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光奎
优化信贷结构的目标任务——浙江银行业样本探析
肖光奎
今年以来经济步入新常态,在金融脱媒持续扩大,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挑战之下,浙江银行业变压力为动力,以深化信贷结构调整为抓手,促进经营转型驶入快车道。梳理浙江股份制银行转型路径不难发现,加大开辟新兴信贷市场力度,积极开展绿色信贷调整信贷结构,正在成为转型中商业银行的新面貌。在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保持GDP稳定的背景下,浙江银行业扶持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在增量资金安排上对接国家战略,扶植“三农”产业、保障性安居工程、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领域。存量与增量的结构调整都出现了积极转变。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值得关注的是在去年银行贷款限制行业清单中,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建筑、钢铁冶炼业、纺织印染业、煤电风电设备等行业。而在此之前的上述行业,还未被列为银行限制支持的经济序列。之所以明显转向,除了上述行业与经济周期变化密切相关,已经出现了增长乏力风险积累的趋势,更重要的是与国家三令五申倡导的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不相符合,调整信贷结构将其列为限制对象已经处于势在必行别无选择的境地。
展望近中期金融形势,信贷资源仍然较为紧缺,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的主基调不会变。在此背景下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和客户结构,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新的领域,与综合回报高、经营效益好的行业相互融合,提升贷款定价能力,在业内已经形成共识。而就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来说,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牵引带动。银行业必须主动进行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摆脱对传统信贷业务的路径依赖。在结构调整中以信贷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向新兴行业领域倾斜投放。
浙江银行业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连续三年发力新兴信贷市场:一是支持先进制造业,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向轨道交通、海洋工程、通用航空等重点领域倾斜;二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新技术产业发展机遇,打造以互联网产业、生物医药工程、新分子材料、节能环保为代表的信贷投放新通道;三是支持现代服务业,围绕新城镇化建设,信贷资金加快进入商圈、酒店、物流、百货、医院、学校等细分领域,选取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丰富信贷项目储备库;四是支持文化创意产业,本着“重创意、轻资产”原则,支持出版发行、文化旅游、娱乐游戏、有线网络、电影院线、影视制作、广告会展等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在存量资源的配置上调整信贷结构,对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加快并购进程,扶持有实力的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提高行业运行效率和资源集中度。
为鼓励银行开展绿色信贷,银监会相继出台《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和《关于绿色信贷工作的意见》。浙江相关银行把实施资产证券化、执行贷款业务的环保标准、全面进入现代服务业来作为调整信贷资产结构的主要抓手。
去年由兴业银行发起、兴业信托作为受托机构,在上海发行了国内首单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兴元2014年第二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招标意向33.18亿元,投标倍率2.5倍达到了82.96亿元,释放绿色信贷规模35亿元。其中部分再度投放浙江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五水共治项目。去年兴业银行累计为上千家企业提供绿色融资4923亿元,支持项目可实现每年节约标准煤2351.62万吨,每年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6879.93万吨,每年可实现减排化学需氧量(COD)122.49万吨,年平均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1729.04万吨,每年可节水26229万吨。今年兴业银行将坚持绿色信贷导向,提升贷款定价能力,以优惠利率持续加大对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以利率浮动上限为杠杆,防范环境污染和对社会安定造成风险。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等行业信贷授信,为碳排放交易提供结算服务。对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贷款申请实行一票否决。
光大银行呼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在加大力度压缩退出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授信的同时,从严执行贷款业务的环保标准,将绿色信贷作为业务发展重点。截至去年底,浙江在环境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领域,支持绿色低碳公司类贷款余额较上年末提高将近20%。今年光大银行杭州分行开展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贷款自查,对列入淘汰计划的客户融资坚决彻底退出,并且将逐笔逐户落实风险缓释或处置措施。
北京银行敏锐把握市场契机,将“全面进入现代服务业”作为重点。随着从投资与出口为主导的增长向以消费为主导的增长转变,传统产业升级和消费启动给服务业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2014年该行服务业、表内外授信余额超过2000亿元。其中核心子行业的现代服务业表内外授信余额近1500亿元。杭州分行现代服务业贷款超过全行表内外授信增速约28个百分点,服务业贷款余额将较年初增加240亿元。北京银行今年将与互联网金融深度融合,对国家孵化、扶持的新兴产业密切关注,相机介入。
OPTIMIZING THE GOAL OF CREDIT STRUCTURE BREAKTHROUGHS OF ZHEJIANG BANKING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