念为核心,以弘扬太极武术为己任,服务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太极爱好者。鉴于不同练习者的需求,道场内开设有太极初学班、太极提高班、太极速成班、太极教练班、太极内功心法讲座班以及传统武术班、养生班等。道场之自然神韵,是拳法融合自然之结果,与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享受相吻合,即养精养气,也养神养意,即能提神养生健体,又能得到非常高雅文明的完美享受[9]。

4.2.3.2百寿园百寿园位于景区入口处,“长寿山”摩崖石刻三个字,神态如生,仙意似动,又饱墨浓意,力透石碑。集百余奇石于此,分置路两侧,石上刻百“寿”,即成百寿园[10,11]。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块上刻着历代书法家所写的“寿”字,字体不同,风格迥异,其中不乏书法大家的珍品,如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米芾、苏东坡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墨宝,这一处碑林成为书法爱好者向往之地。

5 结语

运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加快乡村旅游的景观建设,同时不断挖掘和丰富乡村文化、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以文化提升产业;通过实行标准化管理,实现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本文针对乡村旅游景观规划面临的问题,找到乡村旅游景观营造的新思路:与乡土文化相结合。结合博山长寿山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实践,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检验,为博山长寿山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有益的借鉴。

[1]刘晓惠,李常华.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J].中国园林,2009(3):79-82

[2]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4):123-126

[3]孙新旺.生态、节约与传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乡土景观元素[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4):105-109

[4]胡卫华,王庆.深圳郊野公园的旅游开发与管理对策[J].现代城市研究,2004,19(11):58-63

[5]李晨,彭小云.论乡土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3):38-39

[6]俞孔坚.田的艺术——白话景观与新乡土[J].城市环境设计,2007(6):10-14

[7]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l55-58

[8]刘滨谊,陈威.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2000(6):66-68

[9]刘振卿.浅析乡村旅游景观[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1992(2):87-90

[10]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11]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Study and Practice on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Rural Tourism Planning——The case of Changshou Mountain in Boshan

SONG Di,CHEN Dong-tian*,SHI Yu-qin,QIAN Xing-hua,GAOYan-qing,XU Xue-dong
College of Forestry,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271018,China

This paper studied the theory of the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rural tourism area and came up to three methods from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rural tourism in China taking Changshou Mountain in Boshan as a case. This paper refined natural,artificial and non-material vernacular landscape elements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and then made them as the entry point build beautiful pastoral scenery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reating health,leisure,tourism,sightseeing,catering,experience;blessing func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a beneficial con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of rural landscape

Rural tourism;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rural landscape

YU986

A

1000-2324(2015)02-0293-04

2014-03-11

2014-04-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环境友好型城市人居环境规划管理体制研究”(06BJY035)

宋棣(1989-),男,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E-mail:songdi0406@126.com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chdot@163.com

猜你喜欢
博山景观规划长寿
源流“淄”味
走向世界(2024年10期)2024-03-25 07:03:47
阅读使人更长寿
长寿还是短命
景观规划设计
食品工业(2020年6期)2020-07-18 04:07:22
《万方乐园景观规划》
流行色(2020年1期)2020-04-28 11:16:38
植物蛋白有助于长寿
原乡(外二首)
开箱取宝之博山豆腐箱
金桥(2018年8期)2018-09-28 02:30:06
GIS技术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四川省自贡市釜溪河仙市至沿滩复合绿道郊野段景观规划为例
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 07:56:29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现代园艺(2017年11期)2017-06-28 1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