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曼珍
信贷结构调整思辨与标准
吕曼珍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期。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势必要求银行对自身信贷结构做出调整。调整既是经济转型对银行提出的要求,也是银行防范自身风险的需要。
随着宏观经济政策从“保增长”转到“调结构”,国家产业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银行信贷结构出现不尽合理、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及时调整与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银行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发挥应尽的金融职能。信贷结构的内涵实质是银行经营方向和风险偏好的选择。既有数量特征,也有质量规定。归根结底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应该做什么、鼓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或者限制做什么。信贷结构的内在构成为资产品种、客户、行业、区域、期限等多层次有序组合,通常表现为某行业或某客户所占信贷份额或比重,为信贷资产总量的分布构成,是银行资产变动的结构基础和支撑。
信贷结构质量规定,总量内各部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当社会经济发生较大变化,或者是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目标发生重大调整时,原先的信贷资产分布构成就会发生更替,主要品种、主要客户、主要行业就会变为次要品种、次要客户、次要行业。变化推动着信贷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理解信贷结构的内涵,把握其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对于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十分重要。把信贷结构简单地归结为各部分间的比例关系,忽视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就会对信贷政策取向产生误导。
信贷结构的动态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而是受到经济、社会、市场、客户、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然而商业银行在信贷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不容置疑,它要满足风险防范收益最大化目标,不断地调整信贷结构使之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是对资产分布构成比重和比例关系的调整。信贷行为一旦发生,不论是资金的进入还是退出,信贷总量的增加还是减少,都反映为信贷结构调整引起内在变化。
研究、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是为了防范和控制潜在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收益水平。就此而言信贷结构优化调整,是加快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是优化信贷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经营效益的主要通道,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反映银行资产质量和信贷资产风险的重要依据。为了防范和控制潜在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的收益水平,不同的银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市场环境,信贷结构的表现形态并不相同。同一银行基于某种信贷结构取得了成功,如果继续墨守原有结构一成不变,结果就可能出现问题。不存在最优的结构可以适用于所有银行。将一家银行优化信贷结构获得的成功,复制到其他银行未必见得有效。
是否与宏观经济发展大趋势合拍。对于商业银行特别是大银行来说,信贷结构摆布首先应该考虑宏观经济发展趋势,避免方向性偏差。在经济下行或萧条期,亲周期行业和客户的风险和业绩波动相对较大,银行通常应重点关注两种类型的行业,审慎控制相关信贷投放:一是随经济景气周期波动显著的行业,如钢铁冶金、化纤纺织、有色金属、水泥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二是对国家政策反应敏感的行业,如房地产、依赖出口退税的行业等。
是否与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相符。信贷结构必须服从于全行发展战略,符合银行的风险偏好。这就是所谓的“战略决定结构”。信贷结构的实质是银行经营方向和偏好的选择。面对各种市场机会,战略导向是规划信贷结构的重要指南。国内有银行过多地关注短期利益和市场份额,导致偏离战略方向。比较典型的如小银行热衷于参与大项目、大客户贷款,农村金融机构进军城市拓展业务等等。
是否与管理经营能力相称。银行自身的管理能力,是规划信贷结构的“边界约束条件”。没有银行能够熟悉任何领域的业务,即便是在按照专业银行分工相对初级的年代。贸然介入本银行不熟悉的领域,或者承担不擅长管理的风险,其结果极有可能是得不偿失。当前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必须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拥有专长的领域,赢得竞争优势。银行长期经营某领域形成的管理、经营、人才的优势,对后续方向选择起到决定性作用。
是否适应外部市场的变化。银行信贷结构要保持对市场的敏感性。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响应和动态调整,是衡量银行信贷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标准。需要关注的是信贷结构对市场变化的响应不能停留在事后调整,而应该着眼于事前行动,尽可能做到未雨绸缪。对市场变化做出前瞻性研判,是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
服务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需要信贷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调整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着力点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壮大服务业。在信贷结构调整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较大和以中小企业、创新企业为主的特点,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有利于银行获得更多的财务顾问和信息咨询业务,逐步促进收入结构发生改变。
近年来银行重视结构调整,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从区域、行业、客户、产品等维度来加以考虑,通常顺序是区域→行业→客户→产品。可以概括为区域服从行业,行业服从客户,客户服从产品。区域选择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看区域市场环境,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区域信用环境、政策制度环境。通常信用环境不佳,恶意违约和逃废债盛行的区域,不应该作为信贷重点发展的首选区域。二是看区域市场潜力,重点看市场容量、未来发展前景等。例如某区域虽然市场环境良好,但市场容量有限,如果大量投入可能导致资源闲置、边际收益锐减。此外还要看区域的政策支持力度等。我国虽然是个统一的市场,但是区域经济的特点明显。不同区域经济状况差异较大,经济特色鲜明,某些区域形成了特殊的经营特色和区位优势。银行需要在不同区域明确不同的经营重点。
有鉴于此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应当循序渐进从四个维度予以介入:一是要选择经营的重点区域,在综合评估市场环境、市场潜力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在哪个地区重点投入信贷资源;二是在区域选择的基础上,确定区域内重点支持什么行业的信贷业务,通常各区域的行业所具有的专业优势、集群优势并不相同;三是在行业选择的基础上,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客户来作为银行的目标客户,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四是在客户选择的基础上,确定针对客户的需求和风险特征,配置相应的产品。
对于大银行来说,在配置资源时必须重视市场容量和潜力。目前大银行虽然是一级法人,但层级管理仍是现行主流模式,在客观上要求重视区域经营特点,发挥各层级银行机构的积极性。区域差别化并不是资源简单向某区域倾斜,而是明确经营重心。不是按照经济发达程度来确定信贷资源配置,而是要看不同区域具有的不同的比较优势。
ANLYSIS OF CREDIT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ITS STAND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