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鸽(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900)
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协同发展
王鸽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900)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两种重要的体育形式。该文通过文献资料发和逻辑分析法对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概念进行了概括,并对两者协同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详细地论述,旨在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服务于人们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以及整个体育事业发展。
学校体育 社区体育 终身体育 协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教育也已经得到了普及。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开始逐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健康的注重是每一个人的追求,社区体育应运而生;教育的普及,随之而来的是教育内容的丰富,在进行知识和技能教育之前,健康的身心条件必须得到保证,于是学校体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都要接触学校体育,在进入学校之前和离开学校之后,人们在居住地又开始与社区体育产生立密切的关系。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是人们接触最广泛的体育活动形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对人们有着重要的意义。
1.1学校体育
关于学校体育的概念,有着众多的版本,还暂时没有一个定论。“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为增强受教育者(主要为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协调发展,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体育锻炼标准,根据学生身体的成长发育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运用体育运动的方法、形式,以帮助受教育者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它与学校德育、智育、美育等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是作为活动形式范畴的‘体育’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具体映现,也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一项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具体形式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竟赛和课余体育训练”[1],笔者比较赞同这样的定义,所谓学校体育,简而言之,就是在学校这个场所中进行的,所有与体育有关的活动形式,这些体育活动以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并且有严格的教学制度和评价标准。
1.2社区体育
和学校体育类似,关于社区体育的概念也没有一个规定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内、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基础、以满足社区需求为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2]在对社区体育进行定义之前,先要确定社区的概念。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层行政区域,“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与行政村同一等级的行政区域。”[3]因此,笔者认为,社区体育我们也就可以简单定义为:在人们居住的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一切体育活动的总称,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随意性的自发性。
2.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为基础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都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体育活动,在不同的阶段都在人们的生活中充当重要的作用。在学龄之前,一个良好的社区体育氛围,对一个儿童体育兴趣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这个时候,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良好的社区体育氛围的影响为学生在进入学校接触学校体育之前打下了良好的体育基础。然而,这个时候社区体育只是给儿童的知识一个初步的简单概念,关于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还都没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进入学校之后,在学校体育教育和学习过程中会更系统的掌握丰富体育知识和技能。然而,虽然学校提供了足够的场地设施等条件,但是,学生的在校时间毕竟有限,回到家里之后,又开始接触社区体育,这时候学校体育又成为了社区体育的基础。总的来说,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是互为基础的,社区体育在人们进入学校之前给了人们初步的体育印象,在学校体育灌输给人们系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后,反过来学校体育指导社区体育的进行。因此,两者是互为基础的。
2.2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内容相互补充
由于场地设施、体育氛围、参与者以及指导者的不同,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活动内容也不完全相同。简单来说,学校体育的内容基本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活动形式也就行对比较固定,体育老师的教学内容也相对固定,学生接触到的活动形式也就相对固定。而社区体育的活动内容就更为自由一些,随机性十分大,而且以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为主。比如太极拳这个体育项目,在学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都是24式简化太极拳,基本上所有的学校都是以这个项目为教学内容的,而在社区体育中就不一样了,其他很多的太极拳形式,像杨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等传统项目,都会在社区体育中出现。学校体育给学生灌输了规定的知识和技能,社区体育种又不断地丰富和补充。因此,我们说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活动内容互补,彼此丰富。
2.3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
通过调查显示,近些年来体育人口的总量正在逐年上涨,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直接刺激了社区体育的发展。社区体育呈现出人口老龄化、组织形式多样化、锻炼场地随意化等特点。此外,一般情况下,社区的体育设备和场地都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社区人们的体育活动很多都会借助在临近的学校,特别是大专院校进行。此外,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先对比较单调,基本上都是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形式,相对于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参与人员就相对多样,体育活动形式就更丰富一些。这样,学校体育的体育活动形式就会受到社区体育的影响和补充,丰富人们的体育锻炼需要。
3.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之所以能成为可能,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二者协同发展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体育事业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全人类,而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只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因此,两者的协同发展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是体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二者必须相辅而行,否则势必影响我国体育的健康发展。从理论层面分析,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都是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一部分,开展社区体育、推进全民健身是学校体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绝非两个体系之间的问题。”[4]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协同发展是必然可行的。
3.2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是推动终身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终身体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满足人在学校教育中对体育的需求,而且是家庭的和社会的统一体。”[5]终身体育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哪一种体育形式都是有终身体育的目的,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都不会例外。我们知道学校体育是教授学生在校体育锻炼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体育老师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健康锻炼的习惯。然而,这些活动形式在学校有规定的时间和场地以及组织形式,一旦离开了学校没有了这样的条件,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会不会继续坚持下来,这就成了一个问题。相反的,社区体育是在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没有固定的场地,没有规定的运动形式,更没有规定的时间和体育老师的指导,人们的体育锻炼完全靠的是自觉和习惯。“终身体育的本质在于体育参与和运动应该是人一生主要的、持续不断的完善自我的活动过程,这意味着社会要对人参与体育机会和学习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和社区是人们进行体育学习和参加运动的主要场所”[6]终身体育要求人们有一个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是人们体育锻炼活动能够进行的两大组成部分,因此,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是推动终身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3.3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是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的需要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1995年6月20日由国务院颁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对全民健康锻炼起到了一个关键的指导作用。其中明确提到“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同时,又明确规定:“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二者都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之中,是全民健身计划得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是人们参加体育锻炼最为普遍的两种形式,《全面健身计划纲要》的进一步实施就不需要求二者的协同发展。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是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两种最普遍的形式,两者的发展都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进程。两者的协同发展对人们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和形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人们在进入学校之前和走出学校之后,社区体育是人们体育活动的主要部分,然而参加社区体育的一些必备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学校体育来培养的。而且,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场地和师资资源也能够相互补充,这也使得两者的协同发展成为可能。总而言之,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无论是对于个人来说还是对于体育事业来说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1]沙金.全面发展视域中的学校[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王凯珍.社区体育指导[M].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4-35.
[3]李娟,牛静.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J].体育学刊,2005, 12(3):95-97.
[4]韩勤英.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380-381.
[5]李捷,宋勤.关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和学校开放的意义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652-653.
[6]赵妤.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深度融合[J].体育文化导刊, 2009(8):29-32.
G807.0
A
2095-2813(2015)01(c)-0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