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滇西南地区三次强震补充调查1

2015-12-05 05:23雷中生袁道阳
震灾防御技术 2015年3期
关键词:澜沧土墙资料

谢 虹 雷中生 袁道阳 苏 琦



民国时期滇西南地区三次强震补充调查1

谢 虹1,2)雷中生1)袁道阳1,2)苏 琦1)

1)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 730000 2)兰州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兰州 730000

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发生在滇西南地区的1938年5月14日澜沧S6.0级、1941年5月16日耿马S7.0级和1941年12月26日澜沧S7.0级3次地震历史资料的系统收集和整理,并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现场采访和补充调查获得的新资料,修改和完善了这3次地震的等震线图和极震区范围,并结合该区地形地貌特征和断裂最新活动性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评述了其发震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这3次强震发生在腾冲-澜沧新生地震带附近,分别与黑河断裂、南汀河断裂西支及澜沧断裂勐遮段的新活动密切相关。

滇西南地区 民国时期 历史地震 发震构造

引言

滇西南地区是中国大陆活动断裂多、地震活动频繁且强烈的地区之一。历史及现今曾发生过多次中强以上地震甚至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而,滇西南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边疆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其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均较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当地民众对地震及其灾害的认识肤浅,有关地震灾害的文字记载时间也很短暂。据调查和考证,目前该区有文字记载的地震史料不过百年,因此各类野史、杂记、碑石等记录的地震史料极为缺乏,这给早期历史地震的考证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另外,由于滇西南地区地广人稀,山大沟深,致使一些地理位置偏远或时间久远的地震破坏区的灾情往往难以及时传递到外界或被及时地记录下来,造成了灾情信息的遗失。尽管如此,但只要开展认真细致地调查访问和史料发掘等考证工作,往往还是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史料线索,例如笔者对1884年云南宁洱6¾级地震的补充调查与考证就获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新资料(谢虹等,2014)。为了对滇西南地区几次重要的历史地震灾情和极震区范围有更加准确和清晰的认识,笔者于2013年对该区的勐海、澜沧和耿马一带进行了详细的历史地震补充调查与考证,获得了一些新的线索,结合前人对该区历史地震的研究,如:《云南省地震志》(云南省地震局,1999)、《云南地区强震》(毛玉平等,2003)和《云南强震纪实》(张路等,2003),修改并完善了民国时期1938年5月14日澜沧S6.0级、1941年5月16日耿马S7.0级和1941年12月26日澜沧S7.0级3次地震的等震线图,校核了极震区范围。同时结合该区活动断裂的最新调查结果,对其发震构造进行了分析讨论,为进一步认识滇西南地区的强震活动和未来大震危险区的判定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1 1938年5月14日澜沧MS6.0级地震补充调查

1938年5月14日20时03分09秒,澜沧县西北上允、南洼、曼蚌、勐福一带发生了1次破坏性地震,震级6.0级,震中烈度Ⅷ度(张路等,2003;谢毓寿等,1985),仪器震中21.7°N,99.5°E,宏观震中23.0°N,99.8°E。当夜连震不止,到次日晨。此次地震后小震持续了1个多月,年内月均有小震,属“主震-余震”型。地震发生后并未及时组织开展震害调查,因此无相应的震害记载,只有建国后开展的补充调查报告可供参考。

1.1 澜沧县气象站调查资料

民国时期,澜沧县就在原县城佛房建有气象观测站。1953年6月澜沧气象站重建,站址位于今县城勐朗镇北郊,属国家基本站,资料参加全球交换。1955年,澜沧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对县内的历史地震进行了调查,其中就包括1938年5月14日的澜沧6.0级地震①。以下是此次地震震害特征的归纳。

上允老街:震声巨大,人感跳动,间或颠仆,器物翻倒;民房普遍掉瓦,房墙坍塌或倾倒,木屋架倾斜。死一人。大缅寺佛殿围墙、木架平房及走廊向西倾斜,大鼓坠落。数处地裂宽二、三寸,长一、二丈。

勐朗坝(热水塘上寨):睡觉者惊醒且惊跑户外,旧朽木坯房墙局部倒塌。

募乃:勐富、茫蚌房屋有倒塌。

拉巴村:人感摇晃、间或颠仆,屋瓦震落甚多,围墙震倒。

富永:房屋摇响、屋瓦震落,一户土墙震裂。

邦奈村:人感摇晃、颠仆,器物震落,房屋摇响。四户屋瓦震落,墙壁震裂或半倒。区公所大门及墙壁倒塌,瓦均震掉。坝老后山及扎鄙涸一带地裂宽深各五尺。

油榨房:卧者惊起,挂墙房摇响、尘土震落,土墙震裂。

芒达小寨:房屋摇响。户仆拉软(位于芒达南、上允东北)至老鼠洞之山梁地裂宽尺许。

大震后小震持续一个多月。之后年内每月均有小震。

1.2 昆明地震大队1971年调查资料

国家地震局昆明地震大队也曾组织专家对1938年5月14日的澜沧6.0级地震进行过补充调查,其中1971年6月22日提交的调查报告及烈度评定结果如下:

上允老街:地震烈度Ⅷ,地震时尘土飞扬,能见度等于零。房屋倒塌最厉害的,墙从石基之上全部倒塌。产生地裂宽6—9cm,长约4—5cm。大缅寺内天花板落地四围三尺多高,土墙部分倒塌。佛殿房瓦掉下来,八角亭顶层掉下。园木桩连土石一起向上跳动。二缅寺内佛墙向西倾斜,木架平房明显向西倾斜,木桩走动。大鼓落地,木桩上跳。

邦奈:地震烈度VII+,瓦房桩子跳起10cm高,动后回到原处,区公所大门及墙倒塌,散瓦全部掉下。其他有好几家墙裂,部分倒塌或严重损坏。碗柜上的碗震落地下,架上马鞍被摔在地上。坝后山地皮及扎鄙洞一带开裂缝宽5市尺,深5市尺(可能是滑坡或山剥皮)。

勐富、曼蚌:地震烈度VII,有倒房子的。

澜沧:地震烈度VII,入睡的人被震醒,跑出屋外,土坯墙部分倒塌。

拉巴:地震烈度VI—VII,许多房屋落瓦,围墙有震倒的。

富永:地震烈度VI,房屋摇动,山墙开裂,瓦落。

芒大:地震烈度VI,芒大到老鼠洞的山梁有断裂,垂直宽有30—40cm。震时铁锅内水被荡出,房子发响声,人不敢在家里睡。

1.3 昆明地震大队1973年调查资料

后来,国家地震局昆明地震大队再次对本次地震进行补充调查和资料整理,于1973年给出的“1938年5月14日澜沧上允地震调查报告”①(民国二十七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澜沧(勐朗坝)及县属地震)。现将各处地震情况分述如下:

上允老街: 人感跳动,家俱震倒。照壁墙局部倒塌。正规木架瓦房之土坯墙震裂,其一

旧朽房墙倒塌,压坏毗邻之草房,伤毙各一人。大缅寺围墙倒塌甚多,佛堂之屋顶倾坍、过梁掉落,砸毁佛像。二缅寺围墙倒塌亦多,佛堂后山墙震裂,寺庙之厨房倒塌一间。高约20m之缅塔顶部三层(高约3m)倒塌,其下塔神震裂宽约半寸。

邦奈:田水震泼,人感摇晃欲仆,区公所屋瓦震落甚多、墙壁震裂。

富永:一新房房瓦震梭、掉落甚多。南洼、曼蚌、勐福:房屋有倒塌。

曼达那卡:人感摇晃,房屋摇响、尘土震落。安糠大寨:室内器物震倒,人感摇晃,泉水震减。

下允:一房屋倒塌,三个缅寺之檐瓦震掉,其中一寺墙壁半倒。

大潭子:人感摇晃,器物摇响,陡坡上梯田更有坍塌。

1.4 地震参数的校核

由于本次地震震级不高,发震时间较早,所以在调查访问中当地老人多数已记不清了,除在勐湎等外围地区增加了一些有感资料外,未取得更多重要的新资料。笔者仅根据前人的调查,对部分地点进行了考证和烈度复核,补充了原等震线中的一些资料点,如新增加了西盟县、澜沧县、大巴拉、沧源、勐省等地的资料,《西盟县志》(西盟佤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1997)和《澜沧县志》(澜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6)对本次地震没有记录到破坏,因此作为有感点处理。

根据国际地震中心(ISS)报告,本次地震震中为21.5°N,99.5°E;1983年《中国地震目录》(顾功叙,1983)给出的震中位置为21.7°N,99.5°E,震级6级。震中大致在孟连县以南中缅未定界地区(时由澜沧县行使行政管理),以后各目录均采用后者给出的参数。1995年《中国近代地震目录(公元1912—1990年,S≥4.7)》(汪素云等,1999)给出的宏观震中为23.0°N,99.8°E,震级6.0级。

1.5 等震线的修订

综合上述资料,在本次地震中震害较重的村镇有:上允老街房坍塌或倾斜,土坯墙震裂,屋瓦普遍脱落;一朽房倒塌,压坏毗邻草房,死伤各一人。大缅寺、二缅寺均有程度不同破坏。勐朗坝、募乃、勐福、茫蚌、拉巴村、福乃、邦耐、油榨房、南洼、下允等地房屋均有开裂、落瓦、围墙倒塌。埧老后山及扎鄙涸地裂,宽深各五尺;户卜拉软至老鼠洞之山梁地裂,宽尺许;大谭子陡坡上梯田埂坍塌。

据对震区调查点位置的核对及烈度评定和新增点的补充,依据《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2009)以及《中国历史地震图集(清时期)》(国家地震局,1990)中的历史地震烈度简表,对毛玉平等(2003)给出的等震线做了适当补充与调整(图1b)。调整的主要依据是:①一些地名的位置考证及更改,如据调查老鼠洞应在小寨以西而非东南;②一些新资料点的补充和增加,如澜沧、募乃、西盟、户卜拉软、勐省、勐海、沧源、大巴拉等,其中新增的澜沧县烈度可达VI度;③对一些烈度的重新评定,滇东南地区房屋结构较好,因而对个别烈度点进行了重新评定,如拉巴原定为VI—VII度,据调查,拉巴仅为房瓦脱落,围墙个别倒塌,可定为VI度;再如小寨原定在VI度区靠近VII度区,因位置有误,现划入V度区等。

2 1941年5月16日耿马MS7.0级地震补充调查

1941年5月16日(民国三十年四月二十一日)15时14分32秒,耿马附近发生了1次7级强烈地震。仪器震中23.6°N,99.4°E,精度3类,误差小于等于50km;宏观震中23.7°N,99.4°E,在今耿马北大寨、小寨一带(张路等,2003;谢毓寿等,1985;云南省地震局,1988)。中国国际地震中心报告将本次地震定为5月16日15时14分29秒,震中位置23.7°N,99.4°E;前苏联(CCCP)报告为15时14分31秒,震中24.5°N,101.5°E;B.古登堡为15时14分32秒,24.0°N,99°E,震级6.9级;1983年《中国地震目录》(顾功叙,1983)记为15时14分32秒,震中23.6°N,99.4°E,震级7级;1995年《中国近代地震目录(公元1912—1990年,S≥4.7)》(汪素云等,1999)则增加了精度为3类,震中烈度IX度,宏观震中为23.7°N,99.4°E。

地震发生后,1941年5月21日、24日、30日和6月7日的《云南日报》(照片1)、1941年5月24日的《中央日报》(南京)等新闻媒体也对本次地震进行了报导。同时,一些地方志,如民国《姚安县志》、《顺宁志》初稿等也有地震波及记载。此外,云南省地震局(1988;1999)、毛玉平等(2003)、张路等(2003)也先后对本次地震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1a:1941年5月21日;    1b:1941年5月24日;    1c:1941年5月30日

照片1 云南日报记载耿马地震照片

Photo 1 The photocopy of Gengma earthquake reported in Yunnan daily newspaper

2.1 已有地震史料的总结

(1)据《国民政府云南省民政厅档案》全宗11、《国民政府云南省社会处档案》全宗44及《云南省政府公报》第13卷第17期(1941年)记载(汪素云等,1999;云南省地震局,1988):

五月十六日午后一点,耿马忽然发生簸动地震。初次震动力极大。凡属低平地方,如耿马、孟定等处,房屋稍有倒塌,幸未伤人。如勐简镇及所属之昔尼大寨,凡属土墙完全倒塌,以致压毙者十六人,伤者十七人。犹幸此处人民十分之八是各种夷族,房屋用蔑笆结构而成。在震倒范围以内七百多户,虽倒未见伤人。其余有损伤。惟直到目前,有时还觉震动,但不类初动有力。兹以观察暨据报,低洼各处,多属地表震裂,并于裂开时见地中涌出流泉,以致沟,皆盈;又有喷出火烟者。崇山峻岭又多岩石崩塌,遍处断木绝路。据地方老年人讲,类此地震,六、七十年来,在耿马区域内,尚未见过。诚属空前未有之灾情。

(2)国家地震局昆明地震大队1972年的“1941年5月16日耿马地震考察报告”(汪素云等,1999;云南省地震局,1988)的记述为:民国三十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耿马地大震。其震情记载如下。县城:房屋及缅寺瓦片震落,墙壁局部倒塌者居多,高约四丈五尺之白塔顶部震倒二、三层,石桥震坏。城北坡地地表裂缝,高差一尺余,长三里许。昔尼大寨:全寨竹篱笆房屋占百分之五十,均完好;土墙房倾倒者百分之七十,余皆震裂。压毙五十余人,伤数十人。震后泉水呈红色或干涸。余震十余日。小寨:土墙房倾倒甚多,或墙裂大缝,无一完好。山石滚落,沿滇缅公路地面裂缝。勐简:仅有之两间土墙房倾倒;缅寺之围墙倾倒、柱子歪斜,寺顶震垮。南汀河水泼溢两岸,窄口子岩石崩垮阻塞河道。富登:北六里处山崩,巨石滚落,压毙二人。富登至怕垭沿山路地裂宽一二尺,断续长二十余里,缝中喷出硫磺味气体。弄棒:附近地裂,喷砂冒水。铁厂河:山崩阻塞河道。太平掌:共二十户土墙房,倾倒六户,损坏二户,其余房屋土墙倾倒或震裂,压毙一人、伤二人。梨树山梁地裂宽二至五尺、断续长约三里、深三余尺。三棵树:震后泉水干涸。付戛寨:共二十户土墙房,仅存两户,其余倾倒。下军拉:共六户土墙房,一户房损坏,两户房墙裂,三户房倾倒,压死一人、伤二人。村前南汀河岸有滑坡。老厂:倾倒两间土墙房,篱笆墙房震倒一间,其余房屋震裂,压死一人。附近滑坡多处。石灰窑:共一百余户土墙房,一房半倒,三房倾倒,其余墙裂。岩石崩垮。班万:共四户土墙房,山墙震裂。崩垮岩石。帕古山:共三间土墙房,倒塌二间。黑山:共二十六户,土墙房倾倒十一户,半倒者四户,一户房损坏,其余十户为主篱笆房无损。压死三人,伤三人。村后地表裂缝。泡竹林:均为篱笆房,无倒塌。莱园:共五六间土墙房,倾倒一间,其余均破损,伤二人。二合坡:共七户土墙房,倒塌二三户。滑坡多处。勐撒:墙壁土坯震落、墙震裂及局部倒塌者居多。山石大量滚落。菜子地:地表裂缝。小河震后水赤,泉水减少。花椒坡:箐门口滑坡。付兴:篱笆房剧烈摇响,土墙房间有倒塌。山石滚落。四方井:竹楼间有震歪。田间有细小裂缝、喷砂冒水,并有硫磺气味。者哈:土墙倒塌。栋金缅寺佛像倒塌,寺内土墙半倒。山石滚落,树木翻倒。勐永:悬挂物震落,屋檐及封火墙震坏。孟定:房屋土墙普遍震裂或倒塌。河滩地裂、喷砂冒水。山石滚落。勐省:行者僵仆,树木震歪斜。房无损。沙坝寨:房无损。田间及河滩地裂,喷砂冒水。

2.2 新资料的补充和分析

在现场调查期间,在云南省档案馆新发现了1941年9月3日《云南省政府公报》第13卷第67期一条新资料(照片2)。同时还增加了云南省关于本次地震救灾的“秘内字第一一六八号”指令(照片2)。指令指出,本次地震“压毙者十六人,伤者十七人,房屋亦当倒塌”。同事给死亡赈新币30元,重伤20元,轻伤10元。5月19日镇康刘传绶报省政府电报说“午后2时地震较势猛烈,只震3分钟,房屋业已倒塌”。

照片2 云南省政府公报记载耿马地震史料

Photo 2 The historical transcription of Gengma earthquake reported in the government bulletin of Yunnan province

另外,从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部分县志及其他资料中,笔者还新收集增补了5个县的多条新资料。

1992年《镇康县志》(镇康县志编纂委员会,1992)在调查中了解到:“据当时亲历地震者言,地震时房屋摇晃剧烈,人难定立。有少数房屋倒塌。軍赛山区受灾较重”。

2004年《临沧地区志》记述:“入民国,地震最重为民国30年农历4月21日,耿马悉尼发生7级强烈地震,波及沧源、双江、缅宁、镇康、云县、顺宁、保山等,致地裂山崩、木石塞路。耿马有700余户民房倒塌,死17人,伤16人”(云南省临沧地区志编纂委员会,1995)。该书“大事记”一节则记为:“民房倒塌800余户,16人死亡,17人受伤,余震连续两年多”(云南省临沧地区志编纂委员会,1995)。1993年《临沧县志》记到:“邦东一带稻田水簸出,坡头地有裂口;邦东街附近的贺家大田裂缝,口宽8寸,长约1公里”(临沧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邦东在临沧北东东,邦东系傣语音译汉字地名,意为平掌坝。

沧源1998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志》记载:“耿马发生大地震,严重波及我县,但无伤亡损失记载”(沧源佤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在沧源县考察期间,笔者专程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允缅寺进行了考察。广允缅寺俗称学堂缅寺,傣语瓦广允,意为城东佛寺,位于沧源网俄村内。相传为道光八年(1829年)所建。寺院为上座部佛教建筑,占地2200m2,由主殿、南北大门、僧舍等建筑构成。主殿建在高0.5—1.5m的基座上,面阔14.8m,进深24.4m,为穿斗式木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现场调查沧源县没有房屋倒塌及人畜伤亡。

1995年《耿马县志》记到:“震中区山崩石磙,断木绝路,河水外簸。宣化镇土房完全倒塌,死16人,伤17人,压死骡子2匹,震倒周围700余户”(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5)。经查对无宣化镇,疑宣化镇为耿马县城耿宣镇之误。

双江在“本次地震严重波及下,导致房屋瓦片震落,伊甸-孟勐木桥被震倒,伊甸村头大榕树被震倒;村下田亩被震为深水塘(现白糖厂、抽水站一带)”(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1995)。

这些新补充的民国档案、资料、地方志和现场考察资料,为进行烈度评定和等震线修订提供了新的依据。

2.3 等震线图的修编

本次地震等震线的编制是在毛玉平等(2003)给出的等震线基础上,依据《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2009)以及《中国历史地震图集(清时期)》(国家地震局,1990)中的历史地震烈度简表进行调整:

(1)把本次考察中新收集到的资料补充到等震线图中。

(2)对原等震线中的某些点烈度进行了核对。原等震线给出的豆腐房、团树、附道水、明朗街等地,根据现场考察,烈度定的偏高。如“明朗街屋瓦震落及墙壁震裂甚多,间有屋架震斜;附道水篱笆墙土震落,数户土墙震裂。团树、豆腐房均为竹楼房,无损。人感地震剧烈,皆惊逃户外”。附道水,明朗街从VII度降为VI度;豆腐房由VIII度降为VII度。从2个等震线对比看(图2),虽两者相差不大,但调查的资料点更加丰富。孟定由VI度区划进VII度区。而豆腐房等地烈度达不到VIII度划进VII度区内。

(3)毛玉平等(2003)指出,1941年7级地震时,沿断裂带形成长约5—7km,宽2m左右的地震裂缝带,这也是圈定IX度区的依据。

3 1941年12月26日澜沧MS7.0级地震补充调查

3.1 已有地震资料的总结

继1941年5月16日耿马7级地震之后,12月26日22点48分09秒,澜沧县附近又发生了1次7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22.7°N,99.9°E,精度3类,误差小于等于50km,震中烈度VIII度(顾功叙,1983;汪素云等, 1999)。根据国际地震中心(ISS)报告,地震发生在22时47分59秒,震中位于21.7°N,99.7°E,在澜沧糯福以南,勐海打洛以西中缅边境;前苏联(CCCP)报告给出的地震发生时间为22时47分51秒,震中位于22°N,98°E,在萨尔温江以西缅甸境内;B.古登堡给出的地震发生时间为22时48分04秒,震中位于21.5°N,99°E,震级7级;1983年《中国地震目录》(顾功叙,1983)又增加了精度3类,震中烈度VIII度,宏观震中22.1°N,100.1°E,共3项内容;宏观震中在勐海县勐满乡附近(谢毓寿等,1985)。

本次地震的主要史料来源于民国《云南省民政厅档案》全宗八、《云南省政府社会处档案》全宗四十四和1942年1月27日和1942年2月5日《云南日报》(照片3、4),以及1942年2月24日、3月17日《云南民国日报》(照片5、6)、1955年澜沧县气象站的地震调查报告①及云南省地震局毛玉平等(2003)的资料。

照片3 云南日报;照片4 云南日报;照片5 民国日报;照片6 民国日报
(1942年2月5日);(1942年1月27日);(1942年3月17日);(1942年2月24日)

Photos 3 and 4: Yunnan daily (5th, Feb. and 27th, Jan., 1942) Photos 5 and 6: The Republic of China daily
(13th, Mar. and 24th, Feb., 1942)

根据以上报告,澜沧县的勐朗埧、佛房、芒达小寨、募乃、酒­房、雅口、下景张、油榨房、王掌爷寨、酒井、大长弄、新雅乡等;勐海县城、勐遮、勐满等地房屋有程度不同的开裂、木柱歪斜和墙屋倒塌。例如:勐海县城竹楼剧烈摇晃,土墙与木柱相接处开裂。勐遮缅寺屋顶震裂,木柱歪斜,境内3座白塔塔顶均震裂。河岸发生崩塌,鱼塘水减少;再如酒井、新雅等地,墙屋多数倒塌,其中王掌爷寨因房屋倒塌压死5人,伤3人。勐遮、冬暖乡、勐满、回子小寨、犁头寨、南垢河、大长弄、下景张、南路河、孔明梁子、王掌爷寨、酒井、大长弄丫口及谦迈至心营盘口各地,或地裂,或山崩,或道路受阻,尤其是冬暖,地震后产生的巨大崩塌体,在暴雨影响下,产生可怕的泥石流,使全村20余户被掩埋,仅少数幸免;此外,王掌爷、谦迈、大卡童、雅口等地,地震普遍,谦迈至新营盘裂缝宽达许尺,石头被高高抛起;大卡童、雅口地裂,山岩垮塌,甚至南甸村宽如尺许的地裂缝,长达500m以上。

3.2 新资料的补充和分析

根据澜沧县气象站资料和笔者在勐海县的调查访问,勐海县冬暖乡,地震时约20户人家,位于勐遮西三十华里之山坡,地震时山崩土滑,加之大雨,发生大规模滑坡和泥石流,全寨约20户人家除数人幸免于难外,全为泥石流掩埋。冬暖村附近还有多处山崩,勐海县地震局白帆还进行了调查,并介绍了冬暖村有关地震情况,此外,白帆在《论勐海县破坏性地震》①一文中还提到“雅口山前,开裂5cm宽,长4—5m,土楼和平房倒”。澜沧县上措大寨、大平掌、勐滨均有强烈震感,甚至人有被摇倒者。思茅房屋略有损坏,“境内公路房屋震倒十余所”。民教馆、体育场围墙震倒二丈余,民房间有倒塌(云南省地震局,1988;1999;毛玉平等,2003)。另外收集到的新资料还有一些,如《孟连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志》(孟连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1999)记到:“1941年12月26日,澜沧县惠民发生7级地震,对孟连的波及较大,房屋摇晃,人难以站立”;同时在查阅《十二版纳纪年》时,还查到“本次地震,震声很大,象山鸦鹭惊飞四散,鸡叫不已,梁间燕子亦惊飞出巢”(李佛一,1984);1942年2月5日《云南日报》报导思茅时记到:“一月一日至二十二日,又震余次,内有十九日夜半二次,次晨一次,震动剧烈。境内外公私房屋震倒十余所,人幸而无死亡。震动之烈,为十年所未有。临近各县,亦有震动。”

3.3 等震线图的修编

通过对本次地震资料的收集及对勐海、澜沧等地的实地考察,笔者认为本次地震破坏最重的是勐遮、勐满之间一带。区内出现了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崩塌、塌陷、喷砂冒水、滑坡等地表破坏。区内的缅寺屋顶震裂,木柱歪斜,三座白塔塔顶全部震落;围墙震裂,佛像毁坏。通过对新资料和居民点的补充及烈度核对,对毛玉平等(2003)编绘的等震线做了补充,图3为新绘制的等震线图,新资料点更加丰富,因而使等震线在编制中更为细致而准确,一些虚线因增加了控制点使其变为实线,显示出新资料的丰富性。

4 综合等震线的编制与发震构造分析

根据对民国时期本区3次强地震的考察、极震区的圈定和等震线的修编,同时参考1884年11月14日普洱6½地震的考证结果(谢虹等,2014),编制了本区清代和民国时期综合等震线图(图4)。从图4可以看出,研究区內历史强震的等震线长轴方向以北西和北东两个方向为主。

研究区属于滇西南的腾冲-澜沧地震带,该区的断裂带有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以北西向为主。其中,澜沧江断裂带(F3)是印支块体和腾冲-保山块体的分界线,但是沿该断裂几乎没有地震发生(苏有锦,2001),而该断裂以西的滇西南地区,近100年来共发生8次7.0—7.9级地震,数10次6.0—6.9级地震,形成了1条沿腾冲-耿马-澜沧-景洪一线分布的北西向新生地震断裂带,呈右旋走滑性质;北东向断裂带有瑞丽-龙陵断裂、南汀河断裂、孟连-澜沧断裂和打洛-景洪断裂,均呈左旋运动性质。石绍先等(1999)的研究表明,澜沧-耿马地震带前一活动期始于1935年,1941年进入峰值,共发生了3次大于等于7.0级大震,主要发震构造分别为南淀河断裂、澜沧-勐遮断裂、打洛-景洪断裂。耿马-澜沧地震带内的发震构造主要由2组北东向和1组北西向断裂构成共轭状态,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强震频发地区。

1938年5月14日澜沧S6.0级地震VIII度极震区上允镇紧邻黑河断裂东北部,此区域处于北东向澜沧江次级断裂,北西向黑河断裂及北西向汗母坝-澜沧断裂共轭剪切作用的区域。黑河断裂和汗母坝-澜沧断裂均为全新世活动断裂,断裂几何学特征及内部结构较复杂,分段特征明显(方良好等,2013),1988年11月6日澜沧S7.6级地震的发震断裂就是北西向的黑河断裂和北北西向的澜沧断裂(方良好等,2013),1988年的耿马7.2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为该区的汗母坝断裂。而1938年澜沧S6.0级地震的发生更有可能与黑河断裂和汗母坝-澜沧断裂之间构造转换带的新活动关系密切。1941年12月26日澜沧S7.0级地震极震区处于澜沧断裂西南侧的勐遮断裂段附近,极震区方向与北西向勐遮断裂段走向一致,可能与勐遮断裂的新活动关系更为密切。1941年耿马S7.0级地震从该次地震的地理位置和等震线分布特征推断,其发震断裂为南汀河断裂西支,该断裂为1条北东向全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活动断裂。

5 结论

通过对民国时期滇西南地区1938年5月14日澜沧S6.0、1941年5月16日耿马S7.0以及1941年12月26日澜沧S7.0级3次地震资料的详细考证,以及地形地貌的详细调查和断裂新活动特征的对比研究,获得了新的资料,修改并完善了这3次强震的等震线,对地震参数的核定提供了新的可靠证据。资料表明,这3次强震分别位于腾冲-澜沧地震带,分别与汗母坝-黑河断裂、南汀河断裂西支及澜沧断裂勐遮段的新活动关系密切。

由于研究区断裂结构复杂以及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对本区活动断裂与历史及现今地震的相关性研究和发震构造的确定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还有待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以得出更加可靠的结论。

沧源佤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沧源佤族自治县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64.

方良好,袁道阳,邵延秀等,2013.滇西南地区黑河断裂中西段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地震工程学报,35(2):342—353.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5.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90—91.

顾功叙,1983.中国地震目录.北京:科学出版社.

国家地震局,1990.中国历史地震图集(清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澜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6.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临沧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临沧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李佛一,1984.十二版纳纪年.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孟连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1999.孟连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毛玉平,韩新民,2003.云南地区强震≥6级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1995.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自治县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苏有锦,2001.川滇地区强地震活动与区域新构造运行的关系.中国地震,17(1):24—34.

石绍先,曹刻,李光泉,黄泰春,1999.澜沧-耿马地震带大震47年复发周期及其科学意义.地震研究,(2): 116—121.

汪素云,中国地震局等,1999.中国近代地震目录(公元1912—1990年,S≥4.7).北京:地震出版社,65,71—72,74—75.

谢虹,雷中生,袁道阳,2014.1884年云南宁洱6¾级地震补充考证与发震构造讨论.地震工程学报,36(3):663—673.

谢毓寿,蔡美彪,1985.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北京:科学出版社,630—631,645—646.

西盟佤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1997.西盟佤族自治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云南省地震局,1988.云南省地震资料汇编.北京:地震出版社,335—336,358—361,362—364.

云南省临沧地区志编纂委员会,1995.临沧地区志(上、中、下).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1,123,135,401,580—581.

云南省地震局,1999.云南省志·地震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59,61—63.

张路,冯巨鼎,2003.云南强震纪实.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镇康县志编纂委员会,1992.镇康县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9. 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① 澜沧县气象站,1955. 澜沧县气象局调查资料.

① 国家地震局昆明地震大队,1973. 1938年5月14日澜沧上允地震调查报告.

① 白帆.勐海县地震资料汇编.未出版.

The Supplement Investigation of Three Strong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Southwestern Yunnan during Republican Period

Xie Hong1, 2), Lei Zhongsheng1), Yuan Daoyang1, 2)and Su Qi1)

1) Lanzhou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Lanzhou 730000, China 2) Lanzhou National Observatory of Geophysics, Lanzhou 73000, China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documents of thre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southwest Yunnan province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of China, i.e. LancangS6.0 on May 14th, 1938, GengmaS7.0 on May.16th, 1941, and LancangS7.0 on Dec. 26th,1941, and the previous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site inspection and interview, we got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thre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is study, we modify the isoseismal line and meizoseismal area distribution. 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the study of characteristics of landform and geomorphic features as well as the newest fault activity research, we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ogenic structure for these three earthquak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three earthquakes occurred near newly born Tengchong-Lancang seismic zone a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cent activity of Heihe fault, the west Nanting river brunch fault and the Mengzhe segment of Lancang fault respectively.

Southwest Yunnan; The Republican-period; Historical earthquake;Seismogenic structure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30801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30317,41302174)共同资助

2014-12-16

谢虹,女,生于1982年。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气候变化。E-mail:dorisxh@126.com

猜你喜欢
澜沧土墙资料
每当在土墙村听到一声鸟鸣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一截土墙
打草鞋 筑土墙——非遗传承点亮中岙畲族古村落
土墙
澜沧县蔗糖产业发展的思考
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