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民铎 曹跃(山西大学 山西太原 030006)
柔力球竞技项目裁判判罚尺度的分析与改进
成民铎曹跃
(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裁判员判罚的尺度一直是柔力球竞赛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通过对裁判员判罚尺度的研究分析为裁判员的判罚尺度提供合理建议以推动柔力球竞赛更科学、合理、规范的开展。该文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并实地参与裁判员工作,对相关专家就柔力球竞技项目裁判员的判罚尺度进行访谈,整合出关于此项目裁判员尺度改进的建议。对于运动员通过违例的动作以达到其进攻得分、有明显的违例动作以及不合理技术的运动导致违例动作时,裁判员须对此动作进行严格、合理的判罚;在没有明显违例动作或者通过违例动作以达到获利目的时,裁判应适当放宽“弧形引化中断”的判罚尺度做出典型性的判罚,并在每场开始之前与结束之后强调此类动作的规范性;运动员做出防守违例动作希望通过此次防守改变赛场的劣势局面时,裁判员应做出正确、合理的判罚。
关键词:柔力球裁判员判罚尺度分析与改进
白榕先生发明创造柔力球这一运动以来,柔力球无论从参与人群、赛事规模、技战术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柔力球运动主要分为两种运动形式:竞技项目和套路项目。近年来,晋中、广州、西安、池州等城市都分别举办了全国性的柔力球赛事,并且竞技类项目在整个赛事中的比重也逐渐加大。柔力球运动与其他传统隔网对抗的球类最根本的区别是,它的接球方式不是通过硬性的击打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弧形引化”这一独特的方式接球与抛球。因其技术的特殊性,对于比赛分值的判断不但要看结果,更要看其弧形引化的运动轨迹,而这一运动轨迹需要裁判员通过主观来判断其是否规范、完整。裁判员判罚的尺度也是柔力球竞赛中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柔力球竞技项目竞赛规则中,运动员的动作如果出现违例(尤其是引化中断、撞击违例),对方直接得分,这也就说明裁判员的判罚甚至可以影响比赛的结果。近年来的赛事越来越多,裁判员、运动员的竞技理念不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赛事之间的判罚尺度不一致,甚至是同一赛事中,赛场之间的判罚尺度不一致。这些都限制了柔力球竞技项目的良性发展。裁判员根据竞赛规则执裁比赛,不但是确保比赛公平、公正、有序的进行,更是对运动员的错误动作进行合理纠正与运动技术的正确引导。笔者有幸参与了山西省晋中市柔力球国际交流大会和安徽省池州市柔力球全国邀请赛的竞技组裁判员的工作,通过与相关专家、裁判员、运动员的讨论对柔力球竞技项目裁判的判罚尺度进行分析研究,为裁判员的判罚尺度提供合理建议,以推动柔力球竞赛的正常运行和柔力球竞技技术以及运动本身的发展。
1 .1裁判员对于运动员进攻动作违例判罚尺度的分析
“弧形引化”是柔力球竞技运动特征最具体、最鲜明的表现形式,要求运动员在接球后,根据来球的方向、力量做出合理的引化,并且通过弧形轨迹,利用球的整个运行轨迹产生惯性将球抛出。弧形引化中断的违例动作是竞技比赛中最常出现也最难掌握判罚尺度的。弧形引化中断的违例动作包括很多种,如:引化间断(二次发力)、引化逆转、引化持球以及折返发力等等。竞赛规则中对于弧形引化中断的有着明确的规定:球拍在弧形引化过程中,出现任何引起引化运动轨迹突然改变的现象为弧形引化中断。
1.1.1发球中的违例
弧形引化强调利用来球的速度和力量通过“迎、纳、引”的技术要点来转化成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抛”,也就是借力打力的原理。运动员在发球时,并没有对方抛来的球的力量可以借,唯一可以借助的就是运动员自己抛起的球下落时的力量,然而发球大多采用正手抛接高球技术,这样可以借助的力量非常小,运动员需要通过腿部、腰部和肩部的协调用力才能将球顺利抛进对方场区,这也是初学者需要攻克的一大难点。许多运动员在发球时往往采用发高远球战术,将球抛进对方场区的后场。然而自身的旋转与腰部用力不足使得球没有足够向前的力量,运动员在出球时往往出现小臂或者手腕再次用力的动作以达到战术目的。这也就违背了柔力球“前程发力”的发力要求。对这一动作的判罚,裁判员首先需要判断运动员在发球时球出球拍后,其方向是否与球拍切线的运动轨迹一致,再次判断球出球拍时其速度是否与运动员引化球的速度一致。对于此动作,如果运动员通过违例的动作以达到其战术目的时,裁判员须对此动作进行严格的判罚。
1.1.2高级进攻技术中的违例
近年来,柔力球比赛的竞技水平不断提高,比赛中运动员多采用左(右)侧旋的高级技术进行进攻。运动员在采用这一高级技术时为了追求快、狠、准达到一球至胜的效果,在侧旋的后半程改变了本有的旋转轨迹,并且在出球阶段也出现了小臂或手腕再次发力的动作,使得原本旋转的动作开起来更像是羽毛球中的劈扣动作。大部分运动员都是右手持拍,右手持拍的运动员在做左侧旋时往往发力不连贯,在左侧旋的前半程左脚外转与右脚蹬地以及身体的左侧旋转没有产生合力,导致在左侧旋后半程时旋转力量不足,出球时就容易产生折“二次发力”这样的“劈扣”动作。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也会采用正手接抛低球技术进攻,如果在不合时机的情况下选择正手接抛低球技术也会导致在整个动作的后半程出现引化力量不足导致的“劈扣”动作。在各个比赛中都普遍存在着这些违例动作,裁判员根据竞赛规则执裁比赛,不但是确保比赛公平、公正、有序的进行,更是对运动员的错误动作进行合理纠正与技术动作的正确引导。所以,有明显“劈扣”现象的左(右)侧旋和正手接抛低球的违例动作时裁判员应本着合法技战术原则与促进柔力球运动发展的原则进行正确的判罚。
1.1.3战术运动中的违例
柔力球比赛中,运动员采取的进攻战术有很多种,常见的进攻战术有:放前攻后战术、打四方求结合突击战术、攻后吊前战术等等。其中,放前攻后战术很容易产生违例动,放前攻后战术是指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先以吊网前小球,打乱对方阵脚,然后突然进攻对方后场。在比赛中,经常会出现运动员在网前接球突然向对方后场攻球,这一动作也发高远球战术相似,运动员在接球时无法借助足够的力量,身体的旋转与腿、腰、肩部的发力也不够充分,在出球时通过手臂与手腕的再次发力将球攻向对方后场。网前小球技术也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经常运用的技术术之一,它是指在运动员在网前吊小球时,通过忽左忽右的进攻打乱对方阵脚。然而,许多运动员在运用这一战术时为了达到调动距离最大化和声东击西的战术效果,在球出球拍的一瞬间经常会抖动手腕以改变球原本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对于这些试图通过违例动作以获利的进攻动作,裁判员也需要根据竞赛规则的规定,本着攻守平衡的原则进行严格的判罚。
1.2裁判员对于运动员防守动作违例判罚尺度的分析
柔力球运动发展至今虽然在技术水平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其攻强守弱的状况还是没有完全解决。而且运动员中大多数更青睐于依靠进攻得分,对于柔力球防守性的训练缺乏也导致大部分运动员在防守时做出违例动作。
1.2.1撞击违例
撞击违例是指:球拍表面触及球的瞬间无缓冲引化过程,球拍与球相对运动发生的碰撞为撞击违例。由于缺乏防守性训练,许多运动员在面对高速的进攻球时往往没有提前站位做好防守准备,采用体前平弧球技术进行防守,只是一味的用球拍去接球,引化的轨迹和速度与来球方向和速度不一致。无法将“迎、纳”这两个技术要点连贯起来,甚至会产生球与球拍碰撞的声音。所以裁判员在判罚时,需要注意的是守方运动员在接球的瞬间以及接球后的引化是否连贯。目前参与柔力球竞技运动的运动员大多属于业余爱好者,其中也不乏中老年人,如果裁判员将守方运动员的每一个不规范的接球动作都做出判罚,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运动员防守的积极性,甚至导致运动员直接放弃防守,降低了比赛的观赏性。但也不能对守方运动员的错误动作弃之不理,这样会使得守方运动员自认为其动作规范,反而不利于柔力球竞赛的开展。裁判员在此类违例动作判罚中,对于有明显撞击违例的动作(接球时产生撞击的声音)应做出判罚,对于违例动作不严重的防守动作应做出适当的典型性的判罚,并在每场开始之前与结束之后强调此类动作的规范性。
1.2.2弧形引化中断违例
柔力球竞技比赛最大的特点就是亦攻亦守,攻守结合。化敌之力的同时通过引化转化成进攻的力量。由于缺乏防守性的训练,运动员在面对高速的进攻球以及刁钻的吊球时无法做出正确的预判,并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合理的技术动作。尤其是遇到攻方运动员攻后吊前时,由于守方运动员防守脚步跟不上,只是单纯的在奔跑中将球救起,身体失去平衡,无法做出规范的引化过程,导致比赛中经常出现的“打对勾”的折返发力的违例动作。大部分运动员在做出此类折返发力的防守违例动作都是希望通过这一次的防守改变赛场的劣势局面。对这一类违例动作的判罚裁判员也应考虑到运动员防守积极性,对于有明显的“打对勾”的违例以达到获利目的的动作裁判员应做出正确判罚并强调动作的规范性。
裁判,是体育比赛中负责维持赛场秩序、执行比赛规则的职位或人物。其职责在于其不但须要保证比赛公平、公正、有序的进行,而且还对运动技战术方向起到引导的作用,这就要求裁判员在赛场上要根据竞赛规则、比赛原则和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判罚。相较与其他传统的隔网对抗项目,柔力球的规则中不仅有客观性较强的(如:出界、触网等)显性违例动作,还有需要裁判员通过观察运动员的弧形引化动作来判断其合理性的隐性违例动作(如引化中断、撞击违例等)。如果裁判员完全按照竞赛规则和技术原理来判罚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那么很有可能出现比赛无法正常、流畅的进行,甚至出现“一球一哨”的现象,如果裁判员为了追求比赛的观赏性和流畅性而忽视了运动员的违例动作,反而会失去了柔力球运动最基本技术特点和其比赛的意义。就柔力球这一特殊项目的判罚而言,裁判在执裁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几条准则。
2.1公平公正原则
裁判员执裁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公正,而且要尊重竞赛规则的规定,要求裁判员对比赛的任何一方都必须一视同仁。执裁中不得有意偏袒或判罚任何运动员或运动队,并且须根据竞赛规则中的规定进行合理执裁。裁判员的公平、公正不单是指须竞赛双方的判罚尺度保持一致,也要求裁判员在每一场比赛的判罚尺度都必须一致。
2.2提倡合法技战术与攻守平衡
在比赛过程中,裁判员应对运动员做出的不合理的技战术导致的违例动作进行明确判罚并且鼓励运动员在赛场上运用的合理的技术与战术,这也是对柔力球技战术发展的一个正确引导。攻守平衡是任何一项运动所追求的目标,在赛场上,裁判员不能因为追求比赛的攻守平衡而只对进攻中的违例动作进行严格判罚而忽视了防守动作的违例。裁判员对于进攻与防守中的违例动作都需要根据竞赛规则和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判罚,以确保攻防两面判罚尺度的平衡。
2.3确保判罚合理性和准确性
柔力球竞赛中有许多违例动作是需要依靠裁判员的主观判断进行判罚的,所以这就对裁判员本身的专业素质有了极高的要求。裁判员在判罚需要通过主观判断的违例动作时,要更多的减少人为主观的因素,要将判罚客观、准确、统一贯彻比赛执裁始终。如果出现了误判、漏判,裁判员也需要做出适当的更改以确保判罚的合理与准确。同时,在判罚违例的时要求主、副裁判做出的违例手势必须准确、一致,以正确引导运动员对于违例动作和竞赛规则的理解。
2.4确保运动员安全
柔力球竞技运动属于高强度、多间歇性的持续剧烈的隔网对抗运动,其高强度、高密度的比赛节奏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参赛运动员大多为业余爱好者且中老年人居多,所以裁判员在赛场上需要注意保护运动员的身体情况,可以适当的增长比赛间歇和休息的时间。而且裁判员也需要严格禁止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做出危险系数较大的动作,在遇到不可遇见的意外情况时(如:场地上出现水滴、场外的球等物体),裁判员须要立即暂停比赛,清理场地后重新开始比赛以确保运动员的安全。
2.5提升比赛观赏性、运动员积极性、比赛连贯性
随着柔力球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比赛的观赏性和激烈程度也越来越强,裁判员如果严格按照竞赛规则进行执裁,那么很有可能会出现“一球一哨”的现象,导致比赛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大大减少了比赛的观赏性。所以,裁判员需要对部分判罚尺度进行重新的界定,在没有明显违例动作或者通过违例动作以达到获利目的时,裁判应适当放宽“弧形引化中断”的判罚尺度,在比赛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典型性的判罚。这样也可以降低防守时快速引化技术衔接的难度和裁判员判罚的复杂性,同时也可以提高裁判员判罚的准确性和比赛的观赏性与连贯性。
2.6促进柔力球运动良性发展
柔力球运动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尤其是运动本身的技术理论尚需不断的完善,这就要求裁判员在比赛执裁过程中,不能只追求其观赏性和连贯性而对运动员做出的违例动作完全不予判罚,这样会导致运动员对运动技术要领和竞赛规则的理解产生偏差。对于常见的有明显违例并且从中获利的违例动作时,裁判员须要根据竞赛规则对此类违例动作进行严格的判罚并且对运动员做出正确的解释与提示。这样对柔力球运动本身的技术发展也起到了一个正确引导的作用,以促进柔力球运动的良性发展。
3结论
3.1柔力球竞赛中进攻违例动作的判罚
在比赛中,对于运动员通过违例的动作以达到其进攻得分、有
明显的违例动作(出现“劈扣、抖手腕”等违例现象)以及不合理技术的运动导致违例动作时,裁判员须对此动作进行严格、合理的判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与提示。
3.2柔力球竞赛中防守违例动作的判罚
在没有明显违例动作或者通过违例动作以达到获利目的时,裁判应适当放宽“弧形引化中断”的判罚尺度做出典型性的判罚,并在每场开始之前与结束之后强调此类动作的规范性。对于运动员做出的有明显的违例动作(出现“打对勾”、接球时产生撞击的声音)以及运动员做出防守违例动作希望通过此次防守改变赛场的劣势局面时,裁判员应做出正确、合理的判罚并强调动作的规范性。
3.3裁判员判罚尺度的改进
裁判员在赛场上要根据竞赛规则、比赛原则和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判罚。就柔力球这一特殊项目的判罚而言,裁判员在执裁过程中需要做到:执裁公平公正;确保判罚合理与准确;鼓励合法技战术、提倡攻守平衡;确保运动员安全;提升比赛观赏性、运动员积极性、比赛连贯性以及促进柔力球运动良性发展。
在柔力球不断发展的形势下,赛事的成功举办对于柔力球运动的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裁判员的判罚也直接影响着柔力球竞技比赛的正常进行甚至影响整个运动技战术发展的走向。本文关于柔力球竞技竞赛裁判判罚尺度的探讨可能仅为一家之言,仅以裁判员在判罚尺度的问题上提出个人建议,裁判员如何在判罚上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准确还需要广大有识之士提出真知灼见和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年体协太极柔力球推广组.太极柔力球教与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22.
[2]白榕.太极柔力球教学与研究[M].山西农业大学期刊社,2004.
[3]白榕.太极柔力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5.
[4]李恩荆,曹东平.太极柔力球与小球类运动[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李恩荆.柔力球运动理论与实践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172.
[6]李恩荆.对柔力球基本概念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1):124-128.
[7]宋继科.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竞技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6):721-726.
[8]张路,石岩.太极柔力球运动及其运动规则的演进[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68-71.
[9]张艳青.柔力球运动竞技核心技术“弧形引化”的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7(8):109-111.
中图分类号:G8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2(b)-0210-03